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雲之南:八大神祕古國漫談

彩雲之南:八大神秘古國漫談

中國的正史記載中,雲南似乎總是處於邊緣的化外之地、蠻夷之邦;在雲南,因為,“天龍八部”的段氏,因為“吳三桂”的盤踞,外界只知道一個“大理國”;可是,誰又能想到這片生活著20多個民族的神奇土地上曾經也曾崛起過很多古老而輝煌的文明,今天為大家盤點一下雲南歷史上最為神秘的八大古國!

鄭和故里古滇都邑

1、古滇王國|中國“三大神秘古國”之一

兩千多年前,滇池沿岸有過一個古老的王國,它就是與樓蘭古國、夜郎古國並稱為中國“三大神秘古國”的古滇國。司馬遷在《史記》中稱古滇國為“滇”,然而,就在司馬遷將它載入典籍後不久,滇國就銷聲匿跡了,再沒有蹤影,沒有傳說,沒有人知道它的臣民哪裡去了,像一個亙古的謎,沒有人再提起雲南古史上的這段輝煌。然而,它曾經達到鼎盛一時的藝術成就,即使是兩千多年後,也再沒有復興過。

孔雀銅鎮

古滇國現在對人們來說還是一個迷,因為還沒有人找到滇國的古都,撫仙湖水下古城的內城可能是滇王離宮,因地震而沉沒湖底,它正是現在探測的撫仙湖下殘存的古城,這些都是考古工作者們的猜測,古滇國是一個神秘消失的青銅王國,古滇國又是怎樣消失的泥?這一切都還是謎!

兩千多年前,雲南撫仙湖畔有一個古國,司馬遷在《史記》中稱之為"滇國"。滇國(前278年--115年),是中國西南邊疆古代民族建立的古王國,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雲南中部及東部地區,境內的主要民族是古代滇人部落,歷史學家慣稱為滇族。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滇國在雲南歷史上大約存在了三百九十年,出現於戰國中期而消失於東漢中期。通過半個多世紀的考古發掘,在滇中及滇東北地區發現的四十多個滇文化遺址勾畫出古滇國的疆域輪廓:東至陸良、瀘西一線,西至安寧、易門一帶,北到昭通、會澤之地,南達元江、新平、箇舊之境,南北長約四五百公里,東西寬約兩百餘公里。根據考古發現,今撫仙湖畔石寨山為王室墓地,今李家山為貴族墓地,今金蓮山為平民墓地。在遙遠的兩千多年前,在這一片三角區域內,曾經有過高度發達的讓後人震驚的青銅文明,也有過男耕女織、漁歌唱晚的幸福生活,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毀滅了金蓮山附近的集鎮,而整個古滇國,也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步接受中原文明,最終匯入了中華民族的滾滾長河。

2、哀牢古國|肇啟文明之風的王國

哀牢國,即傣族史籍中記載的"達光王國",是傣族先民在怒江、瀾滄江流域建立的部落聯盟國家。達光王國最早與漢朝有接觸的國王叫"哀牢",因此,漢史就把達光王國稱作"哀牢國"。又因達光地區的百姓善騎大象,生活環境又與漢朝南方的越人相似,被漢朝誤以為是越人的一支,把達光王國也稱作"滇越乘象國"。

在滇西,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哀牢國”。距今約2400年前,以今保山市為中心的怒江區域曾崛起過一個支系龐雜的族群“哀牢夷”,是古代“西南夷”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創立了存續數百年之久的酋邦哀牢國,還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哀牢文化”。

保山象徵哀牢古國的九龍雕塑

哀牢古國出土的青銅器

兩漢時期,隨著中原王朝開疆拓土、經略西南,哀牢王柳貌“內附”,永昌郡設立,中原文化迅速注入,曾經興盛一時的“哀牢文化”便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漸次稀釋直至湮滅,以致後人往往只能透過一些古代典籍記載的關於哀牢夷和哀牢國的隻言片語,去想見那個曾風光過的神秘古國的萬般風情!

