銀行資管老總們如何掌舵銀行資管轉型之路?

银行资管老总们如何掌舵银行资管转型之路?

資管新規的頒佈,讓銀行理財為主力軍的大資管行業告別了急速膨脹的時代,在嚴監管、打破剛對、去槓桿的大背景下理性迴歸資管本源。傳統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因此面臨巨大壓力,產品規模、中收與盈利狀況大幅下降,資產端投資量也出現下降。可以看出,2018年是銀行理財重大變革的一年,背後蘊藏著的,是銀行理財經營方式的巨大改變

銀行理財產品轉型首當其衝。尤其是在公募化產品方面,預期型產品向淨值型產品轉型是必然趨勢,因此,久期匹配、信息披露成為銀行理財產品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在此背景下,引導以往習慣於剛性兌付的投資者將其關注點從保證本金和利息兌付到關注資管機構投研能力和風控能力,成為銀行資管最緊要的一道課題。同時提升銀行資管的投研能力和風控能力來滿足投資者需求,來維持基於客戶規模優勢,也是銀行資管轉型的當務之急。

資管新規 銀行理財產品 金融改革

約2400字

中信銀行資產管理業務中心副總裁羅金輝在新浪財經舉辦的2018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上表示,預計銀行理財規模或將出現大幅下降。因在過渡期內,如果預期型產品價格不能大幅下降,那麼新的淨值型產品發行或將面臨一定困難。

而一旦老產品對應的資產大幅下降,則將或對經濟帶來一定的影響,因為這類產品的資產往往對應的是企業的債權融資。因此,在過渡期如何平穩過渡,是銀行與監管層都需要應對和解決的課題。

其實,存量產品之中,萬億規模的非標產品是目前銀行理財轉型的最大包袱。雖然7月份資管新規執行的通知對過度期內的銀行理財產品做了放寬的處理,以“新老劃斷”的方式允許公募產品適當投資非標,要求其應符合期限匹配、限額管理和信息披露等規定。但存量非標產品過度期內如何過度依然最為重要。

然而,非標資產投資在以往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非標投資的轉型和透明化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而根據市場現狀來看,過度期內,自然到期是各家銀行對待非標處理的主要方式。且新產品的發行也開始採用類信託的一對一的方式操作,但目前發行情況並不是很理想。且表外資產回表面臨著並不符合宏觀審慎監管要求的壓力,對此,監管層或需考慮出臺一些獎勵性的措施和考核指標來促進回表。

而銀行對存量非標資產的轉讓也並不如人意,銀行資金成本低,因此以往項目收益較低,對於第三方並無吸引力。

“非標也好、項目債權也好,是我們的壓倉石,也是1.0時代我們吃飯的傢伙;2.0時代,項目債權依然是銀行理財的一個重要的、核心的投資領域。”中國工商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顧建綱表示,對於銀行理財而言,債權資產依然有很大空間。

但他同時認為,到2020年12月31日,從各家銀行存量資產來看,真的跨過渡期的資產約30%;而其中一半可以通過發新產品來承接,再加上其他通道,非標存量處置不會出現踩踏情況。

“非標業務最重要的並不是如何處理存量資產,而是如何找到一個或者不止一個更合規、更合理的模式來繼續開展這項業務。” 中國銀行投資與資產管理部總經理蔣海軍表示。

“非標作為服務實體經濟的一種方式,實際上是需要我們從業人員和監管一塊兒來尋找怎麼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的方式。” 中國建設銀行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謝國旺也表示,“它不應該成為一個包袱,而應該成為我們的有效資源。”

為了防範以往非標投資的期限錯配合流動性風險,“非標轉標”成為一種聲音。中國光大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潘東建議,未來非標投資應明確為“項目類”投資,不再是以往以期限錯配的方式,一是持有到期,給予投資者充分的信息披露;二是階段性持有,通過“標準化資產過橋投資”的方式將其變為標準化資產,並拿到二級市場發行;三是將資產打包進行規範處理。

產品體系轉型將倒逼銀行資管團隊提升投研能力來做好資產配置與項目投資。資管規模量決定了銀行資管必須提升大類資產配置能力,而以往的債權資產配置經驗則促進銀行資管在固收類配置方面繼續深耕。

目前,工行作為銀行資管的領頭羊,已經搭建起以及行業研究與公司層面並重的研究體系,並且構建出新市場、新技術的投研策略,中信銀行在信用債研究方面建立了四維度研究體系等。

“有人認為,選股選債需要交給基金公司,銀行資管應主要研究宏觀,做好大類資產配置,作為資產管理行業最上面一層。但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羅金輝表示:“如果銀行理財是一個大資金池,客戶購買的產品差異只在期限和收益率上的差別的話,這個模式是成立的。但按照資管新規的要求,每一隻產品都要有其獨特的風險收益特徵,有獨特的投資範圍和投資邏輯,有獨立的投資團隊,那麼在決策上,也不可能再進行集中式的審批和判斷,每一個投資團隊都需要對其產品負責。”

因此,在資管新規下,可以預計銀行理財產品的轉型,還將倒逼銀行資管傳統管理和審批模式的轉型,銀行理財的決策權或將下放到產品背後獨立的投資團隊。在此過程中,以往集中審批的模式亟需銀行高管對其進行深度的思考和即時應變。

但同時,如何保持資管業務的獨立性的同時,與母體保持優勢互補,也是需要銀行業考量和深思的問題。

“長期來看,股票、全市場的配置能力,也要求銀行做好頂層設計和未來子公司架構的設計和機制的安排。”蔣海軍說。

在此背景下,資管新規頒佈後多家銀行已經開始著手成立理財子公司。潘東認為,未來銀行資管子公司的定位應該是一家全能資管機構,基於資金來源,可以為投資者提供金融服務,同時在資產端,應該與目前一樣涵蓋貨幣市場、債券市場、非標市場、股票市場、另類市場,將來甚至涵蓋海外市場、大宗商品、衍生產品等更多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