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漫談《一小杯的快樂》中臺灣詩人的現代酒詩

當讀到“把酒喝成故鄉的月/空酒瓶望成一座荒島”時,感覺酒分子飄逸的氛圍已經罩住了書桌,我處其中。海風吹來的酒詩與我的閱讀如榫頭對接,盡顯中華文化的美感。

大陸與臺灣島,版圖的完整性是無需多說的肯定,而另一份浸入骨髓又伸延為另一維度的審美符號——詩酒文化,自覺不自覺地把海峽兩岸的詩人帶到“永不熄滅的酒之噴泉(羊令野的詩)”去洗禮或澆愁。

這愁,有人說是“萬古愁”,也有人說是“一步即成的鄉愁”,我說,這是詩歌中“難了”的“醉章”。

漫談《一小杯的快樂》中臺灣詩人的現代酒詩

2017年立冬剛過,我作為獲獎者(現代詩徵文)嘉賓受邀赴瀘州參加頒獎大會,會務組送給每人三本書,《一小杯的快樂》是最具份量的——酒詩精選,可見“酒精含量”絕對高度,聞一聞就會醉倒。

慶幸的是我一路都未拆此書薄膜塑料封裝,直到返津一個月後的某天,正襟危坐,有備而待地慢慢啟封——“莫停下酒樽”,“喝個罄盡”,最後醉在書中所選的臺灣詩人的詩篇上。

此書有覃子豪、紀弦、羊令野、洛夫、余光中、羅門、管管、商禽、張默、晶晶、鄭愁予、葉維廉、楊牧、席暮蓉等14位詩人上榜。(以下節選部分)

漫談《一小杯的快樂》中臺灣詩人的現代酒詩

紀弦的詩。

書中選了他的3首酒詩,是詩選中選詩最多的詩人之一。三首詩讀下來,感覺就是“一小杯的快樂”,紀弦的酒詩是自己對自己的“酬唱”,在酒中獲一點小靈感賦就而成的。

可看他的詩《酒》


我需要的是酒——

那盈溢在你的豔紅的聖盃裡的

永不涸竭的生命泉

我之存在的唯一憑證哪


為了酒,那兩唇間的奇蹟

我是赴湯蹈火入地獄也不辭啊

飲我以瓶裝的酒是無益的

你是婦人,也即醇酒


雖有“赴湯蹈火入地獄也不辭”的悲壯詩句,讀者讀起來斷然沒有什麼傷感的投入,就像婚禮酒宴上新郎新娘的海盟山誓,有無論貧窮、疾病等不離不棄的詞句,大家聽歸聽,終究還是沉浸在婚禮喜慶氛圍中。

酒,是紀弦的莊園。抑或說紀弦所寫的酒,釀製自家的作坊,他會將酒調到適合自己的味口。有人說紀弦作為臺灣現代詩派的鼻祖,倡導“純詩”,即勿去觸動社會生活,否則便不“純”了,這幾首還真的是他“理論”的實踐。

漫談《一小杯的快樂》中臺灣詩人的現代酒詩

洛夫的酒詩。

洛夫的詩以詩意的情節展開,如樹,有枝有葉,讀到最後,品嚐到美果一個。

書中選了他三首詩,第一首《獨飲十五行》,這是一首懷鄉之詩,“壺中一滴一滴的長江黃河”,“唐詩中那隻焚著一把雪的/紅泥小火爐”鮮明地展現了詩人對故土的思念、對中華文化的情有獨鍾。

“一仰成秋/再仰冬已深了”,這抬頭喝酒仰脖而乾的動作,極其逼真,貫串起時空的滄桑。這首詩語句精練,所謂的十五行,是詩人推敲出來的,倒數第二行就一個“幹”字,如前所敘,這是喝酒的動作,“幹”,既是豪爽也是揮之不掉的情愁。“幹”,不盡的長江黃河。


