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八大神秘古国漫谈

彩云之南:八大神秘古国漫谈

中国的正史记载中,云南似乎总是处于边缘的化外之地、蛮夷之邦;在云南,因为,“天龙八部”的段氏,因为“吴三桂”的盘踞,外界只知道一个“大理国”;可是,谁又能想到这片生活着20多个民族的神奇土地上曾经也曾崛起过很多古老而辉煌的文明,今天为大家盘点一下云南历史上最为神秘的八大古国!

郑和故里古滇都邑

1、古滇王国|中国“三大神秘古国”之一

两千多年前,滇池沿岸有过一个古老的王国,它就是与楼兰古国、夜郎古国并称为中国“三大神秘古国”的古滇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古滇国为“滇”,然而,就在司马迁将它载入典籍后不久,滇国就销声匿迹了,再没有踪影,没有传说,没有人知道它的臣民哪里去了,像一个亘古的谜,没有人再提起云南古史上的这段辉煌。然而,它曾经达到鼎盛一时的艺术成就,即使是两千多年后,也再没有复兴过。

孔雀铜镇

古滇国现在对人们来说还是一个迷,因为还没有人找到滇国的古都,抚仙湖水下古城的内城可能是滇王离宫,因地震而沉没湖底,它正是现在探测的抚仙湖下残存的古城,这些都是考古工作者们的猜测,古滇国是一个神秘消失的青铜王国,古滇国又是怎样消失的泥?这一切都还是谜!

两千多年前,云南抚仙湖畔有一个古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滇国"。滇国(前278年--115年),是中国西南边疆古代民族建立的古王国,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境内的主要民族是古代滇人部落,历史学家惯称为滇族。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滇国在云南历史上大约存在了三百九十年,出现于战国中期而消失于东汉中期。通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在滇中及滇东北地区发现的四十多个滇文化遗址勾画出古滇国的疆域轮廓:东至陆良、泸西一线,西至安宁、易门一带,北到昭通、会泽之地,南达元江、新平、个旧之境,南北长约四五百公里,东西宽约两百余公里。根据考古发现,今抚仙湖畔石寨山为王室墓地,今李家山为贵族墓地,今金莲山为平民墓地。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在这一片三角区域内,曾经有过高度发达的让后人震惊的青铜文明,也有过男耕女织、渔歌唱晚的幸福生活,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毁灭了金莲山附近的集镇,而整个古滇国,也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步接受中原文明,最终汇入了中华民族的滚滚长河。

2、哀牢古国|肇启文明之风的王国

哀牢国,即傣族史籍中记载的"达光王国",是傣族先民在怒江、澜沧江流域建立的部落联盟国家。达光王国最早与汉朝有接触的国王叫"哀牢",因此,汉史就把达光王国称作"哀牢国"。又因达光地区的百姓善骑大象,生活环境又与汉朝南方的越人相似,被汉朝误以为是越人的一支,把达光王国也称作"滇越乘象国"。

在滇西,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哀牢国”。距今约2400年前,以今保山市为中心的怒江区域曾崛起过一个支系庞杂的族群“哀牢夷”,是古代“西南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创立了存续数百年之久的酋邦哀牢国,还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哀牢文化”。

保山象征哀牢古国的九龙雕塑

哀牢古国出土的青铜器

两汉时期,随着中原王朝开疆拓土、经略西南,哀牢王柳貌“内附”,永昌郡设立,中原文化迅速注入,曾经兴盛一时的“哀牢文化”便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渐次稀释直至湮灭,以致后人往往只能透过一些古代典籍记载的关于哀牢夷和哀牢国的只言片语,去想见那个曾风光过的神秘古国的万般风情!

哀牢国的中心地保山,是云南重要的人类起源地之一。这里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素有"保山气候甲天下"的美称,是人类生存繁衍的一片乐土。在该地区的某煤矿出土了一具完整的古猿下颌骨化石,经鉴定迄今约400-800万年,化石颌骨形态从齿弓到齿类都具有从猿向人转化的显著特征。此外,考古专家还发掘了蒲缥塘子沟旧石器遗址,找到了现在已发现的最早的哀牢先民--蒲缥人。蒲缥人距今约8000年,属于云南早期智人。

