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霸主之三,宋襄公難配霸主之名,自殺式的仁義道德,咎由自取

宋襄公被司馬遷評為春秋五霸之一,雖不知太史公欲意為何,在小編看來宋襄公的所作所為完全辱沒了“霸主”這個詞。

春秋霸主之三,宋襄公難配霸主之名,自殺式的仁義道德,咎由自取

在春秋戰國那個天下動盪,諸侯混戰的歲月裡,經常出現一些讓後世完全無法理喻的人物,時髦的說——“奇葩”。

在眾多“奇葩”當中,以宋襄公為最。

1.讓君位

春秋霸主之三,宋襄公難配霸主之名,自殺式的仁義道德,咎由自取

宋桓公快死了,死之前明確指示要讓宋襄公繼位,宋襄公謙讓說:“兄長目夷年紀比我大,更賢明,他繼位最合適。”

宋桓公對目夷說:“弟弟要讓位給你,你要不要當國君?”

目夷說:“弟弟真仁義,如論“仁義”二字我遠遠不如他,況且他是嫡出理應繼位。”

後來宋襄公繼位國君,目夷做國相。

從此以後,宋襄公將“仁義”作為自己的最高指導思想和行為準則。

2.平定齊亂

春秋霸主之三,宋襄公難配霸主之名,自殺式的仁義道德,咎由自取

自管仲死了之後,齊桓公就昏招頻出,晚年的時候幾個兒子為爭君位搞的死去活來,以至於一代雄主竟活活餓死。

宋襄公自詡仁義,有先見之明的齊桓公,秘密把繼承人的問題委託於他。

宋襄公沒有食言,很快幫齊國擺平了內亂,落實好了齊國新君。這下子宋襄公可狠狠露了一把臉,名聲鵲起於天下。

宋襄公有點飄飄然了,齊桓公是春秋首霸,他那一堆破事都要靠我去解決,我才是齊桓公的霸業的繼承人。不知深淺的宋襄公以諸侯盟主自居,要求召開諸侯大會,。

3.會盟

春秋霸主之三,宋襄公難配霸主之名,自殺式的仁義道德,咎由自取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作為相國的目夷反對說:“咱宋國就一小國,以小國的名義召開諸侯大會,那是自取其禍。”

自我感覺良好的宋襄公當然聽不進去。結果尷尬了,前來與會的只有衛、邾、曹、滑等幾個小國。齊楚等老牌強國完全不拿他當回事。

奇葩的是,宋襄公面告齊楚二君,要求對方承認其盟主的地位,導致齊楚的強烈抗議。

於是,宋襄公想撇開齊國單獨和楚國私下談。

目夷警告他說,楚國曆來不厚道,你必須帶著護衛去談。此時的宋襄公真當自己是一根蔥,不聽,去到楚國就被軟禁。

4.仁義戰爭

春秋霸主之三,宋襄公難配霸主之名,自殺式的仁義道德,咎由自取

魯國出面說情,楚國放了宋襄公。剛回去,就聽說鄭國和楚國暗中眉來眼去,大為光火,明顯沒把他這個盟主放眼裡,興兵討伐,目夷也是勸不住。

楚國見小弟被欺負,當然要幫忙,宋楚雙方在泓水遭遇。

(時下觀點,戰爭就是一場絕對實力的大比拼,成者王敗者寇。戰爭是現實而殘酷的,所謂兵不厭詐,戰爭來不得半點仁慈。)

楚軍要渡河作戰,目夷獻策說:楚軍佔兵力優勢,正面硬打我們肯定輸,趁楚軍渡河混亂期間,攻其不備。”

宋襄公對目夷鄙視到了極點說,本公以仁義服天下,乘人之危非大丈夫所為!

楚軍很順利就過了河,開始上岸佈陣,目夷又說:“楚軍已經過來了,現在攻擊正當其時。”

宋襄公搖搖頭說:“不能打,等楚軍佈陣完成,宋楚雙方真刀真槍的拼殺才是英雄好漢。”

宋軍攤上如此迂腐的指揮官,結果可想而知。宋軍潰不成軍,全軍盡墨,宋襄公被弓箭射傷了大腿。

將士們都埋怨宋襄公剛愎自用,不聽勸諫。宋襄公振振有詞的說:"戰鬥中不殺受傷敵人,不殺年紀大的老人,這是真正的大仁大義。古人作戰不靠關塞取勝,就算宋國被滅,也不能去攻擊沒做好準備的敵人。"

宋襄公因為傷勢太重不久便死了。

宋襄公用“仁義”給自己挖了一坑,最終被“仁義”給坑死。他從不考慮是否對自身有利,而是站在道義角度考慮是否“仁義”,沒有審時度勢,也沒有靈活變通。

被“仁義道德”綁架了一輩子,最後“仁義道德”成了他的唯一陪葬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