令人醺醺然的
莫非就是那
壺中一滴一滴的長江黃河
近些日子
我總是背對著鏡子
獨飲著
胸中的二三事件
嘴裡嚼著魷魚乾


愈嚼愈想
唐詩中那隻焚著一把雪的
紅泥小火爐
一仰成秋
再仰冬已深了

退瓶也只不過十三塊五毛


第二首《與李賀共飲》,前一首是獨飲,這一首是共飲,與唐朝詩人李賀共飲有什麼新花樣呢?李賀被稱為鬼才,詩歌極富想象力。洛夫對李賀推崇有加。

起句“石破/天驚/秋雨嚇得驟然凝在半空”,就是李賀《李憑箜篌引》中的“石破天驚逗秋雨”的改寫。接之而來的詩句,對李賀的描寫,如“有客騎驢自長安來”、“好瘦好瘦的一位書生”、“豈能因不入唐詩三百首而相對發愁”等,這幾句有詩文史料為依據,達到形象神象兼備。

讀完讀懂全詩,對李賀也就有一個大概的瞭解了。常人借酒澆愁,洛夫借酒對詩鬼李賀著實“關心”了一場。這大概也是洛夫能成為當今臺灣詩壇的大咖的原因吧。


石破
天驚
秋雨嚇得驟然凝在半空
這時,我乍見窗外
有客騎驢自長安來
背了一布袋的
駭人的意象
人未至,冰雹般的詩句
已挾冷雨而降
我隔著玻璃再一次聽到
羲和敲日的叮噹聲
哦!好瘦好瘦的一位書生
瘦得
猶如一支精緻的狼毫
你那寬大的藍布衫,隨風
湧起千頃波濤
嚼五香蠶豆似的
嚼著絕句。絕句。絕句。
你激情的眼中
溫有一壺新釀的花雕
自唐而宋而元而明而清
最後注入
我這小小的酒杯
我試著把你最得意的一首七絕
塞進一隻酒甕中
搖一搖,便見雲霧騰昇
語字醉舞而平仄亂撞
甕破,你的肌膚碎裂成片
曠野上,隱聞


鬼哭啾啾
狼嗥千里
來來請坐,我要與你共飲
從歷史中最黑的一夜
你我並非等閒人物
豈能因不入唐詩三百首而相對發愁
從九品奉禮郎是個什麼官?
這都不必去管它
當年你還不是在大醉後
把詩句嘔吐在豪門的玉階上
喝酒呀喝酒
今晚的月,大概不會為我們
這千古一聚而亮了
我要趁黑為你寫一首晦澀的詩
不懂就讓他們去不懂
不懂
為何我們讀後相視大笑


第三首《飲罷》,獨飲,共飲完了,確是該“飲罷”了。這是一首八行的短詩,寫日常家居生活。“小飲”、“脫下長衫”、“洗腳”、“京腔”、“有人敲門”等很生活化。結句“丈母孃拎來一尾活鯽魚”,更添家庭溫馨色彩。

總的來說,洛夫的酒詩寫得細膩,娓娓道來,有情節,有虛有實,在魔幻般的時間隧道穿越。

和這樣的詩人一起品酒,肯定像讀一本有趣的百科全書一樣,要什麼有什麼,且有煉句達意的內容提示,還有口味不錯的下酒菜。

漫談《一小杯的快樂》中臺灣詩人的現代酒詩

余光中的酒詩。

餘先生著作譯作齊上,散文詩歌兼備,中學西學通用。流沙河稱其為“浴火的鳳”。書中選了余光中的酒詩三首。

第一首《飲一八四二年葡萄酒》,此詩有引言,告訴讀者此酒是梁實秋用於招待作者及同行詩友的。梁實秋乃文化界名家,能與之“言談甚歡”,且享用他所珍藏的美酒,情趣盎然、詩意大發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此詩章節韻律有講究,每節五行,第五行字數稍少幾個,也就由原來舒緩的抒情轉到節奏上的跳躍,更加明快些。每節押韻,隨情節韻腳有變化。詩句多為長句,顯然受西方語法影響,給人感覺嚴謹有餘,生動不夠。不過,整體看來可視為現代“格律詩”的“夾生版”。

漫談《一小杯的快樂》中臺灣詩人的現代酒詩

內容圍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想象一個世紀前異國的春晚和夏晨,展示那時的南歐葡萄莊園。說是飲酒,卻幾乎沒有一字提及現場飲酒的情景,也許是梁實秋在余光中心中的位置太重,不好下筆的緣故。

此詩,最後一句“尚有餘溫/來染溼東方少年的嘴唇”,是整首詩的託,有這一句,詩迴歸到了現實,將東西方串到一起,有少許蘊意。


一切都消逝了,只有我掌中的這隻魔杯,

還盛著一世紀前異國的春晚和夏晨!

