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脚下——1860-1890晚清经改始末》——经济拖垮大清朝

读 | 《天子脚下——1860-1890晚清经改始末》——经济拖垮大清朝

虽然是外籍华人基于外国的资料写的中国事,但是很有收获。比如能了解曾国藩与李鸿章此伏彼起的仕途经历。

曾国藩生性低调,才华不外露,迂腐近于呆子。在家丁忧,受命组团抗太平天国。几经曲折,有胜有负,终归击败对手,取得最终胜利。为了自保,主动请裁湘军,结果给湖南带来很多土匪。他自己先任两江总督,又任直隶总督,负责剿捻失败,被免职,达到了安全着落的目的。

李鸿章生性高调,霸气侧漏,人称痞子。每次接任老师,都是高调出场,大肆张扬。他运气好,对上,皇室势弱,仰仗依靠他;对下,人心思稳,民族主义抬头;对外,诸国正在发展,组织洋务运动没有阻力。因此得以顺利处理天津教案,处理灾荒,处理外交事务,并逐步安插人事,形成根深大树。

这两人对比,在其时,曾是有本事怕事、李是学本事揽事。最终有本事的郁郁而终、学本事的风生水起,似乎曾弱李强,结论是:乱世强者胜,敢说敢干才有机会,“痞子胜过呆子”。

观现在,历代后人名人推崇的却是曾氏学说,比如家书、日记、家训等流传甚广,未见李氏有多少著作流传,结论是:干事重要,著述更重要,文字流传千古,事迹烟消云散,“呆子胜过痞子”。

读 | 《天子脚下——1860-1890晚清经改始末》——经济拖垮大清朝

曾府三杰

书写得很通俗易懂,用各种比喻来描述政治、经济方面的问题。比如,把大清的经济描写为“比基尼”。写道:外商定价权、白银大贬值、外企超国民待遇,这三点令大清国如同仅着比基尼的女郎,却要面对西装革履的世界,虽然顾盼有姿,却总是频频走光。

本书内容浅,涉及面广、表述通俗,读起来轻松,能起到启蒙作用,还能得到一些从正史那得不到的“大料”,让你对历史的真实性有了更多探究的动力。

比如,关于大灾与救灾。1876年-1878年,大清国有三年的大灾荒,死亡过千万,震撼世界。原因之一是全国都在种鸦片,用国产代替进口,连林则徐都认为种鸦片好于种粮食,因为这种爱国鸦片,一亩能换2000斤大米。结果灾荒来临时,无存粮、无进口粮。大灾的来源与大跃进时不种粮何其相似?再看救灾,当时李鸿章派亲信组织去灾区开展救济,严惩贪官,就地收容,秩序井然,居然没有发生大乱。这种动员组织能力和管理宣传能力不能不为后世借鉴学习。

关于资本与股票。显然大清朝时期的上海、天津等开放城市,已经是半资本主义经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股票、期货、地产,拆借、泡沫、资本运作、金融危机等要素已经全部具备。居然也发生了几次股灾,发生了地产大涨大跌等现在资本市场的特有经济现象。这是一般正史上看不到的现象,说明我们现在走的路,基本上是100多年前大清国走的路。他们的经济体系如果套用现在的模式,也可以叫大清国特色的封建主义经济。

关于开明与保守。英国人建设了吴淞铁路,李鸿章要收回运营权并自己运营,沈葆桢要收回运营权并拆除铁路,最终两江总督沈葆桢成功。把直隶总督李鸿章赶出自己辖区,把自己辖区内的吴淞铁路成功拆除,成为世界和历史上一大笑柄和遗憾。一个“当国”,着眼长远;一个“当家”,固执刚愎。开明与保守的斗争,在如此高层的官员中依然泾渭分明。可见,改革不是一个动作一个运动就能解决的,改革首先来自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

关于胡雪岩。历来把胡当做红顶商人的正面代表,其实有偏颇。原来胡的发迹并不高尚,靠的是投机倒把。他代表朝廷向外资银行借款,给左宗棠征新疆用,外资要的利率是八厘(8%),他给朝廷要的是一分五厘(15%),中间挣了一半的利差,于是几百万轻松到手。当然还有自己开钱庄,拿着国家的存款免费挣利息等资本运作手段,加上一点实物投资挣钱。在挣政府钱的同时,高调做善事,博取国家给他爵位,老百姓给他赞誉,相当于现在的挣粉丝、挣眼球、挣信誉,既能掩盖自己的野心手段,也能在眼球经济中扩大市场份额。最后因为李鸿章与左宗棠不对付,派人整他,掐其资金链,传其倒闭谣言造成挤兑,才终于被朝廷抄家而亡。给政府做事,必须跟对人。