哀牢國的中心地保山,是雲南重要的人類起源地之一。這裡冬暖夏涼,四季如春,素有"保山氣候甲天下"的美稱,是人類生存繁衍的一片樂土。在該地區的某煤礦出土了一具完整的古猿下頜骨化石,經鑑定迄今約400-800萬年,化石頜骨形態從齒弓到齒類都具有從猿向人轉化的顯著特徵。此外,考古專家還發掘了蒲縹塘子溝舊石器遺址,找到了現在已發現的最早的哀牢先民--蒲縹人。蒲縹人距今約8000年,屬於雲南早期智人。

哀牢國是由最初的哀牢部落發展而成的。隨著哀牢王國的形成和不斷擴大,國內雜居了許多民族,哀牢民族就不再單指原來的哀牢部族,而包括了哀牢部落在內的所有"國民"。哀牢國鼎盛時期的人口,僅從有史記載的兩次內附統計看,就達到了54660戶,571370人,這在當時確實是一個很大的人口數字。

肥沃的土地,充沛的水源,宜人的氣候,豐富的礦產,茂盛的林木,種類繁多的動植物,為哀牢人民的生活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據《華陽國志》和《後漢書》記載,這裡"宜五穀蠶桑","出銅、鐵、鉛、錫……"尤多珍奇寶貨如黃金、光珠、琥珀、翡翠、水晶、瑪瑙……並有孔雀、犀、象、軻蟲、食鐵貊獸和說話的猩猩等。另外,還有"節相去一丈,圍三尺餘,受一斛許"的大濮竹等。這裡最有名的工藝特產是桐華布和蘭幹細布,就是優質苧麻細布,其華美有如絲織品中的彩色大花綾錦;桐華布則是用木棉織成的潔白不汙的布。這兩種布產於哀牢,經蜀賈轉手販運,被張騫誤稱為"蜀布",秦漢之際就已遠銷南亞和中東,被人稱為"東方一絕"。

哀牢古國由於歷史久遠,地上文物早已蕩然無存,只有一些與之相關的地名、山水和後人根據傳說修建的景點,隱約透出點遠古歲月的信息。

無論是石器文化、青銅文化,還是耕織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婚姻俗喪葬文化和音樂、舞蹈等民族民間文化,哀牢國都十分豐富而獨具特色,但古籍記載少之又少,僅《華陽國志》和《後漢書》略有記述。當前,哀牢文化研究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一些專著、專論相繼問世,哀牢文化作為以保山為中心的哀牢故地歷史文化的源頭,已透過歲月的沉沙露出遠古的輝煌。

哀牢歸漢

柳貌,古哀牢國九隆王傳人。公元1世紀中葉在位,為保山歷史上一位關鍵時期的關鍵人物。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柳貌率眾人77邑王、5萬餘戶、55萬多人舉國"內附"-主動加入中華民族行列,從而使古代保山由奴隸社會一步跨入了封建制的門檻。漢王朝則因勢利導,藉此機會將郡縣治推行到"東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的整個哀牢地,並設永昌郡統一管轄。為彰柳貌內屬之功,漢明旁給他頒賜了性質、字體類同於漢武帝所賜"滇王之印"的"哀牢王章",並舉行盛大宮廷慶典。

"哀牢"是什麼?

"哀牢人"的後裔傣族把氣味讀作"哀",把酒讀作"牢"。如此,"哀牢"就是酒的氣味或酒氣。"哀牢人"的後裔傣族也有把"哀"作為"老大"的意思,傣族男性的老大一般都叫"哀XX",那麼"哀牢"就應該是一個人名。史籍記載的哀牢國國王世系中也有一個國王叫"哀牢"。

《後漢書·哀牢傳》說"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賢慄等遂率種人二千七百七十,口萬七千六百五十九,詣越西太守鄭鴻降,求內屬,光武封賢慄等為君長,自是歲歲來朝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種人內屬,其稱王者七十七人,戶五萬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萬三千七百一十一;西南去洛陽七千裡,顯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可見,哀牢是"種人",即是一個族種。