哀牢国是由最初的哀牢部落发展而成的。随着哀牢王国的形成和不断扩大,国内杂居了许多民族,哀牢民族就不再单指原来的哀牢部族,而包括了哀牢部落在内的所有"国民"。哀牢国鼎盛时期的人口,仅从有史记载的两次内附统计看,就达到了54660户,571370人,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很大的人口数字。

肥沃的土地,充沛的水源,宜人的气候,丰富的矿产,茂盛的林木,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为哀牢人民的生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华阳国志》和《后汉书》记载,这里"宜五谷蚕桑","出铜、铁、铅、锡……"尤多珍奇宝货如黄金、光珠、琥珀、翡翠、水晶、玛瑙……并有孔雀、犀、象、轲虫、食铁貊兽和说话的猩猩等。另外,还有"节相去一丈,围三尺余,受一斛许"的大濮竹等。这里最有名的工艺特产是桐华布和兰干细布,就是优质苎麻细布,其华美有如丝织品中的彩色大花绫锦;桐华布则是用木棉织成的洁白不污的布。这两种布产于哀牢,经蜀贾转手贩运,被张骞误称为"蜀布",秦汉之际就已远销南亚和中东,被人称为"东方一绝"。

哀牢古国由于历史久远,地上文物早已荡然无存,只有一些与之相关的地名、山水和后人根据传说修建的景点,隐约透出点远古岁月的信息。

无论是石器文化、青铜文化,还是耕织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姻俗丧葬文化和音乐、舞蹈等民族民间文化,哀牢国都十分丰富而独具特色,但古籍记载少之又少,仅《华阳国志》和《后汉书》略有记述。当前,哀牢文化研究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一些专著、专论相继问世,哀牢文化作为以保山为中心的哀牢故地历史文化的源头,已透过岁月的沉沙露出远古的辉煌。

哀牢归汉

柳貌,古哀牢国九隆王传人。公元1世纪中叶在位,为保山历史上一位关键时期的关键人物。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柳貌率众人77邑王、5万余户、55万多人举国"内附"-主动加入中华民族行列,从而使古代保山由奴隶社会一步跨入了封建制的门槛。汉王朝则因势利导,借此机会将郡县治推行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的整个哀牢地,并设永昌郡统一管辖。为彰柳貌内属之功,汉明旁给他颁赐了性质、字体类同于汉武帝所赐"滇王之印"的"哀牢王章",并举行盛大宫廷庆典。

"哀牢"是什么?

"哀牢人"的后裔傣族把气味读作"哀",把酒读作"牢"。如此,"哀牢"就是酒的气味或酒气。"哀牢人"的后裔傣族也有把"哀"作为"老大"的意思,傣族男性的老大一般都叫"哀XX",那么"哀牢"就应该是一个人名。史籍记载的哀牢国国王世系中也有一个国王叫"哀牢"。

《后汉书·哀牢传》说"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贤栗等遂率种人二千七百七十,口万七千六百五十九,诣越西太守郑鸿降,求内属,光武封贤栗等为君长,自是岁岁来朝贡。""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其称王者七十七人,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西南去洛阳七千里,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可见,哀牢是"种人",即是一个族种。

《史记》里的哀牢国

在《史记》里,没有"哀牢国",也没有"哀牢"字样。但《史记》确有记载:"……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四岁余皆闭昆明(今云南大理),终莫能通。然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而蜀贾奸出物者或至焉。"滇国已经确认是在滇池一带,从滇池往西千余里,刚好就是今天的保山,即哀牢国。以此推论,"滇越乘象国"即是"哀牢国"。

《史记》里连"夜郎国"也提到了,为什么会没有"哀牢国"或"哀牢"字样呢?按常理,"哀牢"只要是客观存在,他不可能不知道,所以只有一种可能,把哀牢国当成"滇越乘象国"了。

《续汉书》中的哀牢王国

《续汉书》为西晋司马彪所编撰,其中《郡国志·永昌郡》说:"永昌郡,八城,户二十三万一千八百九十七,口百八十九万七千三百四十四。不韦出铁,嶲唐、比苏、楪榆、邪龙、云南、哀牢(永平中置,故哀牢王国)、博南(永平中置),南界出金。"

