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片反讽教育体制戳痛中国父母心,孩子上个学怎么这么难!

印度神片反讽教育体制戳痛中国父母心,孩子上个学怎么这么难!

1

继米叔的《神秘巨星》之后,又有一部印度神片刷爆朋友圈!

《起跑线》,豆瓣评分8.0。明明讲的是印度故事,戳的却是中国父母的心窝!

印度神片反讽教育体制戳痛中国父母心,孩子上个学怎么这么难!

用什么来戳?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故事的主角是一对刚刚迈入“富豪”阶级的小夫妻拉吉和米塔。两人白手起家,打拼到有店、有车、有房,幸福美满。

印度神片反讽教育体制戳痛中国父母心,孩子上个学怎么这么难!

但在今年,他们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争吵!因为女儿要上幼儿园了!

拉吉想着跟自己小时候一样,上公立学校就行,现在也过的不错。

妻子米塔一听就炸了,开始一番说教,语速快的跟连环炮一样。

在公立学校是什么都学不到的,女儿会害怕跟别人沟通,如果别人说英语她就会很惶恐,她会不适应社会,然后她会孤独和沮丧,如果她开始吸毒那怎么办......

米塔作为一个母亲,想象力真的太丰富,这说的也太夸张了!

第一,在我国,公立学校有政府扶持。无论是环境还是教育资源都是很有保障的。除了基础教学,还会有校外的实践,活动丰富。公立学校什么都学不到,这是不可能的。

第二,为什么在印度不会英语会很惶恐,不适应社会。这又不是欧美国家,英语很重要吗?

以上所有问题的答案,都跟印度的历史以及社会现状息息相关。

2

在印度,教育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学校分私立和公立,私立学校教学资源好,学费贵,入学要求高;公立学校大多由政府扶持,基础设施落后,学费低。

就学费来说,如果私立学校一年的学费是6万人民币,而公立学校只要50元。由于经费有限,公立学校的教师普遍缺乏必要的培训,工作量大、待遇低,教学质量也很差。

印度神片反讽教育体制戳痛中国父母心,孩子上个学怎么这么难!

▲私立学校

印度神片反讽教育体制戳痛中国父母心,孩子上个学怎么这么难!

▲公立学校的教师平均一人要管70位学生

所以,电影中,妻子米塔担心孩子在公立学校学不到知识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至于在印度为什么一定要会说英语,这就跟印度的历史还有种姓制度有关。

印度的种姓制度等级森严,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高低贵贱。即便如今已依法废除,但对社会依然有很大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印度社会阶级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悬殊。

印度神片反讽教育体制戳痛中国父母心,孩子上个学怎么这么难!

▲ 印度种姓制度等级

这种社会等级最外在的体现,就是说英语的流利程度。

历史上,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实行过英式教育,与英国的高等教育“无缝衔接”。当时受教育的都是社会中上层,他们英语流利,注重与国际接轨。

换句话说,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就表示那是上层社会人士,身价倍增。

印度神片反讽教育体制戳痛中国父母心,孩子上个学怎么这么难!

而英式的教育体系也保留到现在,被印度私立学校采用。在印度,想要进入私立学校学习,“钱”不是万能的。因为他们服务的对象是那些高等种姓、祖祖辈辈都是上流人的“贵族”和“富N代”。

电影中的拉吉是从底层打拼上来的新贵族,虽然有钱,但出身不高,算不得上流社会的一份子。但是,为了女儿能迈入上层社会,以后有身份,有地位,有更好的生活,他们拼了!

印度神片反讽教育体制戳痛中国父母心,孩子上个学怎么这么难!

3

在影片里,拉吉一家为了让孩子上私立幼儿园,做了不少准备。

第一步,私立学校只在校区3公里以内招生,买学区房,搬家,不差钱!

印度神片反讽教育体制戳痛中国父母心,孩子上个学怎么这么难!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北京的房价已算是吓人了,但要是学区房,恐怕还会更吓人一点。北京一间地下室卖1050万,因为在学区内。

印度神片反讽教育体制戳痛中国父母心,孩子上个学怎么这么难!

第二步,妻子米塔为了融进上层社会的生活,让孩子有玩伴,在新家开了一个大party。

结果因为举止不雅,不会说英语,一家人被各种嫌弃!

印度神片反讽教育体制戳痛中国父母心,孩子上个学怎么这么难!

但是为了孩子,装着逼,忍着苦,值得!

第三步,拉吉去幼儿园报名,天刚亮就已经排长龙了!凌晨就来了的爸爸们还没向前挪一步的好嘛!

印度神片反讽教育体制戳痛中国父母心,孩子上个学怎么这么难!

同样的,在国内某幼儿园的报名现场,排着大长队,也是火热至极。

印度神片反讽教育体制戳痛中国父母心,孩子上个学怎么这么难!

第四步,全力准备入学考试!你以为上幼儿园只看孩子么?家长也别想逃,一起面试,考试,孩子优秀不顶用!

印度神片反讽教育体制戳痛中国父母心,孩子上个学怎么这么难!

看网友的评论,在国内想要上一个幼儿园,也是不容易的。不仅家长要面试,还要看学历和身材!

印度神片反讽教育体制戳痛中国父母心,孩子上个学怎么这么难!

这年头上学,父母有钱都不管用了,经济实力以及各项素养通通纳入招生考核标准!

印度神片反讽教育体制戳痛中国父母心,孩子上个学怎么这么难!

