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只是开始,奥迪的中国路将越走越窄

目前,奥迪与上汽联姻的事情几乎可是说是板上钉钉了,奥迪购买了上汽大众1%的股份,以便随后可以使用上汽奥迪的身份生产新车。

落魄只是开始,奥迪的中国路将越走越窄

在传统豪华车领域,BBA不断相爱相杀的好戏大家永远看不够,然而如今奥迪在豪华车市场一再颓靡的表现却不得不让人们担心奥迪的前景。

不管是C级车还是中大型SUV领域,奥迪曾近一直都是妥妥的优势存在,即便是在一众豪车的围追堵截下,奥迪在国人心中的地位还一直都没有撼动过。

不过近几年来随着宝马和奔驰的发力,再加上国人消费人群不断年轻,奥迪仿佛被诅咒一般,无法逃脱销量低迷的魔咒。

▍奥迪的困兽之斗

今年上半年,豪华车市场的增幅同比上涨11.9%,远远超过同期的普通民用车增幅。由此看来,中国即将“消费降级”的学说不会成立,有钱人永远在买车的路上,新型中产阶层也急于购买一台更符合自身身份的豪华型汽车。

落魄只是开始,奥迪的中国路将越走越窄

处于二线阵营的豪华车们其实并没有对BBA构成了实质性的威胁,超过70%市场占有率的BBA还算胜券在握,但车行哥还是发现了一些端倪——奥迪在BBA三家中,产品力越来越弱,貌似和主流消费人群的需求越拉越开。深耕中国市场几十年的奥迪,正在围墙中做着痛苦的挣扎。

都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奥迪如今的表现和其一贯的策略脱不了干系。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与洗牌。不管是老牌厂家的年轻化车型还是贴着政策走的新能源车型,无异于是压在奥迪头上的一座大山。

▍豪华车的光环正在褪去

BBA三家中,宝马注重运动化,而奔驰更注重奢华的质感。唯独奥迪是个异类,“突破科技启迪未来”,曾经是奥迪骄傲的宣言,工程师们不仅在各个车型的内饰方面追求科技感,更是在整车硬件水平上追求机械及电子技术的巅峰水准。

落魄只是开始,奥迪的中国路将越走越窄

对于彼时的中国市场,这一招无疑是非常受用的。在任何时候,人们都愿意用上科技感更强,新技术占比更高的产品,再加上奥迪的“官车”属性,让曾经刚刚富裕起来的一代人们心甘情愿为四个圈多花十几万。

而如今已经时过境迁,科技感属性成为了大多数车型的“标配”,上至百万级别的豪车,下到售价几万十几万的A级车,没有“科技感”的车型都是卖不动的。而这一状况让奥迪始料未及,曾经的金字招牌如今却变得满大街都是。

落魄只是开始,奥迪的中国路将越走越窄

而对于年轻一代的消费者而言,品牌文化是影响购车选择的一个重要参数。如同大众不被年轻人普遍接受,锐志和皇冠兵败滑铁卢一样。奥迪太过沉重的“官车”印象,让年轻人们无法认同。纵使奥迪在外观方面下大力气做出改变,也没有让“新新一族”们流露出过多的热情。

奥迪如今给年轻人的感觉更像是换标的“大众”,不管平台还是动力总成,和大众同级别车型几乎一样,而中低配车型的内饰更是和大众如出一辙,但其售价相比大众则高出了好几头。消费者们在面对奥迪时,不仅要横向对比其他豪车,还要和大众对比一下。

落魄只是开始,奥迪的中国路将越走越窄

如此一来,奥迪便和大众联系上了,一个豪华品牌被消费者拿来和平价品牌想对比,不知这是大众的进步还是奥迪的退步,但奥迪被这样比来比去,其身价间接降了不少,豪华车的地位岌岌可危。