"哀牢王国"出现于释义中,且仅为哀牢一城的释义,因此,仅可认定置哀牢县前,哀牢王住处在彼,即首邑,为部落联盟首领所在。

《华阳国志》乃东晋人常璩所编撰,其中对"哀牢"和"哀牢国"所说甚多。

《南中志·永昌郡》中记述了"九隆"传说、南击"鹿茤"、贤栗归汉、柳貌归汉等,较为系统。

《南中志·永昌郡》说:"永昌郡,古哀牢国。"另说:"哀牢,山名也。"使今之"哀牢山"与古之"哀牢国"关系弄得有些复杂化,今之研究者往往只能强圆其说,却难于服人。

《南中志·永昌郡》明确地说"哀牢"人是"种人",即一个族种;其国家体系不健全,"分置小王",如部落长,因此,先归汉的贤栗是"王",后归汉的柳貌也是"王",但贤栗所率人口仅一万多人,是小王,柳貌之下有"称王者七十七人",人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显然是个"大王"(部落联盟首领)。

《南中志·永昌郡》说,孝武时,度兰沧水(澜沧江)以取哀牢地,置嶲唐、不韦二县,哀牢转衰,加上柳貌归汉后置了哀牢、博南二县,"哀牢国"就有了一个全貌:"哀牢"地面上一共设了四个县,约为《史记》中的"同师"和"嶲"两个地方。

《南中志·永昌郡》中有一个说法:"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南中志·永昌郡》只说哀牢归汉,不说哀牢反汉,故此说法还需论证。

《后汉书》亦有哀牢国

《后汉书》为南北朝时宋人范晔所编撰。书中,《哀牢传》亦有"九隆"传说、南击"鹿茤"、贤栗归汉、柳貌归汉等,并有柳貌归汉后七年,哀牢王类牢即反的记载,显得更为全面和客观真实。

《后汉书·哀牢传》使"哀牢"有了一个完整的形貌:哀牢人住在今保山、昌宁、施甸、永平、云龙等地,没有建立完善国家体系,各部落长均称王,部落联盟首领亦称为王。汉武帝时,(公元前109年)取了保山、昌宁、施甸等地,设了嶲唐、不韦两个县,哀牢的元气受伤,因此转衰;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归汉,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建初元年(公元76年),哀牢王类牢反汉;二年(公元77年),平判。

3、句町国|横跨云贵的文明古国

四千多年前,中国版图的大西南,现在滇贵桂高原的结合部。 莽莽高山峻林中,驮娘江沿岸,壮族先民濮人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句町国。

句町又作钶町,百越的一支。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句町王亡波率部归附汉朝。汉昭帝始元5年(前82年),句町族首领亡波因协助平定姑缯、叶榆的反叛有功而被封为“句町王”,享受着国县并置的特殊待遇。凭此优势,句町的势力迅速发展,到西汉末年,句町国继滇国、夜郎国成为横跨桂西、云贵高原前沿的文明古国,其疆域十分宽广。

玉溪秀山句町王庙

句町国铜鼓

“古‘句(gou音同‘勾’)町国’政治文化中心在西林县。“句(gou)町”系壮音,意为“红色的藤蔓”。据记载,2000多年前,在现今的桂西北和滇东南一片广阔地域,有一个与当时古滇国和夜郎国齐名的国家叫古句町国,系中国西汉时期西南三大番国之一。

句町国的范围除了现在的西林之外,还包括现在广西的德保、靖西、那坡、右江、凌云、田林、隆林和云南的文山、富宁、岘山、开远等地。句町部落首领在春秋时期就被周王朝封为王。在西汉建立之后,汉武帝设置郡县时,句町部落被设为县,由牂柯郡管辖,后由于势力不断强大而被汉王朝封为诸候国,直至汉昭帝始元5年(公元前82年)时被封为王国,自此至西汉末期,是其鼎盛时期。自东汉后,其国势逐渐衰落,到东晋以后句町之名在历史书上不再出现。因此,史学界一般认为,从汉武帝置句町县到东晋,句町国在历史上存在500多年。 其政治中心在今西林县普驮村一带。此外,句町王还控制一个势力强大的名为“三边”的民族集团。“三边”是牂柯郡、益州郡与交趾郡交界的地域,置有宛温、镡封、胜休、毋缀、贲古、西随、进桑、都梦等八个县,相当于今砚山、邱北、石屏、开远、个旧、蒙自、金平、屏边、河口、麻栗坡、马关等地,比句町县的范围大了许多倍,说明句町国的势力范围是很宽广的。 军事实力强大,雄踞西南诸国前列。西汉时,句町王助汉王朝平息姑缯、叶榆等诸候国叛乱有功,被封为王国。

