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應該讀一讀這位皇帝寫的書——《沉思錄》導讀

今天給大家講一本關於安身立命的書,也是一本哲學領域的書。它在體例方面,屬於箴言體,共收錄了400多條警句箴言。書名叫《沉思錄》,作者是古羅馬帝國皇帝

瑪克斯·奧勒留(121-180),也常被翻譯為馬可·奧勒留。其實這本書本來是沒有書名的,作者瑪克斯·奧勒留也沒打算要把它作為一本書出版,這只是他的日記。後人發現他的這些與自己心靈的對話很有價值,就把它湊一塊兒,取了個名字叫《沉思錄》。

每個人都應該讀一讀這位皇帝寫的書——《沉思錄》導讀

瑪克斯·奧勒留是古羅馬帝國的皇帝。他做皇帝時,古羅馬帝國很不安定,四處戰亂不息,這本書正是瑪克斯·奧勒留在四方征戰和政事辛勞當中的片暇,所記錄下的文字。奧勒留在文學、修辭、哲學、法律、繪畫方面均受過良好教育,甚至我認為,他在哲學方面的造詣遠高於其作為皇帝的成就。

這本書的翻譯者是梁實秋(1903-1987)先生,梁實秋先生是20世紀中國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學評論家、散文家、翻譯家。原籍浙江杭縣,生於北京。梁實秋的學問非常大,學貫中西,擅長散文與評論,文字雋永;在翻譯領域他做了一件很牛的事情,就是憑一己之力,花了四十年時間完成了《莎士比亞全集》(四十個劇本)的翻譯,也是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沉思錄》這本書也是梁實秋先生比較喜歡的一本書。

瑪克斯·奧勒留自青年時代起即三度出任執政官,並在40歲(161年)時成為擁有全權的皇帝。這位1800年前的曠世奇人無意間給我們留下了這一部《沉思錄》,我們藉此可以想見其為人,窺察其內心,從而對於為人處世律己待人之道有所領悟。他是一個比他的帝國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奮工作最終並沒有能夠挽救古羅馬,但是他的《沉思錄》卻成為西方歷史上最為感人的偉大名著。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曾經對這本書也有過很高的評價,他說,除了《聖經》,瑪克斯·奧勒留的《沉思錄》這本書對我影響最大。

瑪克斯•奧勒留還是斯多亞哲學的晚期代表人物之一,《沉思錄》是斯多亞派哲學最後一部傑作,原文是以希臘文寫成的,但是譯本極多,單是英文譯本自十七世紀起至今已有二百多種。

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斯多亞派哲學,斯多亞哲學是古希臘後期產生的哲學學派,創立者是芝諾。因其在希臘廣場的壁畫柱廊下面開辦一所學校授徒講學(“柱廊”希臘文作斯多亞Stoa),因以得名“斯多葛”(Stoikoi),意譯為“畫廊派”。芝諾附和赫拉克利特的樸素唯物主義學說,認為宇宙的基本原素是火,人應“順應自然”而生活。到了斯多亞哲學後期,也就是瑪克斯•奧勒留時期,他們對研究自然毫無興趣,主要思考和探討的是倫理哲學的課題。早期斯多亞派那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已不復存在,所以後期也通常被稱為“新斯多亞派”。該派是消極厭世的宿命論者,鄙棄財富(至少在理論上),主張禁慾主義,強調淡泊和不動心(不為外物所動),宣揚“肉體是靈魂的桎梏”。他們也提出“世界國家”、“世界公民”的觀念,認為人應該友愛,甚至要愛仇敵,並認為奴隸也可作為人類平等的一員。那麼,我們看出,“新斯多亞派”當然有其消極的一面,但也有其積極的一面。斯多亞派哲學是原始基督教思想的來源之一。

斯多亞哲學涉及三個學科:物理學、論理學、倫理學。這一派的物理學,簡單的說,就是唯物主義加上泛神論。至於這一派的論理學則包括兩部分,一是辯證法,一是修辭學,二者都是思考的工具,不太重要。奧勒留最感興趣的是倫理學。按照這一派哲學,人生最高理想是按照宇宙自然之道去生活。所謂“自然”不是任性放肆之意,而是上面說到的宇宙自然。人生除了美德無所謂善,除了罪行無所謂惡。美德有四:一為智慧;二為公道;三為勇敢;四為節制。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所以對宇宙整體負有義務,應隨時不忘本分,致力於整體利益。

《沉思錄》沒有明顯的提示一個哲學體系,作者寫這本書是在做反省的功夫,流露出無比的熱誠。他的哲學是近於宗教的。他不信輪迴不信往生,與佛教不同,但是他對於生死這一大事因緣卻同樣的不住的叮嚀開導。佛示寂前,門徒環立,請示以後當以誰為師,佛說:“以戒為師。”戒為一切修行之本,無論根本五戒、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以及菩薩十重四十八輕之性戒,其要義無非是剋制。佛教裡有戒定慧三學,即三項訓練:1.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2. 修定——致力於內心平靜;3. 修慧——培育智慧。不能持戒,還說什麼定慧?佛所斥為外道的種種苦行,也無非是戒的延伸與歪曲。斯多亞派的這部傑作坦示了一個修行人的內心了悟,有些地方不但與佛法是一致的,也可以和我國傳統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以及“克己復禮”之說相印證。

