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等待轮回,来世就在你孩子的身上

何必等待轮回,来世就在你孩子的身上

新东方大愚童书

给3-12岁孩子的学习乐园

何必等待轮回,来世就在你孩子的身上
何必等待轮回,来世就在你孩子的身上何必等待轮回,来世就在你孩子的身上

暑假即将结束,很多妈妈都想抓住暑假的尾巴,让孩子可以阅读一些书籍。所以网上众多交流社群中活跃着一群妈妈们,他们千方百计地为孩子寻找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

还有一部分家长表示,即使获得了孩子适合的书单,但又面临着一个困惑:

为什么孩子都静不下心来读完一本书籍?让孩子读书呢,也读。但就是囫囵吞枣地翻完了,用时还不到半个钟头。这么泛泛而读如何能把一本书的精华全部吸收呢?

难道现在的孩子也都如此心浮气躁了吗?

在说明这个问题前,不妨先听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这样的家庭,在这对夫妻有了自己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同样在思考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夫妇二人就想到要打造一盏“连桌凳”。

在享用晚餐后,将灯盏下的桌子用木板隔出三个类似现在办公间的格子间的区域,一家三口坐在专属与自己的空间,阅读着自己喜欢的书籍。

伴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多,隔板由当初的3块增加到了13块,桌子越来越大。于是,在这个家庭每晚都可以看到如同身临图书馆般的场景。

全家人必须都坐在这同一盏灯下阅读。

读课文,或者自己喜欢的诗词歌赋,头上的灯盏也由起初的大号煤油灯,换成汽油灯,再到后来的电灯。不变的,是灯下专心致志的读书人,是为每个人提供的明亮的灯光,是享受着知识带来的照亮内心的光。

即使父母偶然不在家,由于之前这种仪式感的培养,孩子们也总是充满期待地等待着晚上全家共读的时光。

这个家庭的男主人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精神生活的养成,取决于好习惯,好习惯的养成却需要父母的自律和规范来作为榜样效应。

何必等待轮回,来世就在你孩子的身上

假如你每天下班回到家,只会葛优躺,在沙发上刷手机看视频,那么也别太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走进书房;

假如你自己习惯每天大吼大叫脾气暴躁,那么也别太奢望自己孩子的性格能够和风细雨温柔善良;

如果你自己一个月都看不完一本书,那么也别太期望自己的孩子去完成你列的长长的书单。

孩子抑或家庭关系都是相互映照的,就如同镜子一般映射出为人父母者的样子。

你骄横,孩子就会无赖;你拖沓,孩子就会散漫;你贪婪,孩子街就会不知足;你暴躁,孩子街就会冷漠;你霸道,孩子就会不懂尊重。

孩子其实就是小版的大人,让孩子做到某些要求前,首先要进行自我规范。

孩子延伸的,不单单是我们的血脉。我们自身的眼界和行事准则,都在深深影响着孩子。

何必等待轮回,来世就在你孩子的身上

现在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个词:文化。

文化是迎面而来的清风,是一个人优秀的品质,是一个人的良好的教养,是对弱者的谦逊,是“品味、道德、智慧积累的总和”。

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曾经将文化划分成四部分:

扎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强调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在当代生活中,却很少有人重视家庭文化的建设。

家庭是社会最小单位的社群,也是社会最基础的基石,家庭与家族中世代流传的亲情,是孕育良善最好的沃土。

在家庭中能否获取到足够的尊重、自由和爱,决定了每位家庭成员的安全感和责任感。

在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弗雷德著作的《自卑与超越》中提到,家庭与童年会对人生的成长发生难以想象的巨大影响,即现代语境中的原生家庭。

有矛盾的夫妻总是形成对峙的局面,看谁更疼爱孩子,其实是在比着谁能更好地控制孩子。

一旦父母之间的小小分歧被孩子得知,孩子就会巧妙地利用这种矛盾为自己所用,那么这种孩子是不可能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的。

如果家中的某位成员的地位远高于其他人,例如父亲在家中是一位说一不二且脾气火爆的人。他在家中的实际主宰地位会把自身的错误观念传递给自己的儿子。

上述情况如果发生在一位女孩家中,会对女儿造成更深的伤害。他们潜意思中会认为男人就是家中的暴君,以为正常的婚姻就是要在受人主宰的家庭中生活。

何必等待轮回,来世就在你孩子的身上

同样,如果母亲在家中格外强势,整天絮叨不停,并不断干涉和控制孩子的生活,那么女儿未来也会如同自己的妈妈一样尖酸、刻薄;