铜鼓

《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记载:“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益州廉头、姑增反叛汉王朝,波及牂柯24邑三万人皆反,汉朝遣水衡都尉发兵进击牂柯郡,大破之。后三岁,姑缯、叶榆复反。遣水衡都尉吕群胡将郡兵击之。群胡不进,蛮夷遂杀益州太守乘胜与群胡战,士战及溺水死者四千余人”。

次年,汉朝被迫更帅增兵,在句町侯亡波率领军民支持下,汉兵才打败了姑缯、叶榆。“句町候亡波,率其邑君长人民击反者,斩首捕虏有功,其立亡波为句町王。” 句町王常与军事实力雄厚的夜郎国争雄,并抗击汉兵的进攻。夜郎国虽然先兴起,但句町不隶属于夜郎,而是夜郎的邻国。两国各自凭借自己的兵力和国势,常互相争斗。对汉王朝派人来调解,句町王兴等不予理睬,同时把汉吏刻成木像立于道旁,然后用弓箭射之,进行污辱性的挑战,以示他们看不起汉兵,认为他们的军力足以同汉兵抗争。 句町国军队抗击王莽疯狂进攻达十年之久。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称帝,改变了过去的民族政策,无端贬句町为侯国,并予以打击。“王莽篡位,改汉制,贬句町王为侯王。王邯恨,柯大尹周钦诈杀邯,邯弟承攻杀钦,州郡击之不能服。”句町王侯邯先当王莽的牺牲品,其弟承为报兄仇而奋力攻杀钦,打败了周钦。后来,“三边”九县的邑君长人民支持句町王,构成以句町为首的民族集团,力量更加强大,屡次打败王莽大军。

“三边蛮夷愁扰,尽反复,杀益州大尹程漏莽遣平蛮将军冯茂、巴蜀、犍为吏士,赋敛取足于民,以击益州。出入三年,疾疫死者什七,巴蜀骚动。莽征茂还,诛之。”王莽“更遣宁始将军廉丹与庸部牧史熊,大发天水、陇西骑士,广汉、巴蜀、犍为吏民十万人,转输者合二十万人击之。始至,颇斩首数千。其后军粮前后不相及,士卒饥疫三岁余,死者数万。而粤蛮夷任贵亦杀太守枚根,自立为邛谷王。”对于王莽的进攻,“三边”九县顽强抵抗了三年,王莽屡战屡败,“死者数万”。直到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又“屡遣国师和仲曹放助郭兴击句町,”但也未能征服句町,结果导致王莽下台。后来东汉王朝被迫恢复了句町王的尊贵称号。

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强大。壮族是较早开始稻作农业的民族之一,到了汉代,在桂东、桂中壮族地区的稻作农业已有很大的发展。这时候地域相连接的桂西句町国的农业已进入水稻农业。句町时期,旱稻农业很发达,平民是以旱谷为主食的。句町王禹以“入粟千斛”慰劳汉兵,“粟”即为旱谷。正因为句町王有充足的粮食储备,才能养活一支强大的军队,抗拒王莽二十万军队的十年进攻。普驮铜鼓葬出土的文物,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句町养羊养鹿业的发达。在普驮铜鼓葬中出土的4件铜坐俑,头上戴有帽子,身上穿有衣裳,脚上穿有鞋;1件铜骑俑,马有鞍,骑士穿袍,这些反映当时家庭己有纺纱织布,缝制衣裳。铜鼓葬还出土了玉环5件、玛瑙环2件、玉管100余件,以及玛瑙串珠、绿松石珠和金丝等。数量多、做工精细,打磨得光滑圆润,反映当时句町国发达的经济水平和人民的富裕生活。

4、勐卯古国|滇越乘象之国

据傣族民间传说,早在公元前6世纪初,南卯江(瑞丽江)河谷已建立了若干部落联盟。东周灵王十四年(公元前558年),傣族首领混鲁、鲁赖两兄弟统一了南卯井河谷,首建 “勐卯果战壁”王国,俗称“勐卯王国”。