▍车型定位模糊最为致命

宝马和奔驰的车型都有一个特点,入门级的样式都线条锋利有型,不论科技感还是豪华感都非常出色,而C级以上车型都稳中有度,器宇不凡,要知道购买C级车的人群还是以中年人居多,而购买入门级豪华车的群体则清一色为年轻人,厂家想照顾到各个年龄段的用户,必须在车型定位上下功夫。

这一点,在奥迪身上并没有体现出来。

落魄只是开始,奥迪的中国路将越走越窄

要说如今奥迪最畅销的车型,奥迪A4L、A6L和A3当仁不让,Q5和Q3也算可以。经过观察不难反现,除去A6L,剩下的车款都是奥迪车型中偏向年轻化的类别。

诚然,有销量就代表有市场,但模糊的定位带来的不只是豪车光环褪去,还有无休止的闲话。

落魄只是开始,奥迪的中国路将越走越窄

买奔驰,买来的是豪华并且舒适的质感和一句“The best or nothing”(奔驰广告语,译为“只做最好,否则不如不做”),多么张狂和自信。

而宝马,买来的则是愉悦精准的驾驶乐趣,可以随时给用户提供紧张刺激又信心十足的运动驾驶风格。

落魄只是开始,奥迪的中国路将越走越窄

奥迪两头都想把握,但两头都没有抓紧,A4L和A3最后只是小资男女的玩物,而Q3和Q5越来越低的性价比让消费者们开始投奔其它品牌。A6L还算可以吧?但不断的换代和改款,让如今的A6L面目全非,只剩下“为情怀买单”的消费者们支撑着一天不如一天的销量。

现在,我们经常能听到诸如“有这么多钱买什么奥迪啊”这般的言论,无不是对奥迪的控诉和失望导致的。高价低配、换壳大众等言论也成为了奥迪致命的短板。

▍丑闻让奥迪雪上加霜

烧机油、变速箱故障、排放门……一系列的丑闻让奥迪本就岌岌可危的口碑雪上加霜。中国汽车市场如今更加成熟,更看重实际品质而不是情怀或信仰。年轻人才不管你的车曾经是中高级领导的标配座驾。更不管你是牛X的“德国工艺”。在质量危机面前,一切都是空话。

落魄只是开始,奥迪的中国路将越走越窄

其母公司大众也是如此,不仅质量把不过关,而且在召回和维修方面数次都是消极应对。这不仅让既有车主开始失望,更让潜在消费者们不敢再碰,厂家只管赚钱不管售后的行为,吃相未免也太难看了一些。

奥迪和大众都因此备受打击,在北美地区吃下天价罚单后,更让中国消费者看到了其真实面目。商人和企业都是为了赚钱,在法律法规和处罚手段都非常成熟和严苛的美国尚且如此,“一向凭自觉”的国内呢?保障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车行哥点评

奥迪曾经靠着政府采购和企业大客户赚足了人民币,风卷残云般吃干净了一大块蛋糕,并满心欢喜地以为这样的日子还有很多。只可惜,梦终究会醒。市面上可选的豪华车型越来越多,政府对公务车的管理也日益严苛。奥迪接连失去了两个“准垄断”市场。习惯了站着赚大钱的奥迪,还没有像其他厂家一样学会点头哈腰挣辛苦钱。

落魄只是开始,奥迪的中国路将越走越窄

“换标大众”绝非空穴来风,看看最近上市的Q5L,简直骂声一片,消费者的眼睛越来越亮,奥迪竟然还想着靠高价低配的老路子赚昧良心钱。显然,奥迪是在玩火,如果奥迪能像其他品牌一样多一些创造,多一些接地气的改变,也不至于落得今天的地步。

总的而言,奥迪车不是不好,而是没有诚意不考虑市场,没有生产出真正懂中国、懂用户的车型。消费者不买单也不是稀奇的事情。毕竟同样的价格,奔驰和宝马的配置更高,雷克萨斯和凯迪拉克更有味道,凭什么把冤枉钱花在几个圈身上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