《史記》裡的哀牢國

在《史記》裡,沒有"哀牢國",也沒有"哀牢"字樣。但《史記》確有記載:"……滇王嘗羌乃留為求道,四歲餘皆閉昆明(今雲南大理),終莫能通。然聞其西可千餘里,有乘象國,名曰滇越,而蜀賈奸出物者或至焉。"滇國已經確認是在滇池一帶,從滇池往西千餘里,剛好就是今天的保山,即哀牢國。以此推論,"滇越乘象國"即是"哀牢國"。

《史記》裡連"夜郎國"也提到了,為什麼會沒有"哀牢國"或"哀牢"字樣呢?按常理,"哀牢"只要是客觀存在,他不可能不知道,所以只有一種可能,把哀牢國當成"滇越乘象國"了。

《續漢書》中的哀牢王國

《續漢書》為西晉司馬彪所編撰,其中《郡國志·永昌郡》說:"永昌郡,八城,戶二十三萬一千八百九十七,口百八十九萬七千三百四十四。不韋出鐵,嶲唐、比蘇、楪榆、邪龍、雲南、哀牢(永平中置,故哀牢王國)、博南(永平中置),南界出金。"

"哀牢王國"出現於釋義中,且僅為哀牢一城的釋義,因此,僅可認定置哀牢縣前,哀牢王住處在彼,即首邑,為部落聯盟首領所在。

《華陽國志》乃東晉人常璩所編撰,其中對"哀牢"和"哀牢國"所說甚多。

《南中志·永昌郡》中記述了"九隆"傳說、南擊"鹿茤"、賢慄歸漢、柳貌歸漢等,較為系統。

《南中志·永昌郡》說:"永昌郡,古哀牢國。"另說:"哀牢,山名也。"使今之"哀牢山"與古之"哀牢國"關係弄得有些複雜化,今之研究者往往只能強圓其說,卻難於服人。

《南中志·永昌郡》明確地說"哀牢"人是"種人",即一個族種;其國家體系不健全,"分置小王",如部落長,因此,先歸漢的賢慄是"王",後歸漢的柳貌也是"王",但賢慄所率人口僅一萬多人,是小王,柳貌之下有"稱王者七十七人",人口"五十五萬三千七百一十一",顯然是個"大王"(部落聯盟首領)。

《南中志·永昌郡》說,孝武時,度蘭滄水(瀾滄江)以取哀牢地,置嶲唐、不韋二縣,哀牢轉衰,加上柳貌歸漢後置了哀牢、博南二縣,"哀牢國"就有了一個全貌:"哀牢"地面上一共設了四個縣,約為《史記》中的"同師"和"嶲"兩個地方。

《南中志·永昌郡》中有一個說法:"其地東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南中志·永昌郡》只說哀牢歸漢,不說哀牢反漢,故此說法還需論證。

《後漢書》亦有哀牢國

《後漢書》為南北朝時宋人范曄所編撰。書中,《哀牢傳》亦有"九隆"傳說、南擊"鹿茤"、賢慄歸漢、柳貌歸漢等,並有柳貌歸漢後七年,哀牢王類牢即反的記載,顯得更為全面和客觀真實。

《後漢書·哀牢傳》使"哀牢"有了一個完整的形貌:哀牢人住在今保山、昌寧、施甸、永平、雲龍等地,沒有建立完善國家體系,各部落長均稱王,部落聯盟首領亦稱為王。漢武帝時,(公元前109年)取了保山、昌寧、施甸等地,設了嶲唐、不韋兩個縣,哀牢的元氣受傷,因此轉衰;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歸漢,顯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建初元年(公元76年),哀牢王類牢反漢;二年(公元77年),平判。

3、句町國|橫跨雲貴的文明古國

四千多年前,中國版圖的大西南,現在滇貴桂高原的結合部。 莽莽高山峻林中,馱娘江沿岸,壯族先民濮人組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句町國。

句町又作鈳町,百越的一支。漢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句町王亡波率部歸附漢朝。漢昭帝始元5年(前82年),句町族首領亡波因協助平定姑繒、葉榆的反叛有功而被封為“句町王”,享受著國縣並置的特殊待遇。憑此優勢,句町的勢力迅速發展,到西漢末年,句町國繼滇國、夜郎國成為橫跨桂西、雲貴高原前沿的文明古國,其疆域十分寬廣。