傣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历史故事:距今3000多年前,傣族王子召武定落难原始森林,天赐他一把琴,弹起这把琴,林中所有野象就会召之即来,听从琴王的指挥。于是召武定在象队的帮助下,打回勐卯,夺得了王位。

勐卯古国曾经的首府瑞丽

有史学家认为: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探寻到的“滇越乘象国”就是“勐卯果战壁王国”。《史记·大宛馔》和《史记·西南夷传》中均有记载:“然闻其西千余里有乘象之国名曰滇越”。《马克·波罗游记》中的记录为“金齿国”。

有史学家认为: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探寻到的"滇越乘象国"就是"勐卯果战壁王国"。《史记﹒大宛馔》和《史记﹒西南夷传》中均有记载:"然闻其西千余里有乘象之国名曰滇越"。《马克·波罗游记》中的记录为"金齿国"。

据傣族民间传说,早在公元前6世纪初,南卯江(瑞丽江)河谷已建立了若干部落联盟。

东周灵王十四年(公元前558年),傣族首领混鲁(根仑)、鲁赖(根兰)两兄弟统一了南卯井河谷,首建 “勐卯果战壁”王国,俗称“勐卯王国”。傣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历史故事:距今3000多年前,傣族王子召武定落难原始森林,天赐他一把琴,弹起这把琴,林中所有野象就会召之即来,听从琴王的指挥。于是召武定在象队的帮助下,打回勐卯,夺取了果战壁王国的王位。

有史学家认为: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探寻到的“滇越乘象国”就是“勐卯果战壁王国”。《史记·大宛馔》和《史记·西南夷传》中均有记载:“然闻其西千余里有乘象之国名曰滇越”。《马克·波罗游记》中的记录为“金齿国”。

据傣族民间传说,早在公元前568年(东周灵王十四年),傣族首领根仑、根兰就在南卯江(瑞丽江)河谷建立了部落联盟。傣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历史故事:距今3000多年前,傣族王子召武定落难原始森林,天神赐他一把琴,弹起这把琴,林中的所有野象就会召之即来,听从琴主的指挥。于是召武定在象队的帮助下,打回勐卯,夺取了勐卯果占壁的王位。召武定统一各部族,建都雷允。从已发掘出的雷允古城遗址看,其城壕轮廓就是仿照大象的形状挖凿而成。据傣文史书《嘿勐沽勐》记载,傣历亥卯年(东周显王五年、公元前364年),国王在罕萨建立王城,国号“勐卯果占壁”(巴利语,即盛产香软米的勐卯)王国,俗称“勐卯王国”。之后,将王城迁至达别(竹筏渡)。上述史料,在时间、地点和内容上都与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滇越乘象国”基本吻合。当代史家公认:公元前 122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探寻到的“滇越乘象国”就是“勐卯果占壁”。

《史记·大宛传》和《史记·西南夷传》中均有记载:“然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可见此时“勐卯果占壁”已勃兴。公元576年(北齐后主高维隆化元年),混鲁、混赖两兄弟建立了“果占壁”。公元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南诏王阁罗凤“西开寻传,南通骠国”,统一了南卯江(今瑞丽江)流域的傣族区域。据傣文史书《银云瑞雾的勐果占壁》记载,公元762年,勐卯姐东的混等被南诏王招为驸马,册封为勐卯王,并为其在等贺建筑王城和宫殿。《大唐西域记》则将“勐卯果占壁”译作“骄赏弥”。北宋时代(约公元11世纪),勐卯与勐生威、勐兴古、勐兴色联合,建立了“勐卯果占壁”王国。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在今德宏一带设置土司制度,将傣人首领思汉法分封为麓川路军民总管府总管,后又赐封麓川路平缅宣慰使等官衔。元至大三年(1310年),芳罕次子混依翰罕继位,并以猛虎曾跃过头顶而自号“思汉法”,建都姐兰。元统六年(1340年),思可法继位“勐卯王”,曾建都于姐兰和广贺罕。他不断征服周边领土,建立了强大的“麓川王国”(傣语仍称“勐卯果占壁”)。其辖地东至今泰国清迈,西至印度阿萨姆邦,南至曼德勒,北至澜沧江的大部分地区。后因明军三次征讨而衰败。这个中国傣族史上最大的地方割据政权于1448年覆灭。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以麓川城为基础筑平麓城(今勐卯城),大兴屯田,并派将镇守。

