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轰炸和运输机送人头,到底哪一个才是外星球登陆战的主旋律?

1977年上映的《星球大战:新希望》在开启科幻电影太空纪元的同时,就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可以单舰完爆整个星球的超级飞船——《歼星舰》。从名字上不难看出,它的用途,就是通过大功率能量武器进行不间断的轨道轰炸,最终完全清除目标星球的所有有机生命,将其表面的土壤、岩石全部烧成二氧化硅——也就是《光环》(Halo)玩家们戏称的“玻璃化”。

轨道轰炸和运输机送人头,到底哪一个才是外星球登陆战的主旋律?

如今,轨道轰炸几乎成为了科幻ACG作品中星际战舰的标配功能。这种烂大街的技能,也让很多人产生了不小的误解:干嘛费力不讨好的搞什么星际登陆,直接在外太空搞个大烧烤岂不美哉?

轨道轰炸和运输机送人头,到底哪一个才是外星球登陆战的主旋律?

其实,如果将我们带入星际指挥官的思维,就会发现,轨道轰炸的战略意义其实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高。纵观人类战争史,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军事占领行动,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目标的军事、经济和政治价值。把一颗星球搞得渣都不剩之后,就从根本上失去了获取的必要。

对于妄想靠一门地图炮就能征服一座星球的痴心妄想,笔者只想说一句话——

轨道轰炸和运输机送人头,到底哪一个才是外星球登陆战的主旋律?

其实,在星球本身的护盾和防卫体系完整的时候,轨道轰炸根本达不到这种“全球玻璃化”的恐怖效果。而当星球的防御已经崩坏之后,除非就是为了散布恐惧制造震慑为目的,也没有进行轨道轰炸的意义了。因为再这么搞,就是丧心病狂的种族灭绝行动了。纵观《星球大战》的旧正史和新正史,全面轨道轰炸的战例都非常罕见。

共和国和帝国虽然立场不同,但毕竟都是人类,所以对同类运用“因果律兵器”的舆论后果还是比较忌惮。

总之一句话——害怕被喷!

那么,在面对属于“非我族类”的星球时候,轨道轰炸是不是就一定可以炸得很爽呢?

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轨道轰炸和运输机送人头,到底哪一个才是外星球登陆战的主旋律?

《光环》中的外星种族星盟最热衷的事情,就是对外族星球实施“净化”,其中最为典型的战役,莫过于致远星的沦陷。这个星球是联合国太空总部的所在地,同时也是一座巨大的军事要塞。在星盟成百上千的战舰的等离子光束的扫射下,志远星最终灰飞烟灭。

然而,星盟的轨道轰炸根本就不是为后续登陆行动所进行的火力准备。这个政教合一,等级森严,甚至还保留有奴隶制的高阶外星文明,其脑回路和人类也有着天壤之别:在他们看来,轨道轰炸的目的是一种宗教意识,目的是按照古老的教义所进行的一种“净化”——在把异族殖民地烤成一颗巨大的玻璃球之后,还要在上面烧刻出一个奇怪的宗教符号。

轨道轰炸和运输机送人头,到底哪一个才是外星球登陆战的主旋律?

作为人类在外太空的军事中心,致远星野不是想炸就能炸的。它的近地轨道上围绕着无数超级磁力加速炮炮台,还有上百艘战舰。行星表面则有陆战队和舰队的特别军事训练场以及预备军官学校,地下设施和地面之间是三百米厚的坚硬的钢板和混凝土,足以承受一颗八千万吨级核弹的直接打击。事实上,在发动轨道轰前,星盟花费了很长时间进行登陆战,最终占领了为轨道防御系统源源不断输送能量的发电站,这才有进行轨道轰炸的可能。如果他们一开始就想这么干,那么恐怕早就被“轨道逆轰炸”了。

除了轨道轰炸,科幻电影和ACG作品中搞定一颗星球的另一种常见办法,就是运输机送人头,参见下图——

轨道轰炸和运输机送人头,到底哪一个才是外星球登陆战的主旋律?