玉溪秀山句町王廟

句町國銅鼓

“古‘句(gou音同‘勾’)町國’政治文化中心在西林縣。“句(gou)町”系壯音,意為“紅色的藤蔓”。據記載,2000多年前,在現今的桂西北和滇東南一片廣闊地域,有一個與當時古滇國和夜郎國齊名的國家叫古句町國,系中國西漢時期西南三大番國之一。

句町國的範圍除了現在的西林之外,還包括現在廣西的德保、靖西、那坡、右江、凌雲、田林、隆林和雲南的文山、富寧、峴山、開遠等地。句町部落首領在春秋時期就被周王朝封為王。在西漢建立之後,漢武帝設置郡縣時,句町部落被設為縣,由牂柯郡管轄,後由於勢力不斷強大而被漢王朝封為諸候國,直至漢昭帝始元5年(公元前82年)時被封為王國,自此至西漢末期,是其鼎盛時期。自東漢後,其國勢逐漸衰落,到東晉以後句町之名在歷史書上不再出現。因此,史學界一般認為,從漢武帝置句町縣到東晉,句町國在歷史上存在500多年。 其政治中心在今西林縣普馱村一帶。此外,句町王還控制一個勢力強大的名為“三邊”的民族集團。“三邊”是牂柯郡、益州郡與交趾郡交界的地域,置有宛溫、鐔封、勝休、毋綴、賁古、西隨、進桑、都夢等八個縣,相當於今硯山、邱北、石屏、開遠、箇舊、蒙自、金平、屏邊、河口、麻栗坡、馬關等地,比句町縣的範圍大了許多倍,說明句町國的勢力範圍是很寬廣的。 軍事實力強大,雄踞西南諸國前列。西漢時,句町王助漢王朝平息姑繒、葉榆等諸候國叛亂有功,被封為王國。

銅鼓

《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記載:“漢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益州廉頭、姑增反叛漢王朝,波及牂柯24邑三萬人皆反,漢朝遣水衡都尉發兵進擊牂柯郡,大破之。後三歲,姑繒、葉榆復反。遣水衡都尉呂群胡將郡兵擊之。群胡不進,蠻夷遂殺益州太守乘勝與群胡戰,士戰及溺水死者四千餘人”。

次年,漢朝被迫更帥增兵,在句町侯亡波率領軍民支持下,漢兵才打敗了姑繒、葉榆。“句町候亡波,率其邑君長人民擊反者,斬首捕虜有功,其立亡波為句町王。” 句町王常與軍事實力雄厚的夜郎國爭雄,並抗擊漢兵的進攻。夜郎國雖然先興起,但句町不隸屬於夜郎,而是夜郎的鄰國。兩國各自憑藉自己的兵力和國勢,常互相爭鬥。對漢王朝派人來調解,句町王興等不予理睬,同時把漢吏刻成木像立於道旁,然後用弓箭射之,進行汙辱性的挑戰,以示他們看不起漢兵,認為他們的軍力足以同漢兵抗爭。 句町國軍隊抗擊王莽瘋狂進攻達十年之久。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稱帝,改變了過去的民族政策,無端貶句町為侯國,並予以打擊。“王莽篡位,改漢制,貶句町王為侯王。王邯恨,柯大尹周欽詐殺邯,邯弟承攻殺欽,州郡擊之不能服。”句町王侯邯先當王莽的犧牲品,其弟承為報兄仇而奮力攻殺欽,打敗了周欽。後來,“三邊”九縣的邑君長人民支持句町王,構成以句町為首的民族集團,力量更加強大,屢次打敗王莽大軍。

