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軍隊爲何戰鬥力強悍?從這些武器裝備淺談其軍隊的成功轉型

歷次中東戰爭給以色列贏得了中東頭號軍事強國的地位。但很難預測這一地區未來的形勢變化,以軍所面對的情況也早已不同與往昔。

歷次中東戰爭及其他軍事行動中的一個個勝利,給以色列贏得了中東地區頭號軍事強國的地位和人們心目中“袖珍強國”的形象。但中東局勢、尤其是地區安全形勢一直在不斷地變化之中,甚至很難預測這片多事之地的未來會是什麼個樣子,以色列所面對的情況也早已截然不同與往昔,而以色列軍事力量也正在經歷著某種轉型式的改變……

總體情況——由“積極進攻”轉向“積極防禦”

長期以來,以色列軍隊給全世界的印象就是極具攻擊性,“先下手為強”似乎就是他的不二法門,從“六日戰爭”到千里奔襲恩德培、從“歌劇院行動”到“加利利和平行動”……以奪取戰場主動權和軍事上的勝利為最高目標,無視一切其他影響已然成了以色列軍政高層在面對軍事危機時的一貫做法。然而今日之中東已非曾經的模樣,以色列的總體軍事情況也由過去的“進攻”漸漸轉向“防禦”。

隨著“以土地換和平”政策的推行,自“六日戰爭”中取得的“戰略縱深”已經不復存在,如今的以色列控制地區,除了戈蘭高地以外,基本上回到了第三次中東戰爭(“六日戰爭”)爆發前的程度,在退還了西奈半島之後,以色列軍事力量施展拳腳的空間已經大大地縮小了;而另一方面,中東地區其他國家的實力以及與以色列的關係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多數伊斯蘭國家都比較明確地表示可以與以色列一同相處,而以色列也發現自己無法與整個伊斯蘭世界長期為敵。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以色列所處的環境變得安全了,非國家武裝組織取代了傳統的國家軍隊成為了代表伊斯蘭世界與以色列進行戰鬥的主力,自從以軍從黎巴嫩南部撤出後,隨著以色列扶植的南黎巴嫩僕從軍幾乎是立即崩潰,真主黨武裝迅速崛起,填補了這一地區的力量真空,成長為一支實力遠超過黎巴嫩國防軍和當年鼎盛時期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反以色列軍事力量;而隨著阿拉法特的去世導致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法塔赫”)的日漸式微,又讓更加激進的“哈馬斯”掌握了巴勒斯坦地區的主導權,這不僅使拉賓和阿拉法特開創的以巴和談難以為繼,也讓巴勒斯坦武裝人員的襲擊行動變得更加頻繁;尤其是美國發起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帶來的塔利班和“基地”組織的日益“國際化”(活動範圍和影響力急劇擴大),更把以色列推到了伊斯蘭非國家武裝組織發動襲擊的風口浪尖……於是,昔日所向披靡的以色列軍事力量,在失去了明確的“進攻方向”的同時,卻要更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到如何保護自己腳下的土地免受不知來自何方的襲擊。

陸軍——從戈壁到城鎮

以色列陸軍堪稱是中東地區最強大的地面武裝力量,從席捲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的第三次中東戰爭到入侵黎巴嫩的“加利利和平行動”,以色列陸軍曾在大漠戈壁上掀起一陣陣勢不可擋的裝甲狂飆,兵鋒所指幾乎是攻無不克。但也就是從那時起,以色列陸軍就長期沒有和像樣的對手過招,一直是和裝備與訓練都十分低下的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小打小鬧”,以至於在2006年對黎巴嫩真主黨武裝採取的軍事行動中,面對實力達到一個小國家正規軍隊水平的真主黨武裝,以色列陸軍顯得有些無所適從,無論人員傷亡還是技術裝備的損失,都大大地超過了以色列軍政高層甚至是全世界的預料。

公開的資料顯示,針對在以黎、以巴衝突中出現的新情況,以色列陸軍高層曾經在2007年間,對以色列陸軍的未來發展進行了探討,其中有的意見認為,以色列應當學習歐美國家,研製或引進類似“斯特瑞克”、“拳擊手”一類的輪式裝甲戰鬥車輛,建立“輕型化陸軍”;也有意見認為以色列應當研製或引進類似“布萊德利”、“美洲獅”一類的履帶式步兵戰車,使現有裝甲部隊的構成更加完善。不過從目前的情況看,以色列高層似乎沒有采納上述提議中的任何一個,而是另闢蹊徑,將以色列陸軍打造成了一支更加註重現代條件下的城鎮作戰的地面力量。

