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2 漫談“撿漏”與“打眼”

漫談“撿漏”與“打眼”

聊古玩,肯定就要聊到“撿漏”。這也是行外朋友所津津樂道的事,再經過影視書籍的推廣,因為要吸引人肯定要有奇遇,而“撿漏”是在描寫古玩故事中最引人入勝的,就更加富有傳奇性了。

“撿漏兒”在古玩行裡確實有,因為古玩行是個考眼力的行當,在買賣過程中,眼高一點、知道的歷史稍多一些、行裡的掌故瞭解的全一些,都能夠形成撿漏兒。我家在這行裡年頭略多一些,所以那些人證物證俱在,時間地點全齊的撿漏兒,知道的也不少。像“劉四兒碧玉”、“翡翠翎管”等等,都是家嚴親自經歷,和這些前輩打過交道的事情,這些我以後會慢慢寫出來,和朋友們分享。

“撿漏兒”有是有,但絕對不是像電視裡的那樣普遍,更不是古玩行的常態。在古玩行裡,真正撿了大漏兒了,本家絕不會說,流傳出來也是因為賣的一方說出來,因為不知道賣漏了,才在行裡流傳開。因為真正老古玩行的人,都非常低調。

漫談“撿漏”與“打眼”

真正老古玩行的人,都非常低調。

"撿漏兒“的人會覺得自己這是以藝壓人了,甚至還有些不好意思。他們之於自己在“撿漏兒”中體現出的高人一眼並不看重,而對於這件物件從此煥然新生,不再明珠暗投才更加的欣喜。也許在多年之後含飴弄孫之時才會給小輩當個逗樂兒的故事講,而這個故事也許在心中已經過了無數遍了。漫談“撿漏”與“打眼”

家嚴就是打我小時候老和我聊行裡掌故的

要是某一位“高人”,自己到處說自己“撿漏兒”了,站在電視上的講臺後邊,繪聲繪色、指手畫腳地講自己如何便宜買的,天價賣的。那您可要小心嘍,指不定誰要挨一槍呢。

漫談“撿漏”與“打眼”

是炒品類?炒材料?還是說個故事,讓您舉牌拍去?自己小心。

漫談“撿漏”與“打眼”

在古玩行裡,老行家們對自己“撿漏兒”和“打眼”都不會去宣揚的,更不要說天天叨叨個沒完。那些說個不停,唯恐大家不知道的,通常他們的背後有著迫切讓大家相信他們神話的目的,這裡有個名詞叫“洗腦”。

漫談“撿漏”與“打眼”

通常他們的背後有著迫切讓大家相信他們神話的目的

之前說過“撿漏兒”那就不能不說“打眼”了。

漫談“撿漏”與“打眼”

借圖一用,兩位莫怪

在古玩行誰沒打過眼?我覺得沒有,上至大收藏家、博物館,下至新入行的學徒,都會“打眼”,“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溼鞋。”而“打眼”之後的正確做法呢?我看到一些我瞭解的行裡朋友都沒好意思寫出來,我來說吧,“那就是找個沒人的旮旯抽自己嘴巴去。”

漫談“撿漏”與“打眼”

使點勁兒,下次就記住了。

只怪自己學藝不精呀,交了學費,下次再看見,就記著了。而有的人,通常是那些比較自負,自詡為學識淵博、收藏大家。在公眾場所與人合照,快門稍微慢一些,就嘬牙花子的,買到了新仿的,等回過味兒來,就會產生一種變態的怨氣!

漫談“撿漏”與“打眼”

產生一種變態的怨氣

就會歇斯底里地今天請一個”八稜梅花亮銀槌“,明天持一把”擂鼓嗡金錘“,找一些人來扮演苦主,拿個早市上新仿的,講個故事,然後砸這個、砸那個,跟大鬧天宮似的,好不熱鬧。

漫談“撿漏”與“打眼”

一請……二請……再請……

其實新仿不等同於造假,若一個瓷瓶,用石膏來做,那就叫假的。而仿古自古就有,追慕先人高超的藝術,不是為了蒙人而製作的藝術品,我並不認為需要毀掉。而各個時期仿古工藝的不同,也是研究文物的一項重要經驗。在歷朝歷代都有仿古工藝品問世,到了現在已經成為重要文物,在博物館中名牌上寫某某朝什麼年間仿製,難道要去博物館砸。

說了這麼多,也有些跑題了。我沒有名詞解釋“撿漏兒”和“打眼”,主要是現在這兩個詞曝光率很高,想必大家已經完全熟悉了。正好不用再重複寫之前的文章,進而可以聊聊老古玩行當的那些不成文的規矩與處世方式,也算起個頭吧,慢慢會整理一些老古玩行的軼事,大家可以來領略一些現在不常見到、知道的老行規、老故事,希望朋友們喜歡,繼續關注“古玩夜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