入侵一方几乎不进行火力准备,甚至不怎么部署护卫型飞行器,就将一个个的大头兵装入美其名曰“单人降落仓”、“武装型运输机”的飞行棺材,犹如天女散花一般将小兵往下面一撒就不管了……

你以为这种视觉场面爆表,但在战术层面堪称无脑的战法是更加无脑的编剧们的发明?才不是了!

在被科幻爱好者奉为圣经的科幻小说《星船伞兵》(Starship Trooper)中,海因莱茵就构想了一种简单粗暴的太空兵力投放方式——将宛如钢铁侠的机动步兵单位以垂直方式从近地轨道直接发射到地表,每隔半英里部署一名,在队长协同之下完成突击、救援、封锁、战线遮蔽等任务,结束之后乘坐运输机回到母舰。

轨道轰炸和运输机送人头,到底哪一个才是外星球登陆战的主旋律?

(同名电影《星河战队》中的伞兵们,这一身行头也太简配了……)

然而随着见识的增长,我们也意识到即便这些“小型高达”再猛,都无法对抗一个完整的作战系统。所以,日后的科幻编剧们在进行登陆战设定的时候,都重视体系作战。

然而,战斗机、火炮、坦克这些重装备毕竟不能从太空中直接扔下来,将重装部队成建制带到地面战场的重任,就交给运输机来负责了。

《光晕》中的UNSC陆战队的部署方式就类似于美国海军陆战队,每艘大型战舰上会安排一支拥有1500至3000名陆战队员的远征集群(类似于美海军陆战队在一艘两栖战斗舰或者航母上部署的MEU单位),其战术思想同今日的美海军陆战队也非常接近。后者非常推崇所谓“垂直包围”战术,即以直升机在敌军于海岸的防卫部队后方降下陆战队员与轻型装甲车撕开突破口,然后通过配属空中和地面重火力扩大战果,最终获得战场控制权。

轨道轰炸和运输机送人头,到底哪一个才是外星球登陆战的主旋律?

UNSC陆战队的标准战术是使用“鹈鹕”(Pelican)运输机将队员和重装备运送到星球地表,这种运输艇的最新改进型D77H-TCI的人员仓最多可以容纳30名陆战队员,货仓能装下两辆M274“猫鼬”全地形车。其尾部的磁性吊钩还能携带一辆M12“疣猪”系列装甲车,在不考虑降落速度的情况下,甚至能将M808B“天蝎”主战坦克这样的大家伙直接运下来。

“鹈鹕”不仅仅负责拉货,还承担着从敌军防线中撕开口子,以及掩护地面部队展开部署的重任,为此,它本身也是按照一艘炮艇机的要求进行设计的。它的标配武器是一门40mm和一门70mm机关炮,根据任务要求,它可以挂载M247通用机枪、两支ANVIL-II型空对地导弹吊舱。其战术支援型还能携带有更多的大口径机炮、反坦克导弹甚至是小型轨道炮系统,足以让着陆场周围变成一片火海⋯⋯

总结到这里,我们其实也看出来了,无论是轨道轰炸还是运输机送人头,都是为视觉艺术中的大场面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服务,根本不值得深究。

《星球大战》是一部古希腊悲剧为灵魂的太空歌剧,所以它的战争形态偏古典,基本还是大舰巨炮那一套东西。

轨道轰炸和运输机送人头,到底哪一个才是外星球登陆战的主旋律?

《光晕》有着一定的军事纪实味,UNSC下辖武装力量的番号、编制、战术和装备均已现役美军为参照物,所以它对登陆战的科幻,也有浓浓的“马润”味。

真正意义上的星球大战,必须以超光速太空旅行为前提,这就意味着那时的人类早已具备跨维度的机动能力。或许那时候的星际战争根本就不用歼星舰开着地图炮来回对轰,几张二向箔一撒就全搞定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