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带砺:淞沪会战军粮,一人一天一个一尺大饼

“八一三”淞沪抗战是抗战中最大规模的阵地攻防作战,伴随着敌军密集炮火和飞机轰炸,军队精神绷紧,基本上没有时间与场地治炊,吃喝十分困难。有时炊事兵在后方做好伙食,却通不过日军的炮火封锁,强行往上送,中途不但有牺牲的可能,饭菜还会被炸飞不能吃。所以常常一两天吃不上一顿饭,不得不代以干粮。

山河带砺:淞沪会战军粮,一人一天一个一尺大饼

战争中可以这样放松地吃饭,是一种幸福。

为此军需署组建了许多粮秣工场,仿照闽北地方小食“光饼”方法,专门制造重量一斤,圆径为一尺的“标准光饼”大量供应前线,如果与咸酸菜伴着吃,据说一个战士一顿吃一只饱一天,所以光饼成为很受战士欢迎的军粮。

山河带砺:淞沪会战军粮,一人一天一个一尺大饼

戚继光用“光饼”当军粮给士兵吃着打倭寇,可没想到几百年后,“光饼”还是打倭寇的军粮。

漫画家叶浅予曾专门参观报道过一个专门制作光饼的食品制作方。

……该场专制重一斤圆径一尺的“光饼”,大量供给前方,以咸菜相佐而食。为了使将士们明了他的来源起见,乘道经××地之便,特绕道赴该场参观。

该场有制饼工人二百十六人,差不多全是×××一带的饼店老板伙计,临时雇佣而来……他们每三人为一组,每天制饼三百个,全场出品合计二万个,每天分送至战场。工人们每天清晨四点起来,生炉子,领材料,天一亮就开始工作……每一组有四只焙炉,同时使用。在他们的精密合作之下,三百个大饼,不消八小时即可完工。饼烤熟后,在四面透风的凉架上,置一昼夜,驱散热气,以防腐霉,可藏至半月以上。

山河带砺:淞沪会战军粮,一人一天一个一尺大饼

叶浅予说:他们常常工作至十余小时,毫无怨色。在毁家纾难之余,更不忘为后方努力服务,这种精神,最值得我们佩服的。

山河带砺:淞沪会战军粮,一人一天一个一尺大饼

“七七”事变后半个月,上海五百多个市民团体组织成立了“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后援会在淞沪抗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八百壮士退入四行仓库后伙食困难,上海市民闻风而动,捐赠的物品在后援会门口堆积如山,但如何送入仓库成为关键的难题。后援会立即出面与租界工部局及万国商团负责人协商,最后达成协议:在晚间戒严以后,由后援会派人将食物设法送入仓库。

山河带砺:淞沪会战军粮,一人一天一个一尺大饼

现场图片。

次日晚上子时,负责运送物资的市商会童子军团将各种食品、药品、慰问信、报纸等装满十几个大麻袋,用牛皮纸包好一面大尺寸的国旗(上图),两辆卡车装满后从宁波同乡会出发,绕道河南路桥向西沿苏州河北岸(北苏州路),到达西藏路桥北堍,将物资卸下。由童子军战时服务团第五十团团长叶春年带领叶德馨、张文彬、胡惠祥、罗文光、王国祥、何明九等一共六位团员,匍匐前进,爬过西藏路,用粗长麻绳将一大包一大包的物资拖到仓库外的烟纸店门口。几名士兵卸去一块门板接应,接受童子军送去的国旗及十几个麻袋的物资。直到凌晨二时,童子军团员才完成任务,返回团部(有资料说杨慧敏送旗是宣传之举)。

面包、饼干、馒头、炒米、罐头、水果、香烟等食品送入仓库后,谢晋元当即指定机枪连一班将食品平均分配发到各连。战士们几天看到上海民众送来精细的糕点,精美的糖果,都是大家从未见过吃过的,都为民众的关怀而感动。

但是,真正耐饥的食物还是光饼。四行孤军需要光饼信息发出后,杜月笙第一天就想办法送了一万只光饼入仓库。随后五万只光饼也很快送到(早几年杜先生的孙子杜撰说:“杜月笙叫人一晚上就送进光饼二十万只及许多物资”,这不是事实。计算一下体积重量,就知道不可能了)。

山河带砺:淞沪会战军粮,一人一天一个一尺大饼

闽北烤光饼的炭火炉。

山河带砺:淞沪会战军粮,一人一天一个一尺大饼

老实说“光饼”好看不好吃,没滋没味还干得呛嗓子,吃完胃返酸水打呃,但真的顶饱。

2015年正月初九,我在闽北拍摄老兵,当地风俗饭店要过了十五才开门。好在路过一个小镇时有光饼卖,听说耐放我们就买了一大袋,接下来好几天,我和小伙伴吃“光饼”渡日,差点要了命。

为了调剂口味,“后援会”还卤了熟牛肉,装入一只圆铁桶内立即封死桶盖,交由闸北救火会队员从西藏路桥北堍马路东边推滚到路西边烟纸店门口,再由我军伺机搬入仓库。战士们撬开桶盖,一人分一大块冒着热气的牛肉,用刺刀切薄,夹在光饼……这样好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