在2009年初發動的針對加沙地區“哈馬斯”武裝的“鑄鉛”軍事行動的地面作戰中,一些由老式坦克和裝甲車輛改造而成的奇特戰車成為了以色列裝甲部隊的主角,其中包括在車體上加裝了格柵裝甲或複合裝甲,車頂上加裝由防彈玻璃和裝甲構成的大型觀察/射擊堡或遙控武器站的M113改進型裝甲輸送車;是用庫存的“百人隊長”坦克底盤改造的“納格瑪肖特”、“納格帕登”和“美洲豹”重型裝甲步兵戰車和用在中東戰爭中繳獲以及後來“廉價收購”獲得的大量T-54/55坦克底盤改造而成的“阿奇扎裡特”重型裝甲步兵戰車。

以色列軍隊為何戰鬥力強悍?從這些武器裝備淺談其軍隊的成功轉型

重型裝甲步兵戰車對於其他有城鎮作戰需求和大量即將退役的T-54/55類坦克的國家應該也有參考價值

2008年6月,以色列陸軍迎來了他們的新一代重型裝甲步兵戰車——“亞美爾”(雌虎),“亞美爾”是目前為止,全世界性能最強的重型裝甲步兵戰車之一,目前已進入量產階段。據報道,以色列軍方計劃第一階段採購50輛“亞美爾”重型裝甲步兵戰車,用來替換即將退役的“納格瑪肖特”、“納格帕登”和“美洲獅”。

“亞美爾”是在以軍退居二線的“梅卡瓦”I/II型坦克底盤的基礎上改造而成的重型裝甲步兵戰車,改裝工作包括:拆除坦克的炮塔和車體頂部,代之以新的焊接上層裝甲結構,安裝新的尾部艙門/跳板,去掉駕駛員艙蓋代之以附加裝甲等等。“亞美爾”可載11名乘員:車長、駕駛員、炮長和8名載員,另據以軍方介紹,該車還配備了一個擔架設備,從而保證車輛在8名載員之外還可以搭載1名傷員。

“亞美爾”全身(包括車頂)都披掛了附加裝甲,看上去似乎與“阿奇扎裡特”及M113改進型的附加裝甲型號相同,是一種模塊化的複合裝甲;為了應對地雷的威脅,“亞美爾”還在車底部安裝了V形的“特殊裝甲系統”並重新設計了車內乘員與載員的懸置座椅;此外還計劃裝備“戰利品”主動防護系統,以色列方面稱,“‘亞美爾’是世界上防護力最強的步兵戰車……”。“亞美爾”的電子系統也十分先進,裝備了“梅卡瓦”IV主戰坦克相同的所採用的戰鬥管理和火控系統、非製冷熱成像電視和晝/夜觀察設備,車體外部安裝有四臺攝像機,三個在前,一個在後,載員的頂觀察瞄具替換為平板監視器,從而使車內成員在閉艙作戰時具有良好的視野,提高了態勢感知能力。另外,根據以色列國防軍的作戰經驗,步兵戰車成員經常需要在車內持續待上24小時,因此“亞美爾”還配備了衛生設備。

“亞美爾”的武器系統包括一部可選裝40毫米榴彈發射器或12.7毫米機槍的遙控武器站、一門60毫米迫擊炮和一挺FN-M240型7.62毫米通用機槍,車頂唯一的艙蓋位於車長頂部,在車輛的左側,從而使車長能夠操縱機槍。