从有信史的公元576年立国开始,至1448年消亡,勐卯果占壁共延绵872年。在其历史进程中,历经了鲁赖王朝、混等王朝、雅鲁王朝、思氏王朝等,跨越了部落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领主社会。

在瑞丽,至今仍遗留十多处古王城遗址。如:雷允(傣语,即“山城堡”)的召武定城池,有护城壕沟、王宫遗址、喃贺伦王后墓、铲人头坪等;姐东雷(傣语,即 “湖畔山城”)为混等王所建,可寻的遗迹有王宫遗址、护城壕沟、古榕等;广贺罕(傣语,即“国王岗”)是思伦法的王城;现存东城门遗址、王宫遗址、演练场、洗象池、国王洗脸用的水井等;勐卯城是唯一一座砖城,现存东、南、西、北城门遗址。

5、南诏古国|西南第一王国

唐时西洱河地区有6个大部落,号称「六诏」,即蒙舍诏、蒙禹诏、越析诏、浪穹诏、邓赕诏、施浪诏。永徽五年(654),蒙舍诏张乐进求让位于避仇来居的细奴逻。细奴逻遣子入唐,求唐保护。

自唐高宗仪凤三年(678)起,吐蕃先后征服五诏,独蒙舍诏始终附唐。开元元年(713),玄宗封南诏皮罗阁为台登郡王。开元二十六年,皮罗阁在唐王朝支持下兼并五诏,进爵云南王,建立南诏国。次年迁都太和城(今大理市境内)。南诏在西南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它是西南地区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也是西南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

南诏时兴建的崇圣寺三塔

南诏国最后一个国王故里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南诏国权臣郑买嗣夺位自立,改国号大长和。南诏国传位165年,至此灭亡。五代后唐天成四年(929年),赵善政灭大长和国,建立大天兴,次年东川节度使杨干贞灭大天兴国,改国号大义宁。大义宁后被白族先民段思平所灭,承袭了南诏以来的疆界,建立大理政权。

6、果占壁王国|独抗元明两朝的王国题

公元1311年,在云南省西部边境山峦起伏、云雾缭绕的勐卯果占壁地方,雅鲁王朝衰落,思汉法开创的果占壁王朝崛起,果占壁王国疆土扩展至万里。思汉法在位53年,始终坚持果占壁边疆是中国皇帝管辖的地方,一直向元朝廷称臣纳贡,缴纳赋税,坚持承认麓川边地是中国领土一部分,并且抵御外邦入侵领土,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但元朝廷却坚持“以夷制夷,析麓川地,分而治之”的政策,分别命河南参政贾敦熙、元帅塔失把都、云南行省参知政事不老三珠、亦秃浑等四次率兵讨伐,给果占壁王朝带来战乱不断的同时,元朝也因多次用兵造成国力财尽,走向衰亡。

思汉法卒后,其后裔思伦法、思任法、思机法等继承祖业,果占壁王国不断发展壮大,于是引起明朝廷的担忧,以宦官王振为首的朝臣武将主张调集全国兵马讨伐麓川思氏,结果明朝廷开展了一场为时8年的“三征麓川”战役。

正因为明朝廷在对待麓川思氏的问题上不仅沿用元朝的政策,更以无过之而不及的手段勾结拉拢外邦缅甸、孟养,联合打击麓川思氏;结果,使果占壁王国由兴盛走向衰亡,大明中央王朝也由于连年大量征兵征粮长途远征麓川,也造成内忧外患,民不聊生。

果占璧王国虽然早已不复存在,但瑞丽江水奔流不息,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仍热切地关注和研讨着果占璧文化。

公元567年 陈废帝 公元567年是中国农历丁亥年,猪年。南朝陈光大元年,北周武帝天和二年。这一年废帝陈宗伯即位,后被其叔陈顼废。混鲁混赖两兄弟扶天梯而降到勐卯建立的第一个政权王国,称之为鲁赖王朝。大事件 智顗大师 陈光大元年(公元567年)改吴州仍置郡属江州。 公元567年,混鲁混赖两兄弟扶天梯而降到勐卯建立的第一个政权。混鲁不久离勐卯,混赖成为勐卯王主了,延续到葛拉叭、如武定。这就是勐卯古国(果占琵王国)的第一个政权王国,称之为鲁赖王朝。