“三邊蠻夷愁擾,盡反覆,殺益州大尹程漏莽遣平蠻將軍馮茂、巴蜀、犍為吏士,賦斂取足於民,以擊益州。出入三年,疾疫死者什七,巴蜀騷動。莽徵茂還,誅之。”王莽“更遣寧始將軍廉丹與庸部牧史熊,大發天水、隴西騎士,廣漢、巴蜀、犍為吏民十萬人,轉輸者合二十萬人擊之。始至,頗斬首數千。其後軍糧前後不相及,士卒飢疫三歲餘,死者數萬。而粵蠻夷任貴亦殺太守枚根,自立為邛谷王。”對於王莽的進攻,“三邊”九縣頑強抵抗了三年,王莽屢戰屢敗,“死者數萬”。直到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又“屢遣國師和仲曹放助郭興擊句町,”但也未能征服句町,結果導致王莽下臺。後來東漢王朝被迫恢復了句町王的尊貴稱號。

社會經濟發展,綜合國力強大。壯族是較早開始稻作農業的民族之一,到了漢代,在桂東、桂中壯族地區的稻作農業已有很大的發展。這時候地域相連接的桂西句町國的農業已進入水稻農業。句町時期,旱稻農業很發達,平民是以旱谷為主食的。句町王禹以“入粟千斛”慰勞漢兵,“粟”即為旱谷。正因為句町王有充足的糧食儲備,才能養活一支強大的軍隊,抗拒王莽二十萬軍隊的十年進攻。普馱銅鼓葬出土的文物,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句町養羊養鹿業的發達。在普馱銅鼓葬中出土的4件銅坐俑,頭上戴有帽子,身上穿有衣裳,腳上穿有鞋;1件銅騎俑,馬有鞍,騎士穿袍,這些反映當時家庭己有紡紗織布,縫製衣裳。銅鼓葬還出土了玉環5件、瑪瑙環2件、玉管100餘件,以及瑪瑙串珠、綠松石珠和金絲等。數量多、做工精細,打磨得光滑圓潤,反映當時句町國發達的經濟水平和人民的富裕生活。

4、勐卯古國|滇越乘象之國

據傣族民間傳說,早在公元前6世紀初,南卯江(瑞麗江)河谷已建立了若干部落聯盟。東周靈王十四年(公元前558年),傣族首領混魯、魯賴兩兄弟統一了南卯井河谷,首建 “勐卯果戰壁”王國,俗稱“勐卯王國”。

傣族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歷史故事:距今3000多年前,傣族王子召武定落難原始森林,天賜他一把琴,彈起這把琴,林中所有野象就會召之即來,聽從琴王的指揮。於是召武定在象隊的幫助下,打回勐卯,奪得了王位。

勐卯古國曾經的首府瑞麗

有史學家認為:公元前122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探尋到的“滇越乘象國”就是“勐卯果戰壁王國”。《史記·大宛饌》和《史記·西南夷傳》中均有記載:“然聞其西千餘里有乘象之國名曰滇越”。《馬克·波羅遊記》中的記錄為“金齒國”。

有史學家認為:公元前122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探尋到的"滇越乘象國"就是"勐卯果戰壁王國"。《史記﹒大宛饌》和《史記﹒西南夷傳》中均有記載:"然聞其西千餘里有乘象之國名曰滇越"。《馬克·波羅遊記》中的記錄為"金齒國"。

據傣族民間傳說,早在公元前6世紀初,南卯江(瑞麗江)河谷已建立了若干部落聯盟。

東周靈王十四年(公元前558年),傣族首領混魯(根侖)、魯賴(根蘭)兩兄弟統一了南卯井河谷,首建 “勐卯果戰壁”王國,俗稱“勐卯王國”。傣族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歷史故事:距今3000多年前,傣族王子召武定落難原始森林,天賜他一把琴,彈起這把琴,林中所有野象就會召之即來,聽從琴王的指揮。於是召武定在象隊的幫助下,打回勐卯,奪取了果戰壁王國的王位。

有史學家認為:公元前122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探尋到的“滇越乘象國”就是“勐卯果戰壁王國”。《史記·大宛饌》和《史記·西南夷傳》中均有記載:“然聞其西千餘里有乘象之國名曰滇越”。《馬克·波羅遊記》中的記錄為“金齒國”。