以色列軍隊為何戰鬥力強悍?從這些武器裝備淺談其軍隊的成功轉型

“亞美爾”是當今世界最強大的重型裝甲步兵戰車之一

而在輪式裝甲車輛方面,以色列也沒有發展時下頗為“流行”的輪式步兵戰車及相應的輪式戰車“車族”,而是將注意力放在了“新型裝甲汽車”上,先後開發出了以福特越野卡車底盤發展而來的“狼”和性能處於世界同類產品頂級水平的“新型裝甲汽車”——“山貓”。“山貓”由著名的捷克“泰脫拉”4×4越野卡車底盤改造而成,能容納12名全副武裝的士兵以及裝載相應的後勤保障物資。“山貓”的底盤和乘員艙佈局與美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廣泛使用的MaxxPro/MaxxPro+“防地雷反伏擊車”以及德國陸軍信息化快速反應部隊裝備的“澳洲野犬”2“全防護車”完全相同,事實上,這種設計本來就是以色列軍事工業公司先提出,後來出售給美、德兩國的相關企業的,而MaxxPro/MaxxPro+的裝甲鋼板也購自以色列軍事工業公司,由此可見以色列在這一領域的強大實力。“山貓”採用模塊化裝甲,具有3個級別的防護等級:第1級別防護等級能防禦7.62×54毫米穿甲彈;第2級別防護等級能防禦“路邊炸彈”(IED)和14.5毫米穿甲彈;第3級別防護等級加掛反應式裝甲,能抵禦RPG-7一類聚能裝藥破甲武器和自鍛破片武器的攻擊;此外,“山貓”還配有熱煙幕發射裝置和“戰利品”主動防禦系統。“山貓”也裝備(作為標準配置)有拉菲爾公司開發的遙控武器站,可選裝一挺7.62毫米FN240機槍、12.7毫米M2機槍或一部40毫米榴彈發射器,這種遙控武器站的一大特點是採用全無線遙控,通過特殊的電磁裝置吸附在裝甲車頂部,從而無需鑿穿車頂安裝。目前,“山貓”已經完成軍方測試並投入小批量生產。

“雌虎”和“山貓”的加入,使以色列陸軍擁有了現代條件下城鎮作戰能力全世界最強的裝甲力量,但另一方面,以色列裝甲部隊也已經變得十分“特化”,在“傳統”的野戰領域,以色列陸軍原有的優勢正在逐漸地消失,尤其是在中東地區伊斯蘭國家紛紛獲得“布萊德利”、BMP-2等較先進的履帶式步兵戰車和“食人魚”等先進輪式步兵戰車的情況下,以色列在相應領域則是幾乎空白,而就在2009年3月,有報道稱以色列高層決定停產“梅卡瓦”IV型主戰坦克,而其他中東國家的坦克力量正隨著T-90、“勒克萊爾”等先進坦克的加入日益增強。當然,以色列至少現在仍然有足夠的“資本”,例如在關於“鑄鉛行動”的資料照片中,我們可以發現部分“梅卡瓦”IV型主戰坦克已經加裝了“戰利品”主動防禦系統,使這種本就裝甲堅實的坦克具備了更強的防護力,尤其是在應對各種輕型和重型反坦克導彈(這也是伊斯蘭非國家武裝組織已經或即將獲得的新武器)方面。另外,以色列拉斐爾公司研製的新型遙控武器站已經成為很多西方國家新開發的履帶式和輪式步兵戰車的首選車載火力,這種由30毫米機炮和“長釘”反坦克導彈組成的大型遙控武器站是當今世界同類產品中火力最強、功能最全面的,以色列也推出了將該型武器站集成到M113上的“簡易步兵戰車”樣車,相信只要有需要,將其集成到“亞美爾”上沒有任何難度,裝到“山貓”上應該也可以(遙控武器站比炮塔輕巧許多),這足以使以色列獲得質量上不輸給任何軍事強國的履帶式和輪式戰車。而以色列還有另一個優勢,就是中東地區首屈一指的直升機力量。

鑄鉛行動”中的以軍“梅卡瓦”IV型主戰坦克,可見其中一部分已經安裝了“戰利品”主動防禦系統

而在另一個地面武器的“前沿領域”——無人兵器方面,以色列也試圖有所突破,就在前不久,以色列G-Nius無人地面系統公司展示了其新推出的“加蒂姆”(Guardium)無人駕駛車輛。這種長得有些像“有稜有角的甲殼蟲汽車”的四輪無人駕駛地面車輛能夠在遠離前線的指揮所內遙控操縱,也可以按照預先輸入程序的路線獨自行駛,甚至“知道如何過十字路口並自動識別道路交通標識”。“加蒂姆”裝備有多臺可進行360°掃描的攝像機,並具有夜視能力,可用於執行城區和邊境地區的巡邏任務,也可以安裝機槍、榴彈發射器甚至“長釘”反坦克導彈,直接參加戰鬥。而且,“加蒂姆”無人駕駛車輛的遙控操縱界面十分簡便,G-Nius無人地面系統公司總經理埃雷茲•佩萊德說:“任何玩PlayStation(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的一種電子遊戲機)長大的孩子,都能在數秒內學會如何操縱這種機器人。”

