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腳下——1860-1890晚清經改始末》——經濟拖垮大清朝

讀 | 《天子腳下——1860-1890晚清經改始末》——經濟拖垮大清朝

雖然是外籍華人基於外國的資料寫的中國事,但是很有收穫。比如能瞭解曾國藩與李鴻章此伏彼起的仕途經歷。

曾國藩生性低調,才華不外露,迂腐近於呆子。在家丁憂,受命組團抗太平天國。幾經曲折,有勝有負,終歸擊敗對手,取得最終勝利。為了自保,主動請裁湘軍,結果給湖南帶來很多土匪。他自己先任兩江總督,又任直隸總督,負責剿捻失敗,被免職,達到了安全著落的目的。

李鴻章生性高調,霸氣側漏,人稱痞子。每次接任老師,都是高調出場,大肆張揚。他運氣好,對上,皇室勢弱,仰仗依靠他;對下,人心思穩,民族主義抬頭;對外,諸國正在發展,組織洋務運動沒有阻力。因此得以順利處理天津教案,處理災荒,處理外交事務,並逐步安插人事,形成根深大樹。

這兩人對比,在其時,曾是有本事怕事、李是學本事攬事。最終有本事的鬱鬱而終、學本事的風生水起,似乎曾弱李強,結論是:亂世強者勝,敢說敢幹才有機會,“痞子勝過呆子”。

觀現在,歷代後人名人推崇的卻是曾氏學說,比如家書、日記、家訓等流傳甚廣,未見李氏有多少著作流傳,結論是:幹事重要,著述更重要,文字流傳千古,事蹟煙消雲散,“呆子勝過痞子”。

讀 | 《天子腳下——1860-1890晚清經改始末》——經濟拖垮大清朝

曾府三傑

書寫得很通俗易懂,用各種比喻來描述政治、經濟方面的問題。比如,把大清的經濟描寫為“比基尼”。寫道:外商定價權、白銀大貶值、外企超國民待遇,這三點令大清國如同僅著比基尼的女郎,卻要面對西裝革履的世界,雖然顧盼有姿,卻總是頻頻走光。

本書內容淺,涉及面廣、表述通俗,讀起來輕鬆,能起到啟蒙作用,還能得到一些從正史那得不到的“大料”,讓你對歷史的真實性有了更多探究的動力。

比如,關於大災與救災。1876年-1878年,大清國有三年的大災荒,死亡過千萬,震撼世界。原因之一是全國都在種鴉片,用國產代替進口,連林則徐都認為種鴉片好於種糧食,因為這種愛國鴉片,一畝能換2000斤大米。結果災荒來臨時,無存糧、無進口糧。大災的來源與大躍進時不種糧何其相似?再看救災,當時李鴻章派親信組織去災區開展救濟,嚴懲貪官,就地收容,秩序井然,居然沒有發生大亂。這種動員組織能力和管理宣傳能力不能不為後世借鑑學習。

關於資本與股票。顯然大清朝時期的上海、天津等開放城市,已經是半資本主義經濟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股票、期貨、地產,拆借、泡沫、資本運作、金融危機等要素已經全部具備。居然也發生了幾次股災,發生了地產大漲大跌等現在資本市場的特有經濟現象。這是一般正史上看不到的現象,說明我們現在走的路,基本上是100多年前大清國走的路。他們的經濟體系如果套用現在的模式,也可以叫大清國特色的封建主義經濟。

關於開明與保守。英國人建設了吳淞鐵路,李鴻章要收回運營權並自己運營,沈葆楨要收回運營權並拆除鐵路,最終兩江總督沈葆楨成功。把直隸總督李鴻章趕出自己轄區,把自己轄區內的吳淞鐵路成功拆除,成為世界和歷史上一大笑柄和遺憾。一個“當國”,著眼長遠;一個“當家”,固執剛愎。開明與保守的鬥爭,在如此高層的官員中依然涇渭分明。可見,改革不是一個動作一個運動就能解決的,改革首先來自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

關於胡雪巖。歷來把胡當做紅頂商人的正面代表,其實有偏頗。原來胡的發跡並不高尚,靠的是投機倒把。他代表朝廷向外資銀行借款,給左宗棠徵新疆用,外資要的利率是八釐(8%),他給朝廷要的是一分五釐(15%),中間掙了一半的利差,於是幾百萬輕鬆到手。當然還有自己開錢莊,拿著國家的存款免費掙利息等資本運作手段,加上一點實物投資掙錢。在掙政府錢的同時,高調做善事,博取國家給他爵位,老百姓給他讚譽,相當於現在的掙粉絲、掙眼球、掙信譽,既能掩蓋自己的野心手段,也能在眼球經濟中擴大市場份額。最後因為李鴻章與左宗棠不對付,派人整他,掐其資金鍊,傳其倒閉謠言造成擠兌,才終於被朝廷抄家而亡。給政府做事,必須跟對人。