影片里的拉吉和米塔为了能让孩子入学,先把孩子送各种培训班恶补;然后自己找顾问,穿名牌,学英语,这一通折腾,结果5所学校,4所都没考上。

印度神片反讽教育体制戳痛中国父母心,孩子上个学怎么这么难!

因为学校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呵呵了!

印度神片反讽教育体制戳痛中国父母心,孩子上个学怎么这么难!

4

走上层社会的路行不通了,为了孩子能进最后一所私立小学,拉吉和米塔决定“另谋出路”。

比如,找教育部长写封推荐信,但这难度系数有点高。

印度神片反讽教育体制戳痛中国父母心,孩子上个学怎么这么难!

或者提着一袋钱找校长,为学校做“捐赠”,再委婉的让女儿入学。拉吉去了,但是看上一个“捐赠者”被轰了出来,果断放弃了!

最后还是经高人指点,决定从学校专门针对贫困生的录取上做文章,从25%穷人孩子的配给中争得一个名额。

印度神片反讽教育体制戳痛中国父母心,孩子上个学怎么这么难!

拉吉找了黑中介,伪造了一系列的文件,但偏偏赶上今年严查入学资格,学校要提前去贫困生家庭做家访!

为了孩子能上学,他们决定装穷!从一身名牌,汽车洋房,到穿着10块钱3件的衣服,住进老鼠横行的贫民窟。

印度神片反讽教育体制戳痛中国父母心,孩子上个学怎么这么难!

装富不容易,装穷就容易了吗?想的美!拉吉第一天去工厂上班工资就被扣光,是邻居的贴补才有一点钱。

妻子米塔第一次领补给就惹恼了政府人员,没买到米,也是靠着邻居分出一半的粮食才过活。

他们装落魄的新穷人来到贫民窟,没有受到歧视,没有遭到落井下石,反而得到了穷人无私的帮助,信任。

他们看着女儿轻松又开心的和这里的孩子打成一片,从邻居的孩子身上学会坚强,学会帮助,学会分享!

印度神片反讽教育体制戳痛中国父母心,孩子上个学怎么这么难!

最后,他们凭借优秀的演技,成功欺骗了所有人,让女儿以贫困生的名义进入名校,换来的却是对穷人家的孩子深深的内疚和自责。

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他们决定去公立小学做捐赠,看到了这里的孩子们虽然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但依然是那么的团结,有爱,有才华,有梦想。

印度神片反讽教育体制戳痛中国父母心,孩子上个学怎么这么难!

他们没钱买不起乐器,自己的身体、铁桶、木板就是乐器,一样可以来一场精彩的表演。

公立学校的孩子们看似输在了“起跑线”上,活的却也精彩动人!

5

因为没有钱而上不起好的学校,输在起跑线的的孩子不是印度独有,全世界都存在!

但贫穷并没有限制孩子们的创造力,阻碍他们的做梦,追梦的权力。反而他们更努力,更懂得珍惜!

从南美最大的垃圾场里爬出来的少女,用臭垃圾也能演奏出天籁之音!不止她一个人,还有一个乐队,所用的乐器都是垃圾制造的。

印度神片反讽教育体制戳痛中国父母心,孩子上个学怎么这么难!

一个爱音乐的垃圾场工人,一个拥有一双巧手的建筑工人,一群有着梦想的孩子就这样动起来了。

木板、叉子、铝制烧盘、罐子就做出一把吉他,还有小提琴、萨克斯风,孩子们努力训练,认真又快乐!

印度神片反讽教育体制戳痛中国父母心,孩子上个学怎么这么难!

谁能想到被上帝遗忘的垃圾场里的贫民窟里,竟然孕育出一个将废弃物改造成乐器的世界级管弦乐团。

他们的故事被曝光之后,美国、智利、荷兰......乐团的孩子们去到 20 多个国家演出,甚至受邀为 Megadeth 和 Metallica 两支著名乐队做开场表演。

印度神片反讽教育体制戳痛中国父母心,孩子上个学怎么这么难!

即便现在有了名气,孩子们依然非常热爱和珍惜手中垃圾做的乐器,因为那是他们梦开始的起点,值得永久珍藏!

同时,这些孩子们也为家乡带来了改变。曾经没有饮用水、没有电的垃圾填埋场已经有了一所 20 个教室、可供 200 名学生学习的音乐学校,以及一个可容纳 300 人的圆形剧场。

这些输在了“起跑线”上的孩子们,用智慧,用努力,用勤奋打拼出来的机会和改变不精彩吗?不值得称赞吗?

6

我非常理解很多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付出全部的努力和心血。

但起跑线就是富足的生活、高贵的出身、名牌的学校吗?我觉得不全是,还有一部分在于父母和孩子自己。

电影中拉吉在贫民窟的邻居虽然没有钱,但是身体力行让孩子知道什么叫帮助和分享,什么叫爱和温暖,教育出来的孩子比富有的上流社会的利己主义者更懂得帮助和感恩。

印度神片反讽教育体制戳痛中国父母心,孩子上个学怎么这么难!

公立学校的孩子们没有乐器,自己创造乐器,激发了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垃圾乐器演奏的孩子们既没有金钱,也没有背景资源,但是他们凭借着热爱和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闯出了属于自己的天地。

真正的起跑线绝不仅仅是金钱和名校,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的勤奋和努力这些软实力一样是重要的起跑线。

与其为了学区房、名校、辅导班,让一家人疲于奔命,不如多花点时间在自己和孩子身上,不断完善自我成为更好的父母,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因材施教。

父母都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孩子争取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但一切也要量力而行,万不可让教育变成一场执念。

印度神片反讽教育体制戳痛中国父母心,孩子上个学怎么这么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