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混混”的儿子,却被世人传颂了1000多年!

公元1082年,黄州城外的赤壁矶,一位文人临江赋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是“混混”的儿子,却被世人传颂了1000多年!

他,就是东坡居士苏轼;8月24日正是东坡先生的忌辰。

父亲苏洵早年终日嬉游,按四川眉山本地说法,就是典型的“逛子娃儿”(街头混混);游荡小半辈子后方醒悟读书。

人人皆道苏东坡无论是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皆能进退自如、旷达豪放。

小编觉得他的另一些东西更值得我们学习。

善其身·济天下

《孟子》有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意为不得志时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时努力要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

苏轼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仕途起起伏伏,但“兼济天下”的梦想却从未忘过。

他不仅文达于世,善读书,善用书,而且在诗、词、散文、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不正是现在常说的“全面发展”吗?

他是“混混”的儿子,却被世人传颂了1000多年!

苏轼一生纵横恣肆、豁达率真、生性放达,皆与他的经历有关。

好以文会友,即便是官场上的政敌,私下也能惺惺相惜。

好美食,经常自创美食,邀好友品茗赋诗、谈古论今。

好游山林,山水之灵趣、之高深意境,非亲临不能尽悟。

他对生活的热爱,哪怕在现代,常人也不及其万分之一。

现在人每天在忙什么?

娱乐游戏,科技发达了,各种娱乐方式充斥我们的生活,还有多少人真正在用心经营友情?

外卖快餐,古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饮食和劳作是生活中最重视的东西;现在,饮食被更多的人当成生存之需。

宅男宅女,放假日常是宅,即便出了门,也多是为了凑热闹、发朋友圈、买东西,静心感悟江山如画、寄情山水陶冶情操的人真的不多了。

生死穷达,不易其燥

每个人都曾雄心勃勃,到最后更多的是为生存奔波。

苏轼当年入京应试,得到欧阳修高度称赞,一时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母亲突然病故,苏轼随即回乡奔丧。

后当仕途正顺时,父亲苏洵病逝,苏轼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再还朝已是物是人非。

苏轼后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除旧布新的爆竹声中,顶风冒雪,径往黄州而去。

黄州是苏轼生命的终点,苏东坡生命的起点。

他自垦荒种地,营建“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自此,才华横溢、忧国忧民的苏轼更多了一份烟火气息,成为了更接地气的“东坡居士”。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自然界的风雨阴晴本寻常,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此时的他,已不再是以前那个苏轼,而是东坡居士。

不过即便是无实权的卑微小职位,苏轼“兼济天下”的抱负也没动摇过,在其位,谋其政,尽己所能造福一方百姓。

哪怕晚年鬃微霜,依然不改兴国安邦之志,心心念念着家国社稷。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曾言:生、死、穷、达,不易其躁。

生老病死,贫穷或富贵,本是世上寻常事,难得的是保持自己的节操。

其理同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颇有几分互通之处。

而身为普通人的你我,每天又为多少微不足道的俗世烦扰忧心烦躁,为多少俗世名利违背自己本心?

至情至真

苏轼的一生,用情至深,至性至情。

成为苏东坡后,眼里更多了几分百姓疾苦、更多了几分江山如画。

他是“混混”的儿子,却被世人传颂了1000多年!

眼前是连绵的山峦,是江海奔腾而下,

心里是纷乱的人世,是百姓温饱哀乐。

他想要的仕途,不为权钱富贵,为的是天下苍生。

他想要的江山永固,不为帝王永续,为的也是普天百姓。

于儿女情长,

他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于道义之交,

他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于人、于事、于国、于家、于文、于艺,一份深情都用到了极致。

陆游曾评苏轼: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在中国古代,像苏东坡这样的生命个体堪称绝无仅有。

普通如你我,尤其是“承前启后”的中年人,苏轼一生的坎坷不正如我们所正经历的人生困苦吗?

而又有多少人能像他那般豁达?

凡尘俗世扰乱心智,倍感人生烦恼多多,不过是人生的一场修行。

想当年,少年不知愁滋味,不知何为家国,何为情仇,只摇头晃脑,郎朗背诵。

而今人到中年,再回首经年所诵字字句句,不由得感慨万千,又别有一番领悟。

世事无常,一时的得失荣辱又何必太过较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生诸多难平事,万千烦恼,不过是以一己之见思一己所想罢了。

他是“混混”的儿子,却被世人传颂了1000多年!

人生如梦,但愿一尊还酹江月。今日,谨以此纪念东坡居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