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辽中区副食市场的创卫“突围战”

“你看这环境,这秩序,都赶上大超市的水平了……”8月27日,记者在辽中区副食市场采访时,随机采访了一位经常来此买菜的老顾客,几个月来,这里发生的变化,让董森赞叹不已。

“大姐,这个青椒咋卖的?……哦,三块钱,给我称二斤。”刚一进市场的门,记者就看见一名顾客在买菜,他就是董森,因为家就住在这附近,几乎每天他都会到这里买菜。“以前市场里空气混浊,秩序不好,买一次菜闹一次心。现在大不一样了……”

其实,董森的话并不夸张。辽中区副食市场建立几十年,从最早的露天市场发展到三千多平方米、三百多户商家。后来,虽然退了路进了厅,但大部分业户还是沿袭多年马路摆摊的经营习惯,再加上保洁管理跟不上,市场卫生条件一直不好。随着这两年附近超市发展壮大、网上生鲜风生水起,副食市场环境卫生差的问题直接影响了百姓买菜的欲望,也影响了商户们的收益。

记者在市场内看到,经营业户分区合理、分布规范,熟食窗口干净明亮,食材摆放井井有条,无论是环境还是秩序,确实和室内的大超市有得一拼。

“现在环境好了,不卖菜坐着心里也敞亮。”市场业户郭丽敏听说记者来采访,马上打开了话匣子。

“大姐赶紧把过道让出来,把菜啥的都收一收。占道不好啊!”市场管理员蔺欣龙说,别看业户现在挺配合,倒退几个月,与其说他是市场管理员,倒不如说他是保洁员。不仅要负责管理市场经营秩序,一些有碍观瞻的垃圾,也要他们解决。

创卫工作开展后,这个老市场打响环境整改“突围战”。为了根治顽疾,辽中区明确提出,绝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坚决防止前治后乱。改造方面,副食市场翻修了地面、墙面,搭起了宰鱼台,改造了水产区,还新建了水洗公厕;管理方面,按照整改清单,明确业户“三包”责任,推行亮照经营,实行管理员包区、包业户。改造升级和规范管理的“两手抓”,让辽中区副食市场变了样,重新赢得了居民和业户的认可。

如今,每个摊位上有公示牌、下有垃圾桶,业户们都在细心打理着自己的摊位。越来越多的业户开始明白,自觉爱护干净的环境,才会带来更多的顾客。

一个农贸市场的转身,看似简单,却关系着最基本的民生。从乱摆乱占到规范售卖,从臭气熏人到温馨靓丽,辽中区副食市场的蜕变,折射出的,是创卫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文明、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