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的特效爲什麼和美國差異那麼大?

漫威漫畫公司總主編


關注令狐伯光,帶你瞭解影視娛樂大小事!


上面回答只說到一部分,其實答案非常的簡單,經過工業革命的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產業鏈成熟度上面,對比起仍處於發展中國家的國內,電影工業特效上面,自然而然有著壓倒性的優勢。


為什麼美國電影工業方面發展有多早,因為在二戰的時候就開始發展了,但美國電影工業,還有電影工業特效有著飛速的發展,對於後來電影工業影響巨大,整個7080年代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

上述圖片來源於庫布里克導演,世界科幻史上永恆經典作品,《2001太空漫遊》。


這部電影上映的時間,為1968年,換位思考一下,1968年的中國處於什麼歷史時期!!!


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對於電影界確實有著重要影響,但本片是文藝片,票房並不高,由於看不懂,觀眾的反響也不算熱烈。直到後來,有一部科幻電影橫空出世,一舉打開美國電影市場,也為電影工業特效,奠定其重要地位。


這部科幻電影,便是喬治盧卡斯導演的《星球大戰》,這部電影的時間是1977年,中國決定改革開放的時間,是一年後的1978年。


《星球大戰》連續拍了兩部,《星球大戰》三部曲,是美國科幻電影,市場商業電影,美國特效大片的奠定者。


1979年,雷德利.斯科特拍了影史經典恐怖科幻電影《異形1》,1984年,老雷又拍了影史永恆科幻經典,賽博朋克的《銀翼殺手》。從此,美國特效大片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上圖為科幻“賽博朋克”鼻祖《銀翼殺手》


90年代,美國電影工業也沒有停滯,這裡不詳細列了,相信大家都看過,如詹姆斯.卡梅隆的《終結者系列》,斯皮爾伯格的《大白鯊》、《ET外星人》、《侏羅紀公園系列》等等。


直到1997年,好萊塢電影技術狂人,卡梅隆的《泰坦尼克號》,又將電影工業,帶入了個一個階段,便是數字特效的時代,後續作品包括《黑客帝國系列》,《魔戒系列》等等。


美國電影特效,更確切的是說電影工業,在1968年的《2001太空漫遊》時,前面難道就不計算了,這得益於美國的歷史環境。


美國電影工業,特效方面是全世界最成熟,最完善,最先進,也是產業鏈最頂端的國家。

中國電影工業的話,大陸根本就不用看,因為中國商業電影飛速發展,已經是在2002年,張藝謀開啟的《英雄》過後,但中國電影市場爆發,是在2012年徐崢的《泰囧》過後。


不管粗暴計算,還是詳細計算,中國電影工業與美國的差距,足足都有半個世紀,50年左右那麼長。

中國商業電影唯一發展比較完善的,自然就是鼎盛時期的香港電影,香港電影商業電影上貢獻不提,在電影工業特效上面的貢獻,那麼便是兩種類型,武俠和奇幻,而不得不提是一個人,徐克。


武俠電影不提,徐克的1983年的《新蜀山劍俠傳》,對於華語奇幻電影,還有電影工業,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


其後,徐克自己導演,或者主導的電影《倩女幽魂系列》,《青蛇》等等,都是華語電影工業的提升。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97年香港迴歸,華語文化產業集體北上,其實直到今天,華語電影工業發展的方面,都是香港電影人。


徐克導演的《狄仁傑系列》《龍門飛甲》《智取威虎山》。

周星馳導演的《功夫》《西遊系列》


鄭保瑞導演的《西遊系列》


許誠毅導演的《捉妖記系列》

林超賢導演的《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等。


中國大陸電影工業進步,最典型的就是吳京導演的《戰狼系列》,但吳京有聘請好萊塢特效公司,而吳京在香港多年打拼,《戰狼系列》背後團隊,也多來自於香港。烏爾善導演的《尋龍訣》,基本也是如此。

所以,中國電影特效為什麼落後美國,這就是工業產業鏈上面,全方位的落後罷了。本人相信,一定會有人說中國特效公司不差,比如某某公司,為某某好萊塢大片代工,好萊塢大片特效都是中國特效公司做的一類。


如果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查,蘋果手機富士康類的勞動力代工,和美國自己生產芯片,還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哪怕中國某些特效公司掌握了核心科技,卻與國內整個電影共和產業鏈的完善,仍然有著重大區別。

如果要適當的舉個例子,“中興事件”,在出事之前,多少國人吹中興通信方面的厲害,結果被美國卡著脖子,便打中七寸,束手無策。中國電影工業與芯片產業很相似,這種落後不是一下子能追平的。


中國電影工業發展確實落後,國內各種亂象,像大家舉例把錢都給明星,不認真做特效,只請小鮮肉一類,確實值得批判。但現在正上映的《狄仁傑3》,沒有把錢全請小鮮肉,絕對認真做特效了,與《復聯3》的特效水準仍然有天壤之別,工業差距,並非投資就能解決。



更多關於中美兩國特效的問題,歡迎大家關注討論!!!


令狐伯光


老美一部片子80%的投資拿來做特效,國內80%投資付片酬,差距能不大嘛


笑然的烏托邦


商業大片向來都是在美國好萊塢這樣的地方出現,為啥中國的特效往往連五毛錢都不到捏,確實讓人感到著急。具體原因差在哪裡,我們仔細分析一下。

縱觀中國和美國的發展史,雖然我們不停地努力縮小差距,但是相對來說技術上還是落後於他們。老美的連續劇一般都是採取最好的特效,成本很高,但是,我們中國是全部錢到位,才開始運行。

但仔細想一下,中國明星一個比一個火熱,投資大部分反而給了演員,哪裡還有多餘的錢和精力搞特效呢?畢竟美國的好萊塢體制已經很完善,他們的票房往往依靠特效支撐,而我們卻把更多的目光放在演員的挑選上,差距只會越拉越大。

當然了,畢竟特效很費錢,沒有多少人願意買。影片中,每一秒鐘的圖像,是由25到30幀畫面組成的,舉例來說,假如一個客戶有一個十分鐘的槍戰鏡頭,找到特效師給畫面添加火焰、彈殼,好讓假槍看起來變得真實。

那麼就等於特效師要畫18000張圖來達到效果。而這麼耗費人工的工作,還只是所謂的五毛特效的範疇,更不用說高階特效要消耗多少人工了。而我們的特效技術也都是用的國外用爛的,不去追求呈現的效果有多麼理想,有個大體樣子就行了。

中國導演一看劇本,劇本里面有條龍,他不會考慮怎麼去實現這條龍,而是該幹嘛就幹嘛,完全按照非特效片的方式去拍,最後把視頻甩給特效公司,讓他們看著辦,只要開價低就可以了。

而正確的特效片流程,是一定要從一開始就要找個“特效指導”來的。還要畫設計稿、分鏡頭稿、設計鏡頭……但是幾乎沒人在乎這個行業。

甚至觀眾在看所謂的國產“大片”時,都是一邊忍不住吐槽特效,一邊關注劇情發展。事後一忘,誰還會在乎特效如何?國內市場沒人重視,即使有錢也不會浪費在特效上了。

探究美國和中國特效上的真正差距,還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還是國人對電影的認真態度,如果真的想要走心做一部特效大片,相信一定不只是五毛錢特效這麼簡單。

(本文主編:孫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