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军队最高统帅霍去病之逝可疑

汉武帝时期人,年轻的骠骑将军因为两次深入河西草原打击匈奴有功被汉武帝授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候,成为与大将军卫青地位同等的汉朝军队最高统帅,此时的霍去病年仅23岁。然而这样一位年轻出类拔萃的年轻统帅却在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年仅24岁的时候突然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的死因说法却是因两年前远征匈奴时得了瘟疫暴病而死。这个说法一直廷续了两千多年,两千年后,发达的医学技术却无情地否定了这个说法,一些专业人士认为,霍去病死于漠北之战两年后,不符合瘟疫的发病时间,得瘟疫而死的说法不成立。如果不这个原因,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位年仅24岁屡建奇功的统帅英年早逝呢?

年轻的军队最高统帅霍去病之逝可疑

根据现在有的史料我们不妨作出一些逻辑上的推断,据史料,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实行第二次打击的漠北之战时,李敢曾随霍去病出征匈奴。公元前118年,李敢因怀疑大将军卫青陷害自己的父亲李广的原因剌伤大将军卫青,然而卫青并没有打算查究李敢剌杀全统帅的罪责,而没过多久,霍去病却因为这事趁在甘泉宫狩猎之时射杀了李敢。汉武帝得知霍去病射杀了李广之子的事后,大怒并责令霍去病调离长安到朔方去驻守,元狩六年,霍去病在去朔方的路上便病死了。当时他的死因是因为在漠北之战时匈奴人将病死的牛羊埋在水源,霍去病因为饮用了被瘟疫污染的水,瘟疫病发而死的。

这种说法在今天看来是非常不靠谱的,因为它不符合瘟疫发病的时间,基于霍去病射杀了李广之子李敢后不久便死去的这个现实,我们不妨从李广的背景说起。

年轻的军队最高统帅霍去病之逝可疑

李广是在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从军抗击匈奴的,因为李广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世代受仆射官职精通骑射,在抗击匈奴的作战中多次立功而被任命为汉中郞。汉景帝继位时李广又被任命为陇西都尉,后又改任骑郞将。在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随太尉周亚夫平定吴楚叛军立了大功,从此声名显扬于世。汉武帝继位后为了加强对匈奴军事打击准备,又调任李广为未央宫禁卫军长官。后来,李广受汉武帝派遣先后七十次出兵抗击匈奴,然李广多次对匈奴作战中却因功劳不大无缘封候,但李广为官清廉,对部下和蔼,作战英勇,平定诸候之乱受到文帝,景帝和匈奴单于的敬佩。

年轻的军队最高统帅霍去病之逝可疑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由定襄、代郡出击渡过大漠远征匈奴王庭,李广请求担任前将军,汉武帝起初以他年老没有答应,后来经不起李广请求,同意他出任前将军。

李广随从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越过边境后,从捕获的俘虏中得知了单于的驻地,便亲率精锐赶去单于的营地,而命令李广与右将军军合并自东道出击。东道迂回遥远少水草,不适宜大部队宿营和行军。李广主动请求,“我部本为前将军,现在大将军却改命我自东道出击。我李广自束发时就和匈奴打仗,今天方得和单于对阵的机会,愿作前锋,不获单于,愿先效死。”卫青曾私下受到武帝告诫:李将军年事已高,一生遇事不顺,不要让他单独和单于对阵,恐怕他得不到他所期望的。这时,公孙敖新失候位,朝廷起他为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出征。卫青有意让公孙敖和自己一道对阵单于,调走了前将军李广。

李广当时知道后,十分固执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卫青不听,命令长史封好文书和李广一道回幕府去,对李广说:“快点回去,按照文书执行。”李广不向大将军辞谢,就走了,率军和右将军食其的部队合并,自东道出发。行军中途导向逃走,迷失了方向。廷误了和大将军会师的军期。大将军和单于接战,单于逃走,未能捕猎单于而班师。在回师的路上渡过沙漠才和李广会合。卫青派长史送来干饭和酒慰劳李广,就此查询李广和赵食其迷失道路的情况后,卫青正要上书武帝报告作战经过时,李广不表态。大将军命令长史立即与李广到幕府接受审讯。李广说:“我部各位校尉没有罪,迷失道路是我的责任,我自己到大将军幕府去接受审讯。”

