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行業馬太效應愈加明顯 混基和貨基是增長主動力

見習記者王明山

從123家基金公司在今年上半年的管理費收入情況也能看出,大型基金公司與其他基金公司之間的差距正越拉越大。基金半年報披露的數據顯示,公募基金市場上已發行產品的123家基金公司上半年管理費收入共有309億元,其中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佔比為44.27%,而在去年同期,這10家基金公司的管理費收入佔整個行業的37.65%。

管理費收入同比增長18%

混基和貨基貢獻最大

“A股市場在近期表現不佳,是否會影響基金公司的收入情況?”——近日,有投資者向《證券日報》記者詢問。

實際上,A股市場在短期或長期的表現,對基金公司的營收和淨利潤影響不大:一方面,權益類基金在公募基金市場佔比較低,投資者對權益類資產的“保守”對基金公司收入的影響有限;另一方面,貨幣型基金的規模仍在穩步擴張,基金公司的管理費等也開始水漲船高。

上週,基金公司2018年半年報披露結束,公募基金市場上近5000只產品的投資收益情況、管理費收入、託管費收入及銷售服務費等費用情況也全部揭曉。《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上半年,A股市場雖然經歷了長期的震盪,但公募基金的管理費、銷售服務費、客戶維護費等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

其中,近5000只基金產品的管理費總收入達到309億元,較去年上半年的261億元增長了18%。原因在於:混合型基金和貨幣型基金是今年上半年管理費收入增長的主力。混合型基金在上半年合計收取了110.4億元的管理費,緊隨其後是貨幣型基金,上半年收取了108.13億元的管理費。此外,債券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上半年收取的管理費分別為38.67億元和34.51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公司獲取的管理費收入並不能直接計入營收等財務指標,還要向銀行、第三方銷售平臺等渠道支付一部分費用,這部分費用叫做客戶維護費用。

客戶維護費用越高,就意味著基金公司對其直銷平臺的依賴程度越來越低,其銷售渠道越來越多元化。《證券日報》記者統計發現,擁有數據統計的4259只基金在今年上半年的客戶維護費共計61.03億元,較之去年同期的44.67億元增長了36.63%。

老牌基金公司藉助其品牌優勢,旗下混合型基金和貨幣型基金的規模已經有了堅實的基礎,其管理費收入自然也能夠穩定維持在高位;另有一部分基金公司,藉助網絡銷售平臺和銀行渠道,貨幣型基金在近幾年快速擴張,憑藉著龐大的基金規模,其管理費收入也水漲船高。於是,各基金公司管理費收入的馬太效應也在顯現。

基金公司馬太效應明顯

管理費收入首尾差距懸殊

《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管理費收入排名前十位的基金公司,在今年上半年管理費收入達到136.8億元,佔123家基金公司管理費收入總額的44.27%,而在去年同期,這10家基金公司的管理費收入僅佔整個行業的37.65%,“強者恆強”的局面進一步穩固。

天弘基金在今年上半年的管理費收入最高,達到28.46億元,同時天弘基金也是唯一管理費收入超過20億元的基金公司。緊隨其後,易方達基金、工銀瑞信基金、嘉實基金、華夏基金、匯添富基金、南方基金和建信基金7家基金公司在今年上半年的管理費收入也均在10億元以上。

另一方面,有49家基金公司在今年上半年的管理費收入均不足5000萬元,收入最低的基金公司上半年僅有5萬元管理費。僅天弘基金這一家基金公司的管理費收入,就超過了排名後60家基金公司的管理費收入總額。

從管理費收入的變化趨勢來看,共有71家基金公司在今年上半年的管理費收入實現同比增長,這71家基金公司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華夏基金、易方達基金、南方基金等老牌基金公司,有17家基金公司的管理費收入淨增1億元以上,但增長率較低;另一類則是中小型基金公司,在近一年時間裡基金規模取得了大幅的擴張,由於在去年的管理費收入水平很低,今年管理費收入的增長幅度很高,但淨增值較低。

原標題:公募基金上半年管理費大增至309億元混基和貨基是增長主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