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河底蘊戲曲文化


自元明兩代定都北京,雜劇百戲繁興,香河地處京畿,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與環境。國都的戲劇藝術,在香河得到了廣泛的流傳。入清以來,不僅有河北梆子、京劇、評劇、皮影戲、傀儡戲,而且是西路評劇的發源地之一。

香河底蘊戲曲文化

據史書記載,清咸豐年間(公元1855年左右)河北梆子傳入香河,有人開始登臺演唱,又有人結合當地民間小調和冀東秧歌的音樂發展成"蹦蹦"腔。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香河藝人王殿佐與寶坻縣金葉子等人通力合作,在京上演"蹦蹦"新腔,創立"西路評劇第一班"。遂形成了評劇新派——西路評劇,在中國的評劇史上寫出了光輝的一頁。

各劇種在香河的分佈,以評劇為最,幾乎遍及全縣,文化大革命中,曾一度被京劇代替,各村鎮"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均上演《沙家浜》、《紅燈記》等現代京劇,紅火一時。西路評劇在高莊、延福屯等村仍有演唱者。

香河東部原東魯口和原石虎兩個鄉(現均屬渠口鎮)多唱皮影戲。香河南部劉宋、安頭屯一帶多唱河北梆子。傀儡戲(俗稱咕咕丟),在清光緒年間由矬口村引進,以後幾乎波及到全縣,現在這個劇種在縣內已經絕跡,只留下一句"矬口戲、一人班"的傳說了。另外歌劇、話劇多是外地劇團來香河演出。在建國初期,"大躍進"和"文革"期間也有本縣業餘宣傳隊演出,但沒有形成專業劇種團體。

戲曲文化在香河縣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揚,如今香河縣活躍著多個戲迷團體。2011年12月9日,中央電視臺舉辦了"第四屆全國京劇戲迷票友電視大賽"團體賽,香河縣京劇戲迷俱樂部表演的《紅燈記》選段《痛說革命家史》榮獲團體銀獎。

優雅的文化底蘊,成就在京畿邊的香河,九錦御府,以獨具匠心的美好,致敬香河人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