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陳龍 ‖ 鹽亭,界分巴蜀的興旺與衰落

點擊上面藍字“方誌四川”添加關注!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陈龙 ‖ 盐亭,界分巴蜀的兴旺与衰落

鹽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元妃——華夏母親嫘祖的出生和歸葬之地,也是華夏中醫始祖醫聖岐伯的出生和歸葬之地,歷史上因境內鹽滷出產豐富得名鹽亭。

鹽亭,在南北地理位置上,橫遏川北,居然鎖鑰,南過鹽亭,皆低山淺丘,一馬平川的成都平原,蜀中再無險可守,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在東西地理位置與歷史上,鹽亭是東部巴國與西部蜀國邊境前沿陣地,還管過三臺、射洪、蓬溪、遂寧。

鹽亭,界分巴蜀的興旺與衰落。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陈龙 ‖ 盐亭,界分巴蜀的兴旺与衰落

鹽亭高團村風光

出蜀通道,川北鎖鑰

唐宋時期,今鹽亭縣境有鹽亭、東關、永泰(慰司)三個縣級單位,同屬梓州。元至正二十年,東關、永泰併入鹽亭,屬潼川府。按此三縣在鹽地域,設安居、樂平、永賢三鄉,此之謂“東割永泰,南合東關”,現代鹽亭版圖由此成形。明清沿襲,邊界鄉鎮時有微調,如秋林劃歸三臺,富驛曾歸南部。

鹽亭地理,志稱“介潼綿果閬之間,居然鎖鑰,遠西秦北燕之道,儼若咽喉。”潼綿果閬,即指鹽亭位於潼川府(三臺)、綿州、果州(南充)、閬州(保寧府)交界之地。儼若咽喉,凡從川北來成都,一條是金牛道經劍門關走梓潼,一條是由米倉道西線過鹽亭(可北接巴中南江的米倉古道,也可經閬中由古嘉陵水道接廣元),再經三臺、中江一線抵成都,這條潼川府至保寧府的古驛道,以鹽亭為要衝,儼然就是現代省道“唐巴公路”的古代版。

這條古道與人們心目中的傳統入蜀大道——金牛道有密切的聯繫。

四川與中國治亂密切相關。每到戰爭時期,西隅的金牛道不通,中路的鹽亭便成了出蜀的當道口,橫遏川北,居然鎖鑰。傳說張飛鎮巴,考察蜀中地形,在鹽亭富驛依山形地利建關立隘,作為巴州失守之後的運籌,這便是富驛“雄關”的由來。富驛桓侯廟,曾有“威鎮雄關”牌匾。

鹽亭被稱“川北鎖鑰”,絕非浪得虛名。南過鹽亭,皆低山淺丘,一馬平川的成都平原,蜀中再無險可守。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陈龙 ‖ 盐亭,界分巴蜀的兴旺与衰落

鹽亭筆塔

梁魏爭邊,高渠保障

據蜀學大師蒙文通研究,歷史上鹽亭曾兩個時期處於非常重要的軍事前線。一是古巴蜀時,二是南北朝時期。

鹽亭西北部在漢朝屬廣漢郡涪縣,東南屬廣漢縣。這是鹽亭歸屬綿陽的開始。兩晉與南北朝時期,鹽亭境內郡縣林立,僑縣與實縣並存。亂世小國興替頻繁,大大抬升了鹽亭的地位,境內先後有西宕渠郡、北宕渠郡、鹽亭郡、高渠郡。

蒙文通考證,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遷萬安縣治至古潺亭之地,於靈江東近鹽井處置縣,仍名萬安,是鹽亭建縣之始。以此為依,鹽亭境內置縣1600餘年。

南朝劉宋文帝元嘉十九年(442),於今鹽亭縣毛公鄉許家壩僑置宕渠縣(原縣在今渠縣境內)和西宕渠郡,領縣四。齊志西宕渠有東關縣(今金雞,東關縣建縣之始),梁魏時廢。梁大同元年(535),改西宕渠郡為實郡,仍名西宕渠郡。是為縣境州郡建置之始。又分廣漢縣新置北宕渠郡,於靈江之東鹽井亭置潺亭縣,作為北宕渠郡郡治。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陈龙 ‖ 盐亭,界分巴蜀的兴旺与衰落

鹽亭字庫塔

南北朝“梁魏爭邊”,一度將邊界橫亙於今綿陽遊仙與涪城之間,沿三臺綿鹽南北縱貫鹽亭,與南部交界,反覆爭奪近三十年。西魏恭帝元年(554),改置州、郡及縣,因潺亭境內多鹽井,鹽滷出產豐富,以井為名,郡縣俱名鹽亭。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郡縣名“鹽亭”。

北周繼承西魏版圖,為鞏固西川,於保定初(562),以鹽亭水(彌江、靈江)為界,在負戴山下建高渠郡、(高渠)縣。蒙文通主張鹽亭史上不存在“北宕渠”,認為北宕渠即高渠,故古今相傳,鹽亭原來叫高渠。實際上是先有鹽亭,後有高渠。鹽亭郡及鹽亭縣是南朝梁國建立,高渠郡及高渠縣是北朝北周所築,隋統一後,將高渠郡、縣相繼併入鹽亭,所謂“西並高渠”是也。