以色列軍隊為何戰鬥力強悍?從這些武器裝備淺談其軍隊的成功轉型

我們認為,無論是有人駕駛的坦克和裝甲車輛,還是新穎的無人駕駛地面車輛,都反映出以色列陸軍將重心由進攻轉向防禦作戰的變化,雖然近年來以軍地面部隊仍頻繁進入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地區實施軍事行動,但強度和推進深度都無法與當年相提並論。而以色列沒有開發步兵戰車、尤其是輪式步兵戰車這種適合進行大範圍機動攻擊的戰車,至少是放慢坦克研製和生產速度;卻重視發展重型裝甲步兵戰車、新型裝甲汽車等針對現代條件下城鎮作戰的車輛,以及著手無人地面武器的研製和裝備,正是以色列陸軍更多地考慮在本國或邊境地帶而非他國縱深條件下作戰的具體表現。以色列陸軍作戰重心從戈壁到城鎮的轉變,正是以色列軍事力量總體趨勢由“進攻”轉向“積極防禦”的寫照。

以色列“加蒂姆”無人駕駛車輛海軍——迷你版的“由海向陸”之路

和很多後起的軍事強國一樣,海軍是以色列三軍中,戰果和作用最不突出的,雖然有過擊沉多艘埃及導彈艇而己方無一損失的戰績,卻無法掩蓋“埃拉特”號驅逐艦被“冥河”導彈擊沉的傷痛經歷。而在2006年,一艘同樣名為“埃拉特”號的“薩爾”5型護衛艦再次被反艦導彈擊中,雖然倖免沉沒,但如果加入對手只是真主黨武裝、導彈只是沒有完整的配套雷達的中型(甚至可能是小型)岸艦導彈以及引以為豪的“巴拉克”防空系統毫無反應(無論是何種理由)這些因素,那麼這艘傳承了不祥名字的“埃拉特”號的再次遇襲就很沒有面子了;而無法確認的消息顯示,在這次衝突中還有一艘“薩爾”4.5型“尼瑞特”級導彈艇被真主黨武裝的岸艦導彈擊沉,雖然以色列方面否認此事,但阿拉伯電視臺的鏡頭裡,確實能看到一艘小型艦艇上冒出沖天的濃煙與火光……。

即使不說這些,以色列海軍在2006年的軍事行動中也顯得乏善可陳,按照以色列方面的說法,以海軍執行的任務是“海上封鎖與對地攻擊”,前者怎麼看都像是牛刀殺雞,後者則可說是不合格,以色列海軍艦艇上最強的對地攻擊武器也就是一門奧托•梅萊拉76毫米艦炮,雖然這種被戲稱為“76毫米機關炮”的速射炮無疑是世界一流的艦炮,但射程和威力怎麼說都不大適合轟擊岸上目標,反而讓寶貴的艦艇成為對方岸艦導彈的靶子,而在當今“數得上號”的軍事強國中,以色列海軍也是少數幾個沒有任何區域防空能力的海軍了。

而伊斯蘭國家海軍力量的增長使得原本就沒有多少優勢的以色列海軍在中東各國中已經開始顯得不那麼起眼。沙特阿拉伯海軍的“利雅得”級、阿聯酋海軍的“拜努納”級,至少在性能參數上早已將“薩爾”5型比下去,成為中東國家海軍艦艇的新貴,埃及、伊朗、阿爾及利亞等國,也已經或即將擁有性能不輸“薩爾”5型的戰鬥艦艇。不過話說回來,沙特、阿聯酋和伊朗海軍幾乎不可能開到地中海和以色列一較高下(紅海和蘇伊士運河也不是海軍艦隊的用武之地),埃及海軍實力還很弱,阿爾及利亞離以色列又實在比較遙遠,最重要的是, 如今在伊斯蘭世界裡,已經沒有一個國家能做到一呼百應,所以以色列海軍也不用擔心面對伊斯蘭各國聯合艦隊的威脅,況且這種場面在這些伊斯蘭國家最團結的時候也沒有出現過。而以色列海軍還有一張王牌,那就是德國建造的“海豚”級潛艇,如果不考慮阿爾及利亞和伊朗的水下力量,以色列潛艇部隊至少目前足夠對付周邊任何一個國家的海軍了。