據傣族民間傳說,早在公元前568年(東周靈王十四年),傣族首領根侖、根蘭就在南卯江(瑞麗江)河谷建立了部落聯盟。傣族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歷史故事:距今3000多年前,傣族王子召武定落難原始森林,天神賜他一把琴,彈起這把琴,林中的所有野象就會召之即來,聽從琴主的指揮。於是召武定在象隊的幫助下,打回勐卯,奪取了勐卯果佔壁的王位。召武定統一各部族,建都雷允。從已發掘出的雷允古城遺址看,其城壕輪廓就是仿照大象的形狀挖鑿而成。據傣文史書《嘿勐沽勐》記載,傣歷亥卯年(東周顯王五年、公元前364年),國王在罕薩建立王城,國號“勐卯果佔壁”(巴利語,即盛產香軟米的勐卯)王國,俗稱“勐卯王國”。之後,將王城遷至達別(竹筏渡)。上述史料,在時間、地點和內容上都與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滇越乘象國”基本吻合。當代史家公認:公元前 122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探尋到的“滇越乘象國”就是“勐卯果佔壁”。

《史記·大宛傳》和《史記·西南夷傳》中均有記載:“然聞其西可千餘里,有乘象國,名曰滇越。”可見此時“勐卯果佔壁”已勃興。公元576年(北齊後主高維隆化元年),混魯、混賴兩兄弟建立了“果佔壁”。公元762年(唐代宗寶應元年),南詔王閣羅鳳“西開尋傳,南通驃國”,統一了南卯江(今瑞麗江)流域的傣族區域。據傣文史書《銀雲瑞霧的勐果佔壁》記載,公元762年,勐卯姐東的混等被南詔王招為駙馬,冊封為勐卯王,併為其在等賀建築王城和宮殿。《大唐西域記》則將“勐卯果佔壁”譯作“驕賞彌”。北宋時代(約公元11世紀),勐卯與勐生威、勐興古、勐興色聯合,建立了“勐卯果佔壁”王國。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在今德宏一帶設置土司制度,將傣人首領思漢法分封為麓川路軍民總管府總管,後又賜封麓川路平緬宣慰使等官銜。元至大三年(1310年),芳罕次子混依翰罕繼位,並以猛虎曾躍過頭頂而自號“思漢法”,建都姐蘭。元統六年(1340年),思可法繼位“勐卯王”,曾建都於姐蘭和廣賀罕。他不斷征服周邊領土,建立了強大的“麓川王國”(傣語仍稱“勐卯果佔壁”)。其轄地東至今泰國清邁,西至印度阿薩姆邦,南至曼德勒,北至瀾滄江的大部分地區。後因明軍三次征討而衰敗。這個中國傣族史上最大的地方割據政權於1448年覆滅。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以麓川城為基礎築平麓城(今勐卯城),大興屯田,並派將鎮守。

從有信史的公元576年立國開始,至1448年消亡,勐卯果佔壁共延綿872年。在其歷史進程中,歷經了魯賴王朝、混等王朝、雅魯王朝、思氏王朝等,跨越了部落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領主社會。

在瑞麗,至今仍遺留十多處古王城遺址。如:雷允(傣語,即“山城堡”)的召武定城池,有護城壕溝、王宮遺址、喃賀倫王后墓、鏟人頭坪等;姐東雷(傣語,即 “湖畔山城”)為混等王所建,可尋的遺蹟有王宮遺址、護城壕溝、古榕等;廣賀罕(傣語,即“國王崗”)是思倫法的王城;現存東城門遺址、王宮遺址、演練場、洗象池、國王洗臉用的水井等;勐卯城是唯一一座磚城,現存東、南、西、北城門遺址。

5、南詔古國|西南第一王國

唐時西洱河地區有6個大部落,號稱「六詔」,即蒙舍詔、蒙禹詔、越析詔、浪穹詔、鄧賧詔、施浪詔。永徽五年(654),蒙舍詔張樂進求讓位於避仇來居的細奴邏。細奴邏遣子入唐,求唐保護。

自唐高宗儀鳳三年(678)起,吐蕃先後征服五詔,獨蒙舍詔始終附唐。開元元年(713),玄宗封南詔皮羅閣為臺登郡王。開元二十六年,皮羅閣在唐王朝支持下兼併五詔,進爵雲南王,建立南詔國。次年遷都太和城(今大理市境內)。南詔在西南歷史上起著重要作用,它是西南地區第一個統一的王朝,也是西南歷史上最強大的王朝!

