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璦琿條約》之後,一個中國邊防哨所在黑龍江左岸的艱苦抗爭

《璦琿條約》之後,一箇中國邊防哨所在黑龍江左岸的艱苦抗爭

1858年5月28日,沙俄“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的外交訛詐在黑龍江畔小城璦琿取得了成功。大清帝國黑龍江將軍奕山在“武力威脅”之下,滿足了對方的所有領土要求。根據這個《璦琿條約》,不僅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超過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割讓給沙俄,烏蘇里江以東四十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也被劃為中俄“共管”。事後,這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得到了清政府的認可。

《璦琿條約》墨跡未乾,沙俄遠東當局就迫不及待地在被佔中國領土上推行殖民化政策。他們一方面請當地部族首領吃飯喝茶、贈送小刀項鍊等小玩意以誘使其皈依東正教,一旦這套把戲未能得逞,便已強迫其更改國籍、搶奪其存糧、焚燬其房屋、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兇殺人。這種“十字架加大炮”的政策並未奏效。相反,沙俄的暴行引發了黑龍江流域愛國軍民的奮起反抗。一群不甘屈服的中國官兵捍衛烏魯蘇穆丹卡倫(哨所)之義舉則成為這場偉大斗爭中的一個縮影。

烏魯蘇穆丹(穆丹,亦作牡丹)卡倫位於黑龍江上游烏魯蘇穆丹灣內(今俄羅斯境內布謝西北),其上距胡瑪爾卡倫約70裡,下距璦琿320裡。在這裡,黑龍江流經了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形成了全流域絕無僅有的大河曲。自康熙朝以來,烏魯蘇穆丹卡倫就矗立在這個“已”形河曲最窄處的高地之上。它是黑龍江將軍所轄八個沿江卡倫之一,與雅克薩、璦琿等“皆昔年要鎮”,共有三棟房子,不遠處還有一座寺廟。卡倫最初駐領催一員、兵五名,後增至兵十七名。烏魯蘇穆丹是個總卡,每年5月中旬,附近的幾個卡倫在此集結,然後沿黑龍江而下,前往格爾必齊河巡查。

《璦琿條約》之後,一箇中國邊防哨所在黑龍江左岸的艱苦抗爭

起初,烏魯蘇穆丹卡倫只是一個普通的內河哨卡,其主要職責也不過是緝捕逃犯、檢驗往來客商護照。自1840年代以後,沙俄對中國東北地區的侵略政策由“蠶食”蛻變為“鯨吞”。一時間,大批滿載著哥薩克兵、移民和武器裝備的俄國船隻沿黑龍江源源而下。但無論往返,俄船都必須經過烏魯蘇穆丹,因此這個哨卡又肩負起阻止沙俄入侵、偵探敵情的重擔。如,1857年,美國人科林斯搭乘沙俄軍官普提雅廷的船隻沿黑龍江向下,駛經烏魯蘇穆丹時,曾遭到中國官兵的依法攔截。又因為那些俄國船隻在通過烏魯蘇穆丹灣時,須“經日方能繞過”甚感不便;遷移哨卡至右岸的無理請求又多次遭到中方的拒絕。因此,烏魯蘇穆丹卡倫便成為俄國殖民者的眼中釘、肉中刺,急欲除之而後快。《璦琿條約》之後,俄國人盼望已久的機會終於來到了。

《璦琿條約》之後,一箇中國邊防哨所在黑龍江左岸的艱苦抗爭

1859年冬天,穆拉維約夫下令搗毀烏魯蘇穆丹卡倫。他對執行這一任務的密奇達說,就算是中國人以後打算重建哨卡,也只能建在江的右岸。五抗議俄方的野蠻行徑,黑龍江璦琿副都統愛紳泰派佐領鄂爾精阿被派往了海蘭泡(今俄羅斯布拉戈維申斯克)。面對俄方“該卡在借給(割讓)地面之內……故飭密奇達將卡房燒燬”的狡辯,鄂爾精阿據理力爭。他指出,烏魯蘇穆丹卡雖在割讓範圍之內,但因設卡在先、割讓在後,又是要隘。因此,即便是依據《璦琿條約》,俄國也不得佔據。理虧詞窮之後,穆拉維約夫又派人帶著刀剪銼鑷、哈喇、蘭布等“禮物”來見愛紳泰。這種收買政策在愛紳泰身上未獲得成功。為了儘快修復哨卡,愛紳泰派人將重建卡房所需的木料在璦琿收集齊畢後,“由冰道拉運”至原址,照舊修蓋。為了防範俄方搗亂,愛紳泰特意派了一隊官兵在此“坐防”。

得悉烏魯蘇穆丹卡倫被重建,沙俄海蘭泡當局再也坐不住了。他們先是派人到璦琿,要求愛紳泰必須將重修卡房拆移至江右,否則俄方將發兵“代為拆除”。對於俄方的蠻橫要求,愛紳泰凜然回覆,“卡房已經修竣、派兵坐守,斷難拆移”

《璦琿條約》之後,一箇中國邊防哨所在黑龍江左岸的艱苦抗爭

眼見沒能語言暴力未能嚇倒愛紳泰,綽羅尼等四名俄海蘭泡殖民當局的官員率領三十多名士兵闖入烏魯蘇穆丹卡倫,並召集附近的俄方武裝移民前來增援。這些荷槍實彈的俄國人“奮臂攘拳、即欲爭鬥”,強求中方 “定須拆移(至)右岸”。面對俄國殖民者的囂張言行,中國哨卡士兵義憤填膺,準備進行武力回擊。只是在佐領鄂爾精阿的“厲聲呵斥”下,戰士們才忍氣走回屋內,決心固手到底。然而,中方的“委曲求全”並未贏得俄方的諒解。第二天清晨,更多的暴徒攜帶槍刀鍬斧闖進哨卡,強行拆除了卡房不說,還把鄂爾精阿“摔擲在地”恣意羞辱。但當憤怒至極的卡兵抄起器械準備反擊時,雖受盡羞辱卻嚴格恪守“切勿自我啟釁”訓令的鄂爾精阿再次喝令士兵不許“妄動”。無奈之下,那些中國士兵放棄了武力反擊的打算,卻並沒有離開。他們堅守在卡房舊基上,寸步不退。強行拆毀壞烏魯蘇穆丹哨卡房屋之後,俄國人仍不罷休。很快,密奇達又帶著二百多全副武裝的騎兵,利用人數上的優勢,將中國官兵強行驅逐至黑龍江右岸。

面對俄方的暴行,愛紳泰迅速將情況上報黑龍江將軍,得到的答覆卻是“暫緩與爭”!!!就這樣,烏魯蘇穆丹卡倫官兵的鬥爭因得不到清廷的支持而失敗了,但他們奮起捍衛國家與領土的愛國精神永放光芒!(文\張巖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