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七)地澤萬物

農家在諸子百家之中算是最為龐大的一個派別了,因為農家所代表的階級最為龐大。春秋戰國,時局混亂,同時也正值奴隸制社會土崩瓦解,新秩序建立之時。在這樣的情況下,必然會湧現出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的學說,其中代表下層人民利益的就有墨家,楊朱學派及農家。但是如果加倍的細分的話,我們會發現這三個學派所代表的階級利益其實並不完全相同,其中,墨家代表著小手工業者,楊朱學派代表著小土地私有者的利益,而以許行為代表的農家則是沒有積蓄僅靠雙手的正經貧民!

諸子百家(七)地澤萬物

農家人大多將神農奉為為自己的祖師,但是其實只是假託之言。對古代神話感興趣的朋友都知道,神農氏嘗百草,教人以農事的傳說,農家正是利用這種人盡皆知的傳說增強自己學派的影響力。《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將農家列為九流之一,並稱: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播百穀,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農稷之官及咱們平常所說的農官,掌四時,勸農耕。農官同下層農民接觸較多,自然知道農民之疾苦,這也是農家的由來。

諸子百家(七)地澤萬物

神農像

呂思勉先生在其《先秦學術概論》中,把農家分為兩派:一是言種樹之事;二是關涉政治。種樹之事並不是全講種樹,而是作為農業這個概念的代稱,順應四時,瞭解節氣,合理耕種。農家的農業思想總結起來說便是三點:應天時、救災荒、修饑饉。農家認為穀物的耕種必須順應四季的變化,也就是咱們所常說的: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當然,農業並不是這麼簡單,春季的水源供給;夏季的除草施肥;秋季的防澇收割;冬季的維護農具,糧食儲藏等等等等,涉及方方面面。農家將水災、旱災、風霧雪霜、疾病、蟲災合稱為“五害”。如何應對五害便是救災荒之所在。當然這只是平年或豐年,如遇災年便需統治者解決了這些災害問題,就老扶弱,開倉放糧,救助饑饉,減少人口凋零和死亡。

諸子百家(七)地澤萬物

可以說農家在農業上的學說對於當時社會的價值非常的大,而在政治上呢,農家依舊有著自己的主張。在這裡主要可以歸納為兩點,首先便是順民心。《管子·牧民篇》提到:“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這同儒家所講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卻比儒家提出的更早。其次便是重農抑商,農家認為農業是國家的根本,並大力推行這一觀念。農家認為農業不僅是保障農民生存的手段,亦是軍隊戰鬥力強大的根本所在,沒有農業就沒有軍糧和兵源。而且農業的發展對於道德的影響也極為重要。而商人不會創造財富,只不過是拿別人的產品,買賤賣貴,從中漁利,同時,商人還要吃飯和穿衣,要大量消費農民生產的糧食和布帛。不僅如此,農民勞動多而收穫少,商人卻付出少而收穫多,這種反差和對比會造成農業勞動力的流失。

諸子百家(七)地澤萬物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是由於階級的束縛,農家的一些思想確實有其侷限和落後性。首先,農家許行提出來了“市賈不二”,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許行認為同樣的東西就要賣同樣的價錢,僅僅按重量,大小,長短來區分付錢的多少,而忽略了商品的質量,認為這樣孩子就不在受到欺騙,老人也可以安心的買東西了。但是如果這樣,人人都去生產殘次品,誰會生產好東西呢?最終的結果就是手工業的倒退。其次就是他提出的"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認為國君應該和農民一樣自己耕種來獲得自己的糧食,這就充分暴露了許行的思想侷限性,但從農民的意願出發,提出了不可能實現的訴求。孟子狠狠的批評了這種言論:"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從本質上來說便是許行混淆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區別,隨著社會分工的嚴密化,這種思想終究會被社會淘汰。

諸子百家(七)地澤萬物

農家思想有其可取之處,也有其不足,需要我們辯證的看待。好了,關於農家就介紹到這,下一篇小編將會介紹陰陽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加個關注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