南詔時興建的崇聖寺三塔

南詔國最後一個國王故里

唐昭宗天覆二年(902),南詔國權臣鄭買嗣奪位自立,改國號大長和。南詔國傳位165年,至此滅亡。五代後唐天成四年(929年),趙善政滅大長和國,建立大天興,次年東川節度使楊幹貞滅大天興國,改國號大義寧。大義寧後被白族先民段思平所滅,承襲了南詔以來的疆界,建立大理政權。

6、果佔壁王國|獨抗元明兩朝的王國題

公元1311年,在雲南省西部邊境山巒起伏、雲霧繚繞的勐卯果佔壁地方,雅魯王朝衰落,思漢法開創的果佔壁王朝崛起,果佔壁王國疆土擴展至萬里。思漢法在位53年,始終堅持果佔壁邊疆是中國皇帝管轄的地方,一直向元朝廷稱臣納貢,繳納賦稅,堅持承認麓川邊地是中國領土一部分,並且抵禦外邦入侵領土,維護國家領土完整。

但元朝廷卻堅持“以夷制夷,析麓川地,分而治之”的政策,分別命河南參政賈敦熙、元帥塔失把都、雲南行省參知政事不老三珠、亦禿渾等四次率兵討伐,給果佔壁王朝帶來戰亂不斷的同時,元朝也因多次用兵造成國力財盡,走向衰亡。

思漢法卒後,其後裔思倫法、思任法、思機法等繼承祖業,果佔壁王國不斷髮展壯大,於是引起明朝廷的擔憂,以宦官王振為首的朝臣武將主張調集全國兵馬討伐麓川思氏,結果明朝廷開展了一場為時8年的“三徵麓川”戰役。

正因為明朝廷在對待麓川思氏的問題上不僅沿用元朝的政策,更以無過之而不及的手段勾結拉攏外邦緬甸、孟養,聯合打擊麓川思氏;結果,使果佔壁王國由興盛走向衰亡,大明中央王朝也由於連年大量徵兵徵糧長途遠征麓川,也造成內憂外患,民不聊生。

果佔璧王國雖然早已不復存在,但瑞麗江水奔流不息,國內外的許多專家學者仍熱切地關注和研討著果佔璧文化。

公元567年 陳廢帝 公元567年是中國農曆丁亥年,豬年。南朝陳光大元年,北周武帝天和二年。這一年廢帝陳宗伯即位,後被其叔陳頊廢。混魯混賴兩兄弟扶天梯而降到勐卯建立的第一個政權王國,稱之為魯賴王朝。大事件 智顗大師 陳光大元年(公元567年)改吳州仍置郡屬江州。 公元567年,混魯混賴兩兄弟扶天梯而降到勐卯建立的第一個政權。混魯不久離勐卯,混賴成為勐卯王主了,延續到葛拉叭、如武定。這就是勐卯古國(果佔琵王國)的第一個政權王國,稱之為魯賴王朝。

公元1311年,在雲南省西部邊境山巒起伏、雲霧繚繞的勐卯果佔壁地方,雅魯王朝衰落,思漢法開創的果佔壁王朝崛起,果佔壁王國疆土擴展至萬里。思漢法在位53年,始終堅持果佔壁邊疆是中國皇帝管轄的地方,一直向元朝廷稱臣納貢,繳納賦稅,堅持承認麓川邊地是中國領土一部分,並且抵禦外邦入侵領土,維護國家領土完整。但元朝廷卻堅持“以夷制夷,析麓川地,分而治之”的政策,分別命河南參政賈敦熙、元帥塔失把都、雲南行省參知政事不老三珠、亦禿渾等四次率兵討伐,給果佔壁王朝帶來戰亂不斷的同時,元朝也因多次用兵造成國力財盡,走向衰亡。