男孩则时刻处于自我防御状态,警惕着母亲对他的掌控,并因害怕被骂而变得性格内向、畏畏缩缩,长大以后逃避与异性相处。

正确的婚姻应该保持一种合作关系,没有地位高贱之分,同样,家庭中更应看重的是爱与合作精神。

何必等待轮回,来世就在你孩子的身上

家庭文化不单包括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良好的生活习惯,优秀的家教传承,还包括父母之间情深意浓,相敬如宾,父母的爱同样决定着家庭教育的优劣。

其实大家都明白父母相爱是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都知道言传身教比单纯的教育数落更加有效,但生活中的我们却因为懒惰和不自律,生活无休止的重复而一再忽略孩子的真实感受。

推荐一本有趣的心理书《热锅上的家庭》,闲暇时光可以翻来看看。

本书以一个五口之家所面对的家庭危机开始,从家庭治疗师治愈的过程,读者能看到每个家庭的影子。

大女儿克劳迪娅已经16岁了,但她无时无刻不跟父母作对,经常大哭大闹离家出走,甚至到了想自杀的程度。

无奈的父母只好向心理医生求助,但经过心理医生的咨询和了解后发现,问题其实不在大女儿身上,反而是看起来夫妻融洽的大卫夫妇,背后却隐藏了很多问题。

父亲对亲密关系有恐惧心理,母亲是典型的依附型人格,两个人相处的模式给家人传递了极大的压力。

父母:我们都是为你好!

子女:有些事情我自己能分辨。

妻子:到底是我重要还是你妈重要?

丈夫:……

这样的对话是不是很熟悉,每个人都是问题携带者,其实也是整个家庭的问题。

何必等待轮回,来世就在你孩子的身上

父母与孩子间形成了典型的压力三角,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情绪的承担者和受害者,父母之间的问题不是消失了,不是解决了,而是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

孩子不堪重负,才会导致情绪失控。

解决问题的前提永远是要正视问题。

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从家庭中获得爱与尊重,不自卑、不焦虑、不急躁,就得先面对自身的问题。

自己也不可能永远正确,也一样有恐惧,怀疑和问题,让孩子可以在家长身上找到自己认同的东西,而非一再抗拒。

何必等待轮回,来世就在你孩子的身上

就像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其实我们大多数的人生,就是不断重复同样的事情。”

你得到了幸福,就会重复幸福;得到了痛苦,就会重复痛苦。

要建立好的重复,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在孩子童年时给他爱与支持,同时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同时又给予他足够的信任。

那么,孩子就会学到爱、信任、独立与自强,并把这些好的东西不断地在以后的人生中进行一遍又一遍的重复。

养育孩子是挺难的,因为本质上是对自己的一次再教育,而人大多时候又是害怕改变自己的。

我女儿之前就略带困惑地问过我,为什么不给她买智能手机?为什么不让她玩抖音或游戏?

因为我就是这样做的啊,我的手机上至今也没有一款游戏软件,退出一些圈子,过滤掉一些无用社交,我要写作,就要看很多的书,查很多的资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任何一种轻微的陷落或沉溺,都无法让我更好地做到专注。

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外部环境总会有各种以解脱放松为借口的试探,只要你表现出稍微的软弱和动摇,更大的试探和诱惑就会随之而来,使人一步步陷落。

而成长是什么?是连岳说的:“即使人的本能是逃避辛苦与压力,但成长的关键内容之一是战胜这种逃避本能,最后驯化辛苦与压力。 ”

“一些孩子因为本能的逃避,最后彻底放弃了,但他们恰恰成为了辛苦与压力的奴隶。

何必等待轮回,来世就在你孩子的身上

从小学到大学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驯化辛苦,战胜本能的过程中,你练就了学习与自律的本事,到了父母这样的年纪,生活中照样有辛苦与压力,可是你已经不怕了。”

此后她再没问过这类问题,因为她发现在书中所得远比某种游戏软件带来的更加丰富与新奇,她会逐渐懂得先苦后甜的生活比暂时的刺激更为长久与稳妥。

教养孩子其实并不难,只需看自己是否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是一个家庭温情地不断传递,一个家族至少三代人的高尚坚守。

演员吴秀波曾在访谈中说过,“我总觉得轮回不用等到下世,今生今世就能看到,你的父亲就是你的前世,你的孩子就是你的来世。”

每个人都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但总有一个机会可以让我们修正。因为我们会成为父母,将与孩子一起再重新体验一次成长。

你建立起的家庭,比你出生的家庭更重要。

当与所有为人父母者共勉。

新东方大愚童书(xdfshaoertushu)

何必等待轮回,来世就在你孩子的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