以色列軍隊為何戰鬥力強悍?從這些武器裝備淺談其軍隊的成功轉型

以色列“薩爾”5型護衛艦的光環正逐漸黯淡

但是,以色列海軍也想有所作為,於是在2005~2006年間也想效仿美國海軍的“前沿—由海向陸”,提出了一個以色列版的“前沿—由海向陸”艦隊計劃,包括未來能搭載F-35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的大型兩棲攻擊艦(可能與西班牙的胡安•卡洛斯一世號接近)、與美國共同開發和建造“瀕海戰鬥艦”等等,顯然,這樣雄心勃勃的計劃所需的開銷可以說超過了以色列海軍自建軍以來的總和,而當下以色列的軍費開支怎麼也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增長,所以這個計劃理所當然地被一直拖著。再加上F-35戰鬥機和美國的兩型“瀕海戰鬥艦”——“自由”級和“獨立”級的進展都比預期的要慢,價格卻在不停地漲,最近有消息稱,以色列打算放棄與美國共同建造“瀕海戰鬥艦”的打算,轉而引進德國蒂森•克虜伯公司的MEKO系列瀕海戰鬥艦(MEKO CSL),但這同樣是充滿不確定的事情,因為MEKO CSL說到底還在圖紙上和模型中孕育著……

當然,以色列海軍也不是毫無希望,如果真的與德國合作,那麼最佳選擇或許是德國建造中的F-125型護衛艦,作為MEKO系列戰艦中迄今最先進的產品和很有希望成為世界上第一種裝備155毫米口徑艦炮和大口徑火箭炮的主力戰艦,F-125型護衛艦具有遠超過以色列海軍任何一艘現役戰艦以及“自由”級和“獨立”級“瀕海戰鬥艦”的對空搜索能力、對地火力打擊能力和對海攻擊能力,實施特種作戰的能力也不遜色於美國的“瀕海戰鬥艦”。而且,以色列還可以像對待“海豚”級潛艇一樣,在德國為以色列建造的F-125型護衛艦上安裝以色列需要的裝備(反正MEKO本身就是可以“變身”為不同形態的模塊化戰艦),例如安裝以色列自行研製的、射程和精度接近戰術導彈的“羅拉”(LORA)遠程火箭炮以及“達莉拉”對地攻擊巡航導彈,搭載以色列拉斐爾公司開發的“保護者”級無人水面艇等等。而現有的“薩爾”5型和“薩爾”4.5型也可能換裝更先進的雷達(由於建造時間較早,這兩型艦艇上的搜索雷達還不是三座標雷達,相信將來至少會升級到這個程度)和增程型“巴拉克”艦空導彈系統,增程型“巴拉克”的性能或許沒有以色列在國際市場上宣傳的那麼好(很多人對這種尺寸依然很小的對空導彈射程能夠達到70千米表示懷疑),但具有初級的區域防空能力應該還是可以的。

如果未來以色列獲得F-125型或類似的戰艦,那就意味著以色列海軍的重心將從海上轉向陸地,其主要假想敵從可能的“敵國海軍”變為非國家軍事組織。這樣一來,以色列海軍的規模和噸位將會有顯著上升,也將更具威懾力,但他們的主要任務將是構築海上防禦網(包括海空和水下防禦圈)和配合陸上作戰,這同樣是由“積極進攻”轉向“積極防禦”的表現。

以色列軍隊為何戰鬥力強悍?從這些武器裝備淺談其軍隊的成功轉型

空軍——“全力進攻”與“積極防禦”