读 | 《天子脚下——1860-1890晚清经改始末》——经济拖垮大清朝

甲午战争博物馆

慈禧不简单。正史历来都把慈禧描述成奸诈、毒辣、贪图安逸、无能退让的女流之辈,基本没有正面因素,但从本书看事实并非如此,她有点“冤大头”。

客观上讲,慈禧主宰大清朝政60年中,并不像老祖宗孝庄太后一样需要依靠多尔衮这个强势人物来控制权臣,支撑自己。她就凭自己的手腕,在各种天灾、国内反抗、国外侵略,民众生活一片涂炭、各类势力竞相登场的艰难局势下,始终牢牢掌控绝对权力,把3个傀儡皇帝和各类满汉贵族玩弄于手掌之中,毕竟做到了在有生之年没有被人颠覆政权。如此人治武功,若无心机、无能力、无胸怀,断断是无法做到的。

比如,在铁路建设问题上,就能看出她管理统治的高超手段。李鸿章从国家利益出发,提出要加快铁路建设,但是所有王公贵族和地方大员都不能接受,全部反对。慈禧实际上是站在李鸿章角度的,同意推进改革,但是反对势力太强大,改革力量太弱,慈禧若独断专行硬性推进,必然得罪大部分人,甚至影响大部分人对她的信任与支持,怎么办?且看她的三板斧:先是开锅泄压,组织全国大讨论。要求所有地方大员就铁路建设发表意见,限时回复朝廷。有意见提,有建议讲。不管采纳不采纳,大家想说的话都说了,有意见也都提了,给足了面子。其次是旁敲侧击,亲自上阵拉票。在中南海里建设一条1.5公里的迷你铁路,自己试用看看效果如何,相当于用无声的方式为铁路代言。让你们看看,我家里都建了,还不明白我的心意吗?无疑让见风使舵、摇摆不定的人马上改变主意支持改革了。三是另开战场,转移火力。让张之洞这个笔杆子提出先建京汉铁路还是先建京津铁路的问题,从而把焦点从“建不建”改到了“建哪条”上,原来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真正的管理高手,不是一味下命令、下死命令,逼迫指挥部属去工作,而是用合理的引导控制,让部属从自己的嘴里说出管理者想说的话,用部属自己的行动干出管理者想干的事。慈禧这场铁路改革战,通过不动声色的借力打力、借势造势,文火加力、稳妥推进,既达到了目的,也保持了稳定,不能不说是一场高明的运筹战。

甲午有黑手。我们都认为,甲午战败,主要是清朝兵差、训练差、武器差、战斗精神差等原因,并认为慈禧太后修圆明园动用了北洋海军的经费是根本原因。从本书看,事实并非到此为止。

其中的真正罪人是光绪的老师翁同龢。一方面,固然翁有早日让老佛爷退居二线,光绪早日上台,因此大修圆明园给太后祝寿的明面因素;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有个人恩怨报仇的暗地因素。他兄长翁同书在对太平天国作战中弃城逃跑,戴罪立功期间又发生兵变城池失守,导致被曾国藩、李鸿章弹劾,翁父因此情急而亡。于是他把过错归结曾、李,对曾、李恨之入骨,总是假慈禧和皇帝之手公报私仇,意图收拾整治李鸿章。

一方面千方百计使绊子不让李鸿章实力强大。死死捂住钱袋子,以给慈禧修圆明园为名,把李鸿章训练北洋水军的军费扣留,把修关东铁路的建设费用扣留。一方面又想尽办法延误战机,挑起不利于李鸿章的因素,逼他与日本决战,意图借日本人之手除掉李鸿章。无论战争胜败,目的就是要给自己足够的理由整治李鸿章。按他的预计,甲午胜了,李鸿章会大伤元气,到时候再找茬说他抵抗不力参他一本,也能出口恶气;甲午败了,很可能李鸿章已经被日本人干掉了,就算日本人没有干掉他,也可因败军之将把他给斩了,至少也会判个“斩监候”,更是痛快。

可惜他这么个如意算盘,最终都没有实现,被自己的学生光绪发现了。恭亲王和太后也并不糊涂,光绪皇帝亲自把翁免去一切职务,驱逐回原籍。可是,这么一个太后身边的人物,上面推、下面拉,本想让李鸿章倒下,没有想到李鸿章没有倒下,但是大清朝的国威军威倒下了,整个王朝也由此彻底转向,并在不久轰然倒下了。不能不说,大清国末期的国运走向,乃至辛亥革命和新中国的成立,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翁同龢这个幕后黑手所决定的。

政治教育古已有之。一直以为,思想教育是共产党的法宝。本书描述看,从明朝朱元璋开始就有了宣讲圣谕的制度,并为清朝所继承,雍正达到高潮,到了晚清时期,天津也组织了类似的圣谕宣讲活动。以至于圣谕宣讲人待遇地位不断上升,成为相当有吸引力的职业。也许这也是五四运动以来,街头政治、口号政治的基本形式吧。

读 | 《天子脚下——1860-1890晚清经改始末》——经济拖垮大清朝

威海卫大海战之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