在這本書中,瑪克斯·奧勒留在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係,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要擯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瑪克斯·奧勒留把一切對他發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惡,認為痛苦和不安僅僅是來自內心的意見,並且是可以由心靈加以消除的。他對人生進行了深刻的哲學思考,熱誠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果敢、謙遜、仁愛……他希望人們熱愛勞作、瞭解生命的本質和生活的藝術、尊重公共利益併為之努力。可以說《沉思錄》是一些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

在《沉思錄》中,作者這樣告誡自己:“生活中總要有一點閒暇。”在這閒暇中讓我們浮躁的內心迴歸到平靜,對自己的道德品質、個人修養、責任良知、行為習慣等方面多做反省。同時,《沉思錄》告訴人們,不要執著倏忽不定的外物世界,不要執著於身外的名與利,不要活在外力的迫使下;而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按照社會理性的要求活動,放棄那些只對作為動物存在的人有用的東西。

接下來,我們來一起賞析一下書中的內容。

每日清晨對你自己說:我將要遇到好管閒事的人、忘恩負義的人、狂妄無禮的人、欺騙的人、嫉妒的人、孤傲的人。他們所以如此,乃是因為不能分辨善與惡。

——卷二第1則

後面還有幾句話,大概意思就是這些人雖然這樣對我,但並不會真正的傷害到我,因為我不會因為他們這樣對我而變得墮落也不會因此而產生嗔恨。對待這樣的人,更應該去慈悲的對待,因為他們糊塗,煩惱,也很可憐。

任何事,凡是強迫你違背諾言、放棄榮譽,令你懷恨、猜疑,或是詛咒任何人,要你扮演一個偽善者,引誘你追求需要牆壁帷幄來掩蔽的享樂,你都不要認為是於你有益的事。

——卷三第7則

在一個有節制的徹底清潔過的人的心裡,你不會發現毒瘡、壞疽或隱藏著的膿包;大限一至,他的生命不會是突然被切斷——像悲劇演員臺詞未畢即匆匆下臺那樣。再說,他沒有一點奴性,沒有一點虛嬌,不依賴別人,亦不離棄別人,不怕追究,亦無需躲閃。

——卷三第8則

莫以為你還有一萬年可活,你的命在須臾了;趁你還在活著,還來得及,要好好做人。

——卷四第17則

要記住那宇宙的本質,你不過是其極微小的一部分;還有宇宙的時間,你所分到的,只是其中很短暫的,幾乎是片斷的一段而已;還有命運,你的那一部分是何等的渺小啊!

——卷五第24則

有人做了對不起我的事了嗎?這是他的事。他的脾氣是他自己的,他的活動也是他自己的。

——卷五第25則

你命在須臾,不久便要燒成灰,或是變成幾根枯骨,也許只剩下一個名字,也許連名字都留不下來。遙遠的迴響而已。我們生時所認為很有價值的東西實際上是空虛的、腐朽的、卑賤的,我們只像是彼此互咬的野狗,只像是哭笑無常的孩提。

——卷五第33則

我們常常會忽略一個事實,我們都是要死的!

最好的報復方法便是勿效法敵人。

——卷六第6則

人的行徑好奇怪!一般人都吝於稱讚跟他們同時的人和他們的夥伴,而他們自己卻非常注意後人的讚美;所謂後人是他們從未見過的或永遠見不到的人。這與你因前人未稱讚你而感到悲哀,並無二致。

——卷六第18則

如果任何一個人能切實地證明我的某一想法或某一行為是錯誤的,我將改過而感激他。因為我尋求的是真理,沒有人能為真理所傷害。但是一個人若執迷不悟有過不改,則真是受傷害了。

——卷六第21則

亞細亞、歐羅巴,不過是宇宙的一角。整個的海洋不過是宇宙的點滴,阿陀斯山(愛琴海北部的一個山岬)不過是其中的一塊泥土;現在不過是永恆中的一點;一切事物都渺小得很,這樣容易改變,這樣容易消滅。

——卷六第36則

宏大的宇宙觀!

要常常地默想宇宙間一切事物之親密的結合與相互的依存,因為一切事物都是互相牽連的,所以一切事物彼此親近。這些事物彼此之間是有因果關係的。

——卷六第38則

與佛說無異。

和我一同進入這個世界的人,其中有多少已經離去!

——卷六第56則

別人隨便怎樣說怎樣做,我自己總是要做好。就好像是一塊翡翠——或是黃金或是紫袍——總會一遍一遍地重複說:“不管別人怎樣說怎樣做,我終歸是一塊翡翠,我要保持我的顏色。”

——卷七第15則

一個人怕變化嗎?噫!除了靠變化,什麼東西能生出來呢?什麼事比變化對於宇宙的本質更接近、更緊要呢?你能吃東西嗎?如果食物不經過變化。離開了變化,人生各種需要能被滿足嗎?你還不明白嗎?一個人的變化也是一樣的,對於宇宙的本質也是同樣必需的。

——卷七第18則

在短期間,你就會忘懷一切;在短期間,一切也會忘記你。

——卷七第21則

對東西發怒是無益的,因為他們毫不介意。

——卷七第38則

完美的性格應該是這樣的——過每一天就好像是過最後一天似的,不激動、不麻痺、不虛偽。

——卷七第69則

力求自己免過,是可能的;欲令別人免過,是不可能的;薄責己而厚責於人,糊塗之至。

——卷七第71則

對人有恩,其人受惠,此外更何必再有需求——例如施惠的美名或是回報。

——卷七第73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