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一個特殊軍隊,雖不出名,但有權勢很大,甚至可以自立爲王

中國歷史上有幾個著名的分裂時期,其中有一個就是唐朝末期的藩鎮割據,五代十國時期。這段時期國家分裂,各地節度使割據為王,當時唐朝已經式微,中央無權,對於地方做大的行為也無能為力。雖然這些各地的節度不懼上面的威脅,但是他們所養的軍隊的勢力逐漸大了起來,反而將其取而代之。唐朝的這一個特殊的兵種,雖然不是很出名,但是權勢很大,待遇很高。

唐朝的一個特殊軍隊,雖不出名,但有權勢很大,甚至可以自立為王

那麼這個特殊的兵種叫什麼呢?他們被稱為牙兵。很多時候,這支軍隊可以使一個政權崛起和顛覆。這些牙兵原來只是節度使私養維護自己政權的,但是為什麼後來會有這大的權勢呢?

那就先說一下唐朝的節度使都有什麼權力吧。節度使這個職位是唐玄宗為了鞏固邊防的軍事官職,目的是為了提高效率,迅速調動軍隊,而且他們掌握當地的財政大權。這樣節度使們在地方就有了軍政和財政大權,所以很容易擁兵自重。所以他們私養軍隊,割地為王。他們所養的軍隊就被稱為牙兵。

因為節度使們稱王之後,是家族世襲制。為了保證自己的權力和地位,所以節度使自然是挑選軍中最精銳的士兵來維護自己的安全和地位,這就使得牙兵非常的驍勇善戰,實力強大。

唐朝的一個特殊軍隊,雖不出名,但有權勢很大,甚至可以自立為王

這些牙兵自然也效仿領導們,實行世襲制。這樣軍隊裡就很容易拉幫結派,形成自己的利益集團。久而久之,牙兵的首領的勢力越來越大,他們可以左右王位的繼承,甚至如果有不滿,就可以殺了節度使自立為王。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就是魏博節度使史憲誠被殺事件。事件的起因很簡單,是因為牙兵們不滿軍餉的發放,所以他們將史憲誠幹掉,自立新的節度使。

史憲誠的事情給其他節度使敲響了警鐘,他們開始對牙兵們實行防備措施。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再養一支私兵,來與牙兵對抗。當然這些人是由自己的家奴和蒐羅的身強力壯的平民,他們為了收買這些人,讓他們忠誠,一收養義子的名義來召集他們,來保證他們的忠誠度。但是畢竟他們不是正規軍,所以對上正規訓練的牙兵,他們還是較弱的,但是也有例外。魏博節度使曾經聯合朱溫,兩人的私兵戰勝了牙兵,但是代價是沒有了牙兵,自己的勢力也大幅度被削弱。

唐朝的一個特殊軍隊,雖不出名,但有權勢很大,甚至可以自立為王

後來也發生私兵殺了節度使,自立門戶的事件。所以養私兵的方法並不是萬無一失,他們到最後會和牙兵一樣,自己做大,威脅節度使。所以以兵制兵只是一個惡性循環,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節度使為了抵抗中央,訓練了精銳的部隊來維護自己的勢力,但是牙兵們為了自己的利益,殺了他們的統帥,自立為王。

這樣使得本來分裂的局面更加的混亂,最後最受傷害的是無辜的百姓。所以唐朝的節度使制度其實像是前朝的諸侯分封,雖然節度使沒有諸侯的權力大,但是後來同樣造成了地方割據的局面。所以宋朝為了杜絕這個隱患,直接實行將領調任制度,雖然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是使軍隊效率降低,戰鬥力下降,後來直接出現了“冗兵”的問題,反而有些矯枉過正了。

唐朝的一個特殊軍隊,雖不出名,但有權勢很大,甚至可以自立為王

唐朝的這個特殊的兵種,雖然在歷史上沒有像岳家軍那樣出名,但是有很大的權力,可以左右節度使之位的繼承,甚至取而代之,自立為王。所以對統治者來說,軍隊強大是好事,但是也要有效制約,不然很可能被反噬,性命不保,被其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