讀 | 《天子腳下——1860-1890晚清經改始末》——經濟拖垮大清朝

甲午戰爭博物館

慈禧不簡單。正史歷來都把慈禧描述成奸詐、毒辣、貪圖安逸、無能退讓的女流之輩,基本沒有正面因素,但從本書看事實並非如此,她有點“冤大頭”。

客觀上講,慈禧主宰大清朝政60年中,並不像老祖宗孝莊太后一樣需要依靠多爾袞這個強勢人物來控制權臣,支撐自己。她就憑自己的手腕,在各種天災、國內反抗、國外侵略,民眾生活一片塗炭、各類勢力競相登場的艱難局勢下,始終牢牢掌控絕對權力,把3個傀儡皇帝和各類滿漢貴族玩弄於手掌之中,畢竟做到了在有生之年沒有被人顛覆政權。如此人治武功,若無心機、無能力、無胸懷,斷斷是無法做到的。

比如,在鐵路建設問題上,就能看出她管理統治的高超手段。李鴻章從國家利益出發,提出要加快鐵路建設,但是所有王公貴族和地方大員都不能接受,全部反對。慈禧實際上是站在李鴻章角度的,同意推進改革,但是反對勢力太強大,改革力量太弱,慈禧若獨斷專行硬性推進,必然得罪大部分人,甚至影響大部分人對她的信任與支持,怎麼辦?且看她的三板斧:先是開鍋洩壓,組織全國大討論。要求所有地方大員就鐵路建設發表意見,限時回覆朝廷。有意見提,有建議講。不管採納不採納,大家想說的話都說了,有意見也都提了,給足了面子。其次是旁敲側擊,親自上陣拉票。在中南海里建設一條1.5公里的迷你鐵路,自己試用看看效果如何,相當於用無聲的方式為鐵路代言。讓你們看看,我家裡都建了,還不明白我的心意嗎?無疑讓見風使舵、搖擺不定的人馬上改變主意支持改革了。三是另開戰場,轉移火力。讓張之洞這個筆桿子提出先建京漢鐵路還是先建京津鐵路的問題,從而把焦點從“建不建”改到了“建哪條”上,原來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真正的管理高手,不是一味下命令、下死命令,逼迫指揮部屬去工作,而是用合理的引導控制,讓部屬從自己的嘴裡說出管理者想說的話,用部屬自己的行動幹出管理者想幹的事。慈禧這場鐵路改革戰,通過不動聲色的借力打力、借勢造勢,文火加力、穩妥推進,既達到了目的,也保持了穩定,不能不說是一場高明的運籌戰。

甲午有黑手。我們都認為,甲午戰敗,主要是清朝兵差、訓練差、武器差、戰鬥精神差等原因,並認為慈禧太后修圓明園動用了北洋海軍的經費是根本原因。從本書看,事實並非到此為止。

其中的真正罪人是光緒的老師翁同龢。一方面,固然翁有早日讓老佛爺退居二線,光緒早日上臺,因此大修圓明園給太后祝壽的明面因素;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有個人恩怨報仇的暗地因素。他兄長翁同書在對太平天國作戰中棄城逃跑,戴罪立功期間又發生兵變城池失守,導致被曾國藩、李鴻章彈劾,翁父因此情急而亡。於是他把過錯歸結曾、李,對曾、李恨之入骨,總是假慈禧和皇帝之手公報私仇,意圖收拾整治李鴻章。

一方面千方百計使絆子不讓李鴻章實力強大。死死捂住錢袋子,以給慈禧修圓明園為名,把李鴻章訓練北洋水軍的軍費扣留,把修關東鐵路的建設費用扣留。一方面又想盡辦法延誤戰機,挑起不利於李鴻章的因素,逼他與日本決戰,意圖借日本人之手除掉李鴻章。無論戰爭勝敗,目的就是要給自己足夠的理由整治李鴻章。按他的預計,甲午勝了,李鴻章會大傷元氣,到時候再找茬說他抵抗不力參他一本,也能出口惡氣;甲午敗了,很可能李鴻章已經被日本人幹掉了,就算日本人沒有幹掉他,也可因敗軍之將把他給斬了,至少也會判個“斬監候”,更是痛快。

可惜他這麼個如意算盤,最終都沒有實現,被自己的學生光緒發現了。恭親王和太后也並不糊塗,光緒皇帝親自把翁免去一切職務,驅逐回原籍。可是,這麼一個太后身邊的人物,上面推、下面拉,本想讓李鴻章倒下,沒有想到李鴻章沒有倒下,但是大清朝的國威軍威倒下了,整個王朝也由此徹底轉向,並在不久轟然倒下了。不能不說,大清國末期的國運走向,乃至辛亥革命和新中國的成立,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翁同龢這個幕後黑手所決定的。

政治教育古已有之。一直以為,思想教育是共產黨的法寶。本書描述看,從明朝朱元璋開始就有了宣講聖諭的制度,併為清朝所繼承,雍正達到高潮,到了晚清時期,天津也組織了類似的聖諭宣講活動。以至於聖諭宣講人待遇地位不斷上升,成為相當有吸引力的職業。也許這也是五四運動以來,街頭政治、口號政治的基本形式吧。

讀 | 《天子腳下——1860-1890晚清經改始末》——經濟拖垮大清朝

威海衛大海戰之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