不可否認,以色列空軍至今仍保持著強大的攻擊力量和積極的攻擊態勢,在歷次戰爭和軍事行動中,以色列空軍總是盡其所能地攻擊、攻擊再攻擊,從“六日戰爭”中的傾巢出動到貝卡谷地的輝煌戰績,以及奇襲伊拉克核反應堆的“歌劇院行動”,攻擊為以色列空軍取得了累累戰果,也成為了其長期堅持的信條。

隨著F-16I“驚雷”(亦譯為“雷暴”)多用途戰鬥機的交付服役,“攻擊精神”在以色列空軍中被提升到了幾乎登峰造極的程度,因為至此,以空軍的一線主力戰鬥機——F-15I“沙漠鷹”和F-16I“驚雷”,全部是著重對地攻擊而不是空戰的雙座多用途戰鬥機,這樣的用意十分明確:不提倡空戰,而是要把對手全部消滅在地面上。

但所有事物都有兩面性,前面已經說過,現在的以色列已經不是當年的以色列,隨著西奈半島的歸還,以色列空軍的活動空域及可用的機場也大大減少;而一些科技和軍事實力相對較強的伊斯蘭國家,其空軍實力和地面防空力量也今非昔比,貝卡谷地和奇襲伊拉克核反應堆的行動之所以如此成功,很大程度上也要“歸功”於伊拉克空軍與地面防空部隊的低素質和敘利亞完全沒有電子對抗的意識(注意,是基本意識都沒有,這比技術裝備落後更加糟糕),如今以色列空軍的實力是更強了,但一些伊斯蘭國家在這方面的提升幅度更大,雖然其整體水平還是低於以色列,但防禦一方本來就佔有“主場”的一些優勢;因此若現在的以色列空軍想要再發起一次類似“歌劇院行動”的突襲,難度恐怕會大很多。

以色列軍隊為何戰鬥力強悍?從這些武器裝備淺談其軍隊的成功轉型

F-16I“驚雷”多用途戰鬥機或許是最注重對地攻擊的F-16

另一方面,一線主力戰機全部是雙座多用途戰鬥機也可能會有一些負面影響,例如空戰能力尤其是截擊能力的下降,以及機務人員組成結構方面的變化。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特化”的事物總是不容易適應變化,以色列空軍怕也不能例外。

一個毫無懸念的命題,就是以色列空軍的第四代戰鬥機會來自美國,站在以色列的立場上,無疑想要眼下的空戰霸王F-22,但是,停產和禁止出口的決議使得在未來五年以上的時間裡,美國以外的國家沒法去動F-22的腦筋;因而以色列也加入了聯合開發和採購F-35的龐大陣營,前面已經說過,以色列空軍現有的機場並不很多,因此以色列很可能會採購至少是一部分具有垂直/短距起降能力的F-35C,不僅可以靈活部署和用於應急條件下的要地防空,也可以為將來可能組建的艦載航空兵作一個鋪墊,至少從現在來看,中東其他國家獲得第四代戰鬥機還遙遙無期,以色列擁有該地區第一支配備F-35的空中力量也沒有什麼問題,屆時(這個時間應該是2020年之前)以色列還可以對周邊國家保持五年以上的戰機技術優勢。

此外我們再說一下以色列的新型預警機“海雕”,這種在“灣流”G550平臺上安裝共形相控陣雷達天線的小型預警機被一些文章說成是“具有革命性的機型”,但與“費爾康”一樣,以色列空軍本身對這種“先進機型”的態度卻讓人覺得有些“曖昧”,從“費爾康”到“海雕”,就沒見過以色列空軍自己用過;而且從與印度簽訂協議到第一架“費爾康”A-50I預警機交付印度,用了將近八年的時間,“海雕”交付新加坡空軍的速度也比新方預期的慢,其中或許存在某種技術上的問題。

然後我們來說以色列的無人機,就在2007年,以色列公開了其最新的大型無人機“蒼鷺”II(亦譯為“埃坦”),顯示了其在無人機領域的強大實力。的確,從貝卡谷地開始,無人機就作為以色列空軍的一支重要力量發揮著作用,以色列無人機的品種齊全、性能先進也是世界公認;不過,在無人機領域的一個重要方向——高速噴氣式無人機方面,以色列卻是個空白。當然這個問題也不大,因為即將退役的“鬼怪”戰鬥機完全可以按照美國QF-4的標準改裝成為具有投放武器能力的大型多用途高速無人機,而且把未來大型無人攻擊機“定位”為螺旋槳動力的還有英國和印度(成功的“螳螂”和不成功的“溼婆神”),也就是說這也未嘗不是個辦法,總體性能上看,“蒼鷺”II的載荷、航程以及升級潛力都要超過“螳螂”,而對於亞音速無人駕駛飛機來說,螺旋槳和噴氣動力在飛行性能上的差距不會很大,螺旋槳對隱身性能的影響也可以通過採用非金屬材料製造螺旋槳等方法來抵消。