思漢法卒後,其後裔思倫法、思任法、思機法等繼承祖業,果佔壁王國不斷髮展壯大,於是引起明朝廷的擔憂,以宦官王振為首的朝臣武將主張調集全國兵馬討伐麓川思氏,以大學士劉球為首的文臣主張對麓川思氏實行招撫教化,結果主戰派戰勝主招派,明朝廷開展了一場為時8年的“三徵麓川”戰役。正因為明朝廷在對待麓川思氏的問題上不僅沿用元朝的政策,更以無過之而不及的手段勾結拉攏外邦緬甸、孟養,聯合打擊麓川思氏;結果,使果佔壁王國由興盛走向衰亡,大明中央王朝也由於連年大量徵兵徵糧長途遠征麓川,造成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加速了自己的提前滅亡。

7、自杞國|滇東最輝煌的古國

自杞國,1100~1260年,是南宋時期滇東、黔西南地區的一個以“烏蠻”為主體的少數民族政權。1100年,彝族先民東爨烏蠻阿廬部落中的彌勒、師宗二部建立自杞國,至1260年為蒙古所滅,鼎盛時其疆域北至曲靖,南達紅河,西抵昆明,東到廣西紅水河。紅河著名風景瀘西城子古村即為自杞國時代遺蹟!

自杞國遺蹟城子古村

自杞國位處大理國與南宋之間,是南宋與蒙古軍隊在西南地區爭奪的戰略要地。立國160年的滇東自杞國,在《宋史》、《元史》和《南詔野史》中均沒有一點痕跡,只有斷麟殘甲般的文明碎片還在提醒著人們那個滇東的輝煌時代。

在雲南,因為,“天龍八部”的段氏,因為,“吳三桂”的盤踞,所以,我們只知道一個“大理國”;可是,有誰曾告訴過我們,有一個天大的歷史密秘――與南宋、金國、西夏、大理同時代,在雲南,在滇東曾建立過一個文明古國“自杞國”。

自杞國所在的滇東

秦漢時,稱南夷,公元前120年,漢武帝為降服。三國時,稱南中,公元223年春,諸葛亮所平定。唐宋時,稱爨部,公元748年-元朝建立,竟然出現五百年曆史的斷裂。近期,專家對自杞國的研究,才揭破中國乃至世界史上一樁最大最奇的歷史冤案―一個立國160年滇東自杞國,在《宋史》、《元史》和《南詔野史》中均沒有一點痕跡,只有斷麟殘甲般的文明碎片和不屈的靈魂,還蠕動在當年與自杞國打交道的南宋官員的筆記和類書中。

那麼,自杞國是一個什麼樣的王國?是誰對它施以最殘酷的滅國滅史政策?自杞國在中華文明史上具有什麼樣的地位?一切答案都在編鐘般沉雄的滇東山山水水中。

2007年春節前夕,不經意的知道了“自杞國”的歷史,並有幸的踏上了“自杞國”-城子村的土地。

8、大理國|雲南最知名的王國

受影視劇、大理旅遊等影響大理王國也成了外界所知的雲南最知名的王國。公元937年,白族段思平滅大義寧建國,定都羊苴咩城,改國號曰大理。由於歷史資料的匱乏,人們對大理國的瞭解比較少。

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老撾與越南的少數地區。大理國是中國宋代以“白蠻”(白族)為王室、“烏蠻”(彝族)為主體民族的少數民族聯合政權。

大理國皇家寺院崇聖寺

段思平傳12世至段廉義時,大理國王宮權臣楊義貞於1080年殺廉義自立。4個月之後,善闡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誅殺楊義貞,立段廉義之侄段壽輝為王。壽輝傳位給正明。

1094年升泰廢段正明,自立為王,改國號為大中國。升泰去世後,其子遵遺囑還王位與正明之弟正淳,段氏復立,史家稱之為後理國。後理國時期,高氏世為相國,稱中國公,掌實權。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滅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興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