青紫色的殭屍早已腐朽,化成了草灰,

而遺下的血液仍如此鮮紅,尚有餘溫

來染溼東方少年的嘴唇。


第二首《空酒瓶》,有意思的是將“空酒瓶矗立成塔”,讓看不見的寂寞眾人皆知。詩短,意境絕佳,把冷幽的落寞拖出長長的身影。

第三首《尋李白》,這是向中華傳統文化的尋根之作。與洛夫的《與李賀共飲》好有一比。說余光中的詩總要說到“鄉愁”,而中華傳統文化是“鄉愁”之源。文化的認可和傳承就如一個人的血液與骨髓的認可和傳承。文化不僅有抽象的概念來定義,也有具體的文化人物來承載。

對“詩仙”、“詩聖”等傑出代表的推崇,是後來者應有的表現。敬畏先賢,與他們在傳統文化中交集,是當代詩人的本份。此詩散得比較開,但,只要牢記了以下幾句詩是出自這首詩,就會覺得這是一首難得的好詩。見:


酒放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鄭愁予的詩。

書中選詩三首。第一首《邊界酒店》。在不一般的地點寫出不一般的鄉愁。可以說鄉愁是時間與空間的移步的效應。鄭愁予在這裡單從空間著筆,“多想跨過去/一步即成鄉愁”,“將歌聲吐出/便不只是立著像那雛菊/只憑邊界立看”。

因缺乏足夠的時間因素,他的鄉愁也就淡淡地有些美麗的憂鬱,也就正像他的歌聲一樣在邊界來回穿梭。讀來輕鬆的鄉愁,卻不敢輕易觸動,另有一番滋味。


秋天的疆土,分界在同一個夕陽下
接壤處,默立些黃菊花
而他打遠道來,清醒著喝酒
窗外是異國
多想跨出去,一步即成鄉愁
那美麗的鄉愁,伸手可觸及
或者,就飲醉了也好
(他是熱心的納稅人)
或者,將歌聲吐出
便不只是立著像那雛菊
只憑邊界立看


第二首《六月夜飲》。酒瓶之空寂與兩鞋子之空寂相併列、相默契;松樹與柳樹的風相推搪、相牽引;這是六月夜飲的發現,更重大的發現是“六月夜/繁星繁星是手牽著手的”。——剝去詩中一些枝葉相連的詞語,這就是整首詩的脈絡。看來,六月夜飲,頭腦是清醒的,才有這層層推進的思路。

第三首《NYC飲酒》。NYC,即紐約市的宿寫。到異國,也學洋腔了。這首詩分兩節,第一節從描寫酒吧吊燈的搖擺,聯想到東方與西方,聯想到日出的位置,由此可咀嚼的東西神秘化了,看來,詩人“作為一個酒客是無選擇的”來到紐約,是嗎?顯然不是,詩人想著的大概是東西方彼此融合嗎?第二節寫酒後回家,經過紐約著名的酒鬼街和曼哈頓橋的感受。

其中兩句有點題之意:1.“而酒客的家/是無橋可通的”。2.“酒客在酒後是不辨色彩也不識方向的”。鄭愁予的酒詩,總體來看明朗平和,詩的材料很精巧,沒有那種酒後激進的情感宣洩。漫不經心的意識流,恰如其分地旁敲主題。

漫談《一小杯的快樂》中臺灣詩人的現代酒詩

過去的都是歷史,喝過而剩下的都是殘酒,滲入了酒分子的詩又將成為什麼呢?我猜想會成為詩人們丟在“信差袋裡”欲寄而未寄的信箋,永遠在路上。

也許在某個驛站某個碼頭,路人能偶遇能拾遺,背對西風吟誦一番。


《一小杯的快樂——中國現代酒詩精選》(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劉康凱選編)是國際詩酒文化大會精心打造的詩酒文化出版項目重點出版物,填補了我國現代酒詩結集出版的空白,收錄了自新文化運動以來的160多位詩人的近200首新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