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本纪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竹本纪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我们平常了解到的历史大多是从正史中得到的,比如尧舜禅让,烽火戏诸侯。今天为大家为介绍下《竹书纪年》,看看与我们平常了解不一样的历史。《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于西晋咸宁五年(279年),被汲郡(今河南汲县)人不准(pi zhun,“不”通“丕”)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或曰魏安釐王)的墓葬发现,亦称《汲冢纪年》《古文纪年》(秦以前文字),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竹书纪年》与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而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也同甲骨文、青铜铭文、秦简、《系年》相类。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说:“《竹书纪年》在研究夏代的年代问题上有其特殊意义,正在于它是现知最早的一套年代学的系统。”

《竹本纪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竹书纪年》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

《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但它在宋时历经了佚散后又重新收集整理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此书开篇是以君主纪年为纲目,上下记载了89位帝王、1847年的历史。

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与传统的正史记载不同。如五帝纪,关于舜的记载,就跟史记等正史所载的有德之君舜的形象大为不同。引述如下: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放尧于平阳。(放,流放)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而在夏纪所载,与《史记》只是记载“太康失国”不同,还记录了羿的事情。让羿代太康,成为夏王朝统治者的这些旧事得以重见天日。

《竹本纪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殷纪则颠覆了《史记》记载的历史第一位贤相伊尹的形象。伊尹流放太甲而称王,结果被太甲潜逃回来杀害。幼主被大臣流放欺压,这似乎更符合历史的真相。但是由于现代对不同地区出土的商代甲骨文的破译,发现整个商代伊尹都是师权的象征,地位尊崇,并且有伊尹放逐与迎回太甲的记载,并且整个商代伊尹的后人都有很高的地位与权力,因此这部分存疑。

周纪最与《史记》不同的就是共和行政的记载。按照史记等正史所载,共和行政就是周厉王被国人赶走之后,周公、召公二相共同执政。而这里周纪则说是共伯和行天子之政,即共国的伯,名和者,摄行君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