公元1311年,在云南省西部边境山峦起伏、云雾缭绕的勐卯果占壁地方,雅鲁王朝衰落,思汉法开创的果占壁王朝崛起,果占壁王国疆土扩展至万里。思汉法在位53年,始终坚持果占壁边疆是中国皇帝管辖的地方,一直向元朝廷称臣纳贡,缴纳赋税,坚持承认麓川边地是中国领土一部分,并且抵御外邦入侵领土,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但元朝廷却坚持“以夷制夷,析麓川地,分而治之”的政策,分别命河南参政贾敦熙、元帅塔失把都、云南行省参知政事不老三珠、亦秃浑等四次率兵讨伐,给果占壁王朝带来战乱不断的同时,元朝也因多次用兵造成国力财尽,走向衰亡。

思汉法卒后,其后裔思伦法、思任法、思机法等继承祖业,果占壁王国不断发展壮大,于是引起明朝廷的担忧,以宦官王振为首的朝臣武将主张调集全国兵马讨伐麓川思氏,以大学士刘球为首的文臣主张对麓川思氏实行招抚教化,结果主战派战胜主招派,明朝廷开展了一场为时8年的“三征麓川”战役。正因为明朝廷在对待麓川思氏的问题上不仅沿用元朝的政策,更以无过之而不及的手段勾结拉拢外邦缅甸、孟养,联合打击麓川思氏;结果,使果占壁王国由兴盛走向衰亡,大明中央王朝也由于连年大量征兵征粮长途远征麓川,造成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加速了自己的提前灭亡。

7、自杞国|滇东最辉煌的古国

自杞国,1100~1260年,是南宋时期滇东、黔西南地区的一个以“乌蛮”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1100年,彝族先民东爨乌蛮阿庐部落中的弥勒、师宗二部建立自杞国,至1260年为蒙古所灭,鼎盛时其疆域北至曲靖,南达红河,西抵昆明,东到广西红水河。红河著名风景泸西城子古村即为自杞国时代遗迹!

自杞国遗迹城子古村

自杞国位处大理国与南宋之间,是南宋与蒙古军队在西南地区争夺的战略要地。立国160年的滇东自杞国,在《宋史》、《元史》和《南诏野史》中均没有一点痕迹,只有断麟残甲般的文明碎片还在提醒着人们那个滇东的辉煌时代。

在云南,因为,“天龙八部”的段氏,因为,“吴三桂”的盘踞,所以,我们只知道一个“大理国”;可是,有谁曾告诉过我们,有一个天大的历史密秘――与南宋、金国、西夏、大理同时代,在云南,在滇东曾建立过一个文明古国“自杞国”。

自杞国所在的滇东

秦汉时,称南夷,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为降服。三国时,称南中,公元223年春,诸葛亮所平定。唐宋时,称爨部,公元748年-元朝建立,竟然出现五百年历史的断裂。近期,专家对自杞国的研究,才揭破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一桩最大最奇的历史冤案―一个立国160年滇东自杞国,在《宋史》、《元史》和《南诏野史》中均没有一点痕迹,只有断麟残甲般的文明碎片和不屈的灵魂,还蠕动在当年与自杞国打交道的南宋官员的笔记和类书中。

那么,自杞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王国?是谁对它施以最残酷的灭国灭史政策?自杞国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什么样的地位?一切答案都在编钟般沉雄的滇东山山水水中。

2007年春节前夕,不经意的知道了“自杞国”的历史,并有幸的踏上了“自杞国”-城子村的土地。

8、大理国|云南最知名的王国

受影视剧、大理旅游等影响大理王国也成了外界所知的云南最知名的王国。公元937年,白族段思平灭大义宁建国,定都羊苴咩城,改国号曰大理。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人们对大理国的了解比较少。

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大理国是中国宋代以“白蛮”(白族)为王室、“乌蛮”(彝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联合政权。

大理国皇家寺院崇圣寺

段思平传12世至段廉义时,大理国王宫权臣杨义贞于1080年杀廉义自立。4个月之后,善阐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诛杀杨义贞,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王。寿辉传位给正明。

1094年升泰废段正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中国。升泰去世后,其子遵遗嘱还王位与正明之弟正淳,段氏复立,史家称之为后理国。后理国时期,高氏世为相国,称中国公,掌实权。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灭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兴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