以色列軍隊為何戰鬥力強悍?從這些武器裝備淺談其軍隊的成功轉型

採用“灣流”G550機體改造的以色列預警機(前)和地面/水面目標觀測飛機(後)

2008年以色列對敘利亞的空襲,我們認為,敘利亞境內存在伊朗核設施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原因很簡單,無論是以色列與敘利亞之間的距離還是敘利亞的空軍和防空部隊的實力,都註定核設施放在敘利亞比在伊朗境內更加危險。伊朗有伊斯蘭國家當中比較強的空軍航空兵部隊和大量的防空導彈,而敘利亞自從“第五次中東戰爭”(也就是以色列所說的“加利利和平行動”)中遭遇慘敗後,國力和軍力都處於近乎一蹶不振的狀態,直到現在也看不出重振軍備的跡象來;伊朗有較強的反擊能力,敘利亞則沒什麼打擊以色列的手段,加上核設施放在別國所需承擔的國際責任,實在是找不出讓伊朗把核設施放在敘利亞的正常理由。因此,以色列空襲的敘利亞目標更大的可能是某個敘利亞支持的伊斯蘭非國家軍事組織的基地或訓練營、指揮通訊站、軍工廠、武器庫一類的重要地點(對於這個非國家軍事組織來說是重要的而已),敘利亞防空部隊進行了一定的抗擊,雖然沒能擊落以軍戰機,但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以軍的空襲行動。

在可預見的將來,以色列空軍仍然是一支充滿攻擊性的力量,進入他國境內實施空襲的事情今後還會不止一次地發生。但從現在的中東局勢來看,未來以色列空軍發動類似貝卡谷地或“歌劇院行動”之類針對他國重要軍事目標的大規模空襲的概率比較小,更多的可能是對受他國保護的伊斯蘭非國家軍事組織實施空襲,這同樣需要進入他國腹地並突破他國空中防線,因此未來以色列擁有大型無人攻擊機和F-35隱形戰機後,會更多地使用這兩種機型(甚至可能是同時使用,虛虛實實)組成的小編隊來執行此類任務,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一種從“全力進攻”到“積極防禦”的轉變。

“蒼鷺”II是大型無人機中當之無愧的佼佼者

戰略力量——核謎局及其他

以色列究竟是不是有核國家?如果是,那麼以色列的核武器達到了怎樣的水平?這些都是長期具有爭議的命題,而以色列也對此一直閃爍其辭,例如從未承認、卻從不否認擁有核武器。

我們認為,建立穩定並保證隨時使用的核武庫是需要數十次核試驗作為積累的,這種積累一直要到該國獲得大量核爆數據乃至掌握次臨界核試驗技術後才可能完成。雖然有無法確認的消息顯示,這個世界上曾經出現過幾次類似核試驗的現象,卻沒有哪個國家承認在當時當地進行過核試驗,比較令人相信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衛星在印度洋上拍攝到的一次很像是核爆的神秘閃光,有資料顯示那是以色列與南非聯合進行的核試驗,但即使是把這些“疑似核試驗”的記錄全部加起來算到以色列的頭上(其中肯定包括將那次“印度洋上的閃光”轉載以後產生的重複記錄或者對某些其他的自然或人為事件的誤判),其總數也不超過五次,即使這幾次核試驗全部取得完全成功,也難以積累到足夠多的數據,更不用掌握次臨界核試驗技術了。當然,以色列擁有核反應堆和相關的技術設備及大量核技術人員是不爭的事實,而按照美國情報部門的“掌握核武器的最低條件分析”(不過這個“最低條件”或許定的太低了一些,沒有將製備高濃縮鈾和保證反應堆穩定運行等對一國工業基礎有較高要求的因素考慮在內),以色列顯然掌握了擁有核武器的全部要素,以色列在這方面的態度也表明其至少不放棄研製和使用核武器,加上當年的易博拉辛•瓦努努事件傳遞出來的信息。我們認為,以色列應該是擁有一定數量、可以應用於實戰的原子彈,但數量不會很多,能否保證隨時使用也存在疑問,而掌握氫彈的可能性非常小。因為除了以色列以外,其他中東國家都完全沒有掌握核武器(客觀地講,伊朗現在的核技術與用於軍事目的還有很大距離),所以在目前和可預見的十年左右的時間裡,以色列對周邊國家的核威懾能力都綽綽有餘,退一步說,即使中東某個伊斯蘭國家未來掌握了核武器,也不是敢於貿然使用的,因為在遭受的傷害上,“相互摧毀”和“單方面被摧毀”並沒有什麼區別。

