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形物语》,一场人兽爱恋下的人性解读

回顾今年的奥斯卡盛典,《水形物语》无疑是最大的赢家,不仅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更是拿下最佳导演、最佳原创配乐、最佳艺术指导等多个奥斯卡奖项,

当然,人们对于《水形物语》拿下奥斯卡最佳影评表示质疑,认为它凭什么可以拿下这个奖项?或许这也是他最成功的地方,那就是他致敬了半部好莱坞电影史。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电影就是为了讲两个主题,一个是爱,一个是电影。

你要是看的仔细的话,你就会发现,整部电影都充满了导演对于好莱坞电影的致敬。这也是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的高明之处,虽然那些片段一闪而过,可是也为整部电影怀旧的理念,以及给观众带来了遐想的空间。
《水形物语》,一场人兽爱恋下的人性解读

那么在电影中被导演巧妙插入的好莱坞电影有那些呢?它们分别是《康尼岛》、《小上校》、《黑湖妖潭》、《路得记》和《春风得意》。

当然,也有人说,致敬就能获奖,那岂不是显得奥斯卡太没有水准了么?我想电影另一个成功的地方,应该就是对于人性的深度解读。

一开始,我以为这部电影讲的是单纯的人与鱼的禁忌之恋。毕竟像这种电影,看的还是蛮多的,觉得并没有什么看头,只是听闻它斩获了奥斯卡13项提名奖,4项最佳奖项,这才怀着疑问走进了电影院。

如果只是把它单纯的当做爱情片来看的话,你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整部剧情显得薄弱。因为这种情感并不是出狱荷尔蒙上调的爱情,更多的是趋向于处于生活边缘生命之间的相生相惜。
《水形物语》,一场人兽爱恋下的人性解读

“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我爱你,这种感觉,就好像被你环绕着,你充满着我周围的一切,也充满了我。因为你的存在,我满眼都是你的爱意,而我的心,因此也变得柔软起来。”

这是我最难忘的一段。一颗孤独的心抚慰另一颗孤独的心,看似满满的爱意,却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真实写照。

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应该可以说这是六十年代美国式的孤独。

女主角是哑的,孤独的,寂寞的,千篇一律的上着夜班;

画家也是孤独的,画作始终是他一个个美好的梦,一个活在梦里的同性恋。始终与猫为伴:

泽尔达是孤独的,也是痛苦的。不仅深处一个种族歧视猖獗的年代,而且还有一个志趣不同的丈夫。连唯一的朋友还是个哑巴。

鱼人是孤独的,凄凉的被抓来供军事研究。

就连那个白人长官Richard也是孤独的,不管是对Elisa的暗示,还是买一部水鸭色凯迪拉克,以及从南美洲抓来鱼人以供军事研究,除了证明自己未来属于我,更多的是对底层人士的嘲讽和藐视。


《水形物语》,一场人兽爱恋下的人性解读

起初,我以为Elisa对于鱼人的爱,是两个残缺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和同情,就像文章《水形物语,令奥斯卡醉心的那一抹水鸭色》说的,

“也许这个电影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人生任何的残缺和不完美,都不要灰心,心中自有一个残缺的灵魂用一种你想不到的方式找到你,和你在一起,像水一样包围你,你感觉不到它,它却走进了你心里。”

可当我看了第二遍以后,我发现我错了,那只不过是生活在底层人们的抱团取暖罢了。就像Elisa哭着对Giles比划手语:如果不去救他,那自己就不是人。

无疑是表明,在这场鱼人的争夺战里,Richard争夺的是地位,Elisa争夺的,其实是自己。而他们选择团结起来营救人鱼,更是表现底层人们对于生活的反抗,对于上层社会的出击。营救人鱼,就是拯救自己,争夺属于自己权益。
《水形物语》,一场人兽爱恋下的人性解读

尤其是Richard气喘吁吁追杀鱼人那一段,Richard的不甘心,不只是自己连个畜牲都守不住,还只因为Elisa的普通,他竟大意地忽略了她。这只不过是代表上层社会的真实映照。不甘心向底层人民妥协。这一点在打到鱼人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然,不管是鱼人死而复生一把捅穿Richard,还是普通女青年Elisa沉入海底死而复生。都鲜明的表达了底层人民争夺权益的胜利。

托罗就是托罗,运用这么唯美的童话,隐晦的表达出六十年代美国人名生活的现状,看似美的让人窒息得一则童话,却将人性表达的如此淋漓尽致。

与《三块广告牌》刚猛硬派的不同,《水形物语》是柔软到了骨子里,以水之形言爱之意,于冷酷世界中觅得人性。而《三块广告牌》于霸道中散落丝丝温情,在温情中深挖人性。

说不出对它的喜爱,也看不懂这部奥斯卡佳片,我想这也是导演的傲娇之处,留给观众的,就是那存在于想象中的美好和温情。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淘淘写作台”,著作权归作者左右,入肉正装,请联系做着授权,如若发现违规转载,严惩不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