年轻的军队最高统帅霍去病之逝可疑

李广回到自己的幕府,对部下说:“李广自少年束发和匈奴作战,大大小小打了七十多仗。这次有幸随从大将军和单于交战,不料大将军改令我军远道迂回,又迷失了道路,这是天意啊!我今年六十多岁了,不能再和刀笔吏对质了。”说罢,拔刀自刎而死。全军将士人人都哭了,老百姓听到李广的死讯后,无论认识的还是不认识他的,无论是老人还是青年人,没有一人不流泪。

年轻的军队最高统帅霍去病之逝可疑

李广死后,李敢因为随从骠骑将军进攻匈奴左贤王有功,被赐爵关内候,接替李广为郞中令。不久李敢埋怨大将军卫青不听从他父亲的意见,剌伤了大将军。大将军从未向外张扬,未过多久,李敢扈从武帝前往甘泉宫狩猎。骠骑将军霍去病因李敢剌伤大将军卫青,射杀了李敢。因霍去病当时正显贵受宠,武帝讳言这事,只说李敢被鹿触杀的。过了一年,霍去病也死了。

年轻的军队最高统帅霍去病之逝可疑

从史料提供的事例,至少说李广是一位对汉朝有功且很有威望的将领,在七国之乱时期,他在大汉王朝生死存亡之际是有救亡之功的。这样一位救亡之将,虽然在抗击匈奴上表现不佳,但是历来忠于汉朝廷,在忠心之余,也是受得了委屈的人,而且多年没升迁。没有升迁,并不代表汉武帝对他没有感情和不重视。因为文帝,景帝和匈奴单于都非常重视李广,可见当时李广声望之高。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霍去病的平时表现可看出,霍去病虽然很有本事,但是性情相当刻薄奢靡,甚至过于幼稚。他说“霍去病小小年纪当了侍中之官,地位高贵,却不知道怜恤士卒。他率军出征时,天子派主膳食的太官,为他准备数十辆满载美味佳肴的膳车专门供他食用,出征回来,膳车吃不完的美味佳肴扔掉也不给那些吃不饱的士卒吃。跟他出征的士卒在塞外战场上,粮食都供应不上了,士卒们都饿得疲惫不堪了,他还要修建踢球场地。像这样类似的事很多。”

司马迁对霍去病的为人描述中,可以想象,这是一个思想性格还没完全成熟的富家子弟,“官二代”,然而这位有本事却性格不成熟的少年位至全军最高统帅,除了皇帝,没有人比他的地位更高了。加上皇帝对他的宠爱众所周知,一位身集军政大权和皇帝宠爱且本事极大又经常耍小性子的人,在皇帝眼里就是个存在的大隐患。如果这样的人不如意之时手中有统帅全的大权,又倚仗最高统治者的宠爱,眼里容不得沙子,使起性子来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来?

这是一个不敢想象的后果。后来汉朝的人们还在为李广之死落泪不止之时,公然射杀李敢不得不说霍去病等于在给汉武帝“挖坑”,汉武帝明白,此事一传出去,不得了。朝廷上下在想的不是霍去病为舅舅报一箭之仇,而是皇帝最宠爱的人倚仗皇帝滥杀烈士遗孤。汉武帝历来重视为朝廷战死的烈士遗孤的,他的羽林军都是战死将领的后人,把这些战死将领的后人编入禁军彰显其后人体现了皇帝不忘有功的将士的功勋正是这些将士作战勇猛忠心不二的根本原因。为了掩饰这一天大“丑闻”汉武帝不得不说李敢是被鹿触杀的,但后来纸还是包不住火,事情的原诿还是为人所知了。

年轻的军队最高统帅霍去病之逝可疑

李广之死是汉武帝内心的痛,虽然李广在世之时没有得到汉武帝的重用,但李广对大汉王朝的忠心是不比的,不管是七国之乱有功还是因战场失误被削为民,都没有因此埋怨。这也许正是汉武帝为何如此重视后来李广的儿子李敢和孙子李陵的原因。尤其是对李陵是寄予厚望的。

年轻的军队最高统帅霍去病之逝可疑

射杀李敢一事后,汉武帝不敢留霍去病在身边把他派到朔方,没过多久霍去病的死讯便到来了,这一死让霍去病永远定格在战无不胜英雄少年的历史形象之中,如果按司马迁所描述他的为人,晚死几年或者十几年的话,真不敢想象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正如说,“刀磨得太锋利,折损便越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