南北朝爭邊的戰爭,造成鹽亭人口流失,土地荒蕪。故隋時很多世家大戶遷入鹽亭置業。像唐朝名臣李義府、嚴震,皆在隋時由其祖父定居鹽亭,賴鹽業蠶桑之利殷實,成一方世族。其中嚴震一家,節度使三,進士七,地方州縣級官員無算,為唐朝蜀中第一世家。詩聖杜甫都不由歎服、為之長歌意無極:“蜀中多名士,嚴家聚德星”。

鹽亭南北分裂、兩岸對峙的歷史,不僅界分巴蜀的興旺與衰落,更是當時國家戰爭與統一的縮影。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陈龙 ‖ 盐亭,界分巴蜀的兴旺与衰落

螺祖陵

雄鎮邊關 界分巴蜀

鹽亭得名,一字源於鹽,一字源於亭。因於古巴蜀時期鹽井與潺亭,你說得名久遠不?關於鹽亭的早期重要信息,志載有二:

一是“古為土著賨(cónɡ)人,巴之板楯(shǔn)蠻”。

說明鹽亭早期為巴所據,《華陽國志·巴志》稱:“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代紂,前歌後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巴人勇猛,能遠赴中原充僱傭軍,也能在家與蜀互掐,還有時與蜀瓜分其他小國。巴人漁獵為生,長於製鹽。今人將鹽稱為鹽巴,都因於巴國。鹽亭,當然產鹽。巴人在鹽亭境內開發了鹽井,製作岩鹽。

楚國逐漸強大,不斷向西壓迫巴人。《華陽國志·巴志》:“巴子時雖都江州(重慶),或治墊江(合川),或治平都(豐都),後治閬中。”巴國不斷西遷,吞滅充國等小國,定都閬中。引發了與西邊大國蜀國的矛盾。

二是“古蜀國時,諸侯甸男衛及其後裔就在這裡畫地築城,進行滷鹽的開採和栽桑養蠶”。

蜀吞併郪,與巴爭戰,奪取了鹽亭一帶的土地與鹽井。侯、甸、男、衛,是早期服役制度。侯、衛兩服是服兵役的,甸是生產的,男是服勞役的。古蜀國時,各種服兵役、勞役、徭役的人員及其後裔就在鹽亭這樣的巴蜀邊境上劃地築城,進行滷鹽的開採和栽桑養蠶等生產。鹽亭境內本有巴人所建鹽井亭,因採鹽而興,蜀人在鹽井亭周邊匯聚而居,實後世立郡置縣之先聲。

《華陽國志·巴志》:“秦惠文王與巴、蜀為好。蜀王弟苴侯私親於巴。巴蜀世戰爭,周慎靚王五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為求救於秦。秦惠文王遣張儀、司馬錯救苴、巴。遂伐蜀,滅之。”

這個時期的鹽亭剛好處在巴、蜀與苴(蜀轄地)三地之間。蜀國在今縣境內彌江(古稱潺水或鹽亭水)建烽火亭,設“亭候”,用於觀察敵情和守備,稱為潺亭。是為蜀國邊境前沿重鎮。蒙文通《中國古代民族史講義》中的巴蜀分界篇指出,古代巴蜀兩國大致沿今天劍閣、鹽亭、射洪、蓬溪、潼南,延伸至隆昌、江安一線分界。東為巴,西為蜀。

蒙文通大師曾語“秦漢之世,亭有二制,一為鄉亭,一為邊境之亭候。潺亭殆蜀境鄰巴之亭候耶。”亭候,是先秦時期邊境上用以瞭望和監視敵情的崗亭、土堡。實際上不止於此。鄉亭兼警區、郵局的功能。邊境亭候,則是規模更大的“邊境警備區”,類似今天的軍區(戰時即為戰區)。執行著國家的邊防、警備、諜偵等綜合軍事功能。同時兼具邊地開發、安置流民、滷鹽開採、栽桑養蠶的政區功能。“早在古蜀國時,諸侯甸男衛及其後裔”就在潺亭生活。秦漢皆為潺亭(蒙文通《漢潺亭考》言:梁以上鹽亭原為潺亭,此殆後人妄改之失)。

那麼,蜀國這個“潺亭邊區”有多大縱深面積呢?

《寰宇記》載:梓州,《禹貢》梁州之域,秦為蜀國鹽亭地。就是後來梓州差不多都屬潺亭邊區的面積,包括今鹽亭、三臺、射洪、蓬溪、遂寧等地,基本囊括了巴與蜀在四川盆地的正面接壤地區。如《蓬溪建置沿革》述“秦滅蜀置為郡,東境涪水之涯有鹽亭焉,民賴井鹽之饒……廣漢、郪皆秦鹽亭地,屬廣漢郡,西部於益州”可以佐證。

這是歷史上鹽亭版圖最輝煌的時代。

2018年底通車的綿西高速(綿陽至西充)會在鹽亭腹地與成巴高速(成都至巴中)十字交叉,從而一改鹽亭幾百年的偏僻。鹽亭,將迎來新的機遇,展現新的輝煌!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陈龙 ‖ 盐亭,界分巴蜀的兴旺与衰落

鹽亭高燈嫘祖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