以色列發射的運載火箭,被認為與“傑里科”彈道導彈有諸多淵源

在運載工具方面,外界一直認為以色列擁有被稱為“傑里科”系列的中、遠程彈道導彈,其中“傑里科”-3型的射程已經達到3000甚至5000千米,以色列從未公開試射過彈道導彈,但有過數量不多的航天發射,由於地理位置和國土面積的關係,這些發射無一例外是向地中海上空進行的“逆軌道發射”,這種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的發射對於航天器的使用來說是浪費成本的做法,以色列的大多數衛星也是請其他國家代為發射的。但從以色列航天發射現場的佈置和發射臺的構型上看,這些發射有彈道導彈試驗的可能,以色列國土面積狹小,無法進行全程試射,因此很可能會通過向太空中某個位置發射載荷(其中可能包括一些小衛星)的方式,來測試其彈道導彈的性能,但就中、遠程彈道導彈來說,一次有落點的試射都不進行對確定其性能諸元總會有些負面影響。隨著伊朗彈道導彈技術的日漸長進(目前已掌握射程至少超過2000千米的固體燃料中程彈道導彈),未來以色列也可能會在地中海上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彈道導彈試射。

以色列軍隊為何戰鬥力強悍?從這些武器裝備淺談其軍隊的成功轉型

另外,以色列還擁有一種射程300千米左右的“達莉拉”巡航導彈,尺寸與美軍的“斯拉姆”(SLAM)比較接近,據以色列在各種防務展會上發放的資料稱,“達莉拉”可以在敵方防區外打擊“飛毛腿”導彈發射車一類的活動目標。目前公開的“達莉拉”只有空射型,可以從F-15I“沙漠鷹”和F-16I“驚雷”多用途戰鬥機上發射;但有消息稱以色列已經開發出了潛射型“達莉拉”並將其集成到了德國為其建造的“海豚”級潛艇上,未來還可能出現水面艦艇及陸上發射的型號,如果以色列能將核彈頭做到足夠的小型化(理論上是可以的),那麼“達莉拉”也可以作為戰略武器使用。

尾聲——多變的中東,變化的以色列

中東,一直是世界上最為複雜紛擾的地區之一,民族、宗教、利益等諸多矛盾匯聚與此,各種國家與非國家勢力也盤踞與此,軍事上的勝利並沒有給以色列帶來真正的安全。隨著美國推行的“反恐戰爭”帶來的非國家武裝組織日益活躍,隨著冷戰後中東乃至整個伊斯蘭世界力量構成的不斷變化;以色列也在變化著,就連當年披堅執銳的沙龍,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也為緩和巴以矛盾做了不少的努力,甚至不惜得罪國人。很多事物並不能只看表象,無論伊朗保守派如何高呼反以口號,伊朗和以色列都沒有什麼正面衝突的空間,雙方的導彈和機群,也不會輕易地飛向對方的領空。而非國家軍事組織也不見得永遠是非國家軍事組織,一旦擁有了穩固的根據地、足夠多的支持者和超過該國國防軍的武裝,那為什麼就沒有可能取而代之呢?大多數阿拉伯國家現在表示“可以與以色列和平相處”,但長期的矛盾甚至仇恨顯然不是一句表態就可以化解的,如果中東形勢的變化使他們認為有某種“機會”……一個怎樣的以色列才是安全的、一面怎樣的“大衛王之盾”才能給帶來安全?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