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評論嵌入時代「信息流」

如果說媒體融合的根本在“內容+”,那麼評論的媒體融合之路,根本就在於“價值+”

看新聞客戶端,跟帖留言;登錄社群網站,發表看法;刷刷朋友圈,點贊轉發……這樣的觀點表達,已經是中國8億多網民的日常生活。讓輿論場風生水起的,不僅僅是信息的生產、擴散、接收,更是觀點的表達、傳播、匯聚。

從“當評論遇上‘互聯網+’”,到“邁向評論‘眾籌時代’”,再到“以主流聲音傳播主流價值”,自2015年來,黨報評論融合發展論壇已走到第三屆,從這樣的議題變化中也能感受到,主流媒體少了面對眾聲喧譁的焦慮,多了“手握金話筒”的從容。可以說,這一論壇定格下黨報評論的“全家福”,也見證著中國輿論生態的新變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宣傳思想工作要“既解決實際問題又解決思想問題,更好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築同心”。從尋找“最大公約數”到激盪“黨心民意的共鳴”,從詮釋中央精神到關注熱點事件,主流媒體的評論,正是要把觀點和思想嵌入時代的信息流,與億萬網民對話,助力解決實際問題和思想問題、做好人心的工作。

拇指滑動,如潮的資訊就在眼前。但真與假、取與舍、思與言、知與行,都促使我們思考:面對信息爆炸,如何更好地構築人們的價值觀念、精神世界?網絡讓信息觸手可及,每個人都可以基於自己的知識與認識,形成不同的判斷、得出不同的結論。然而,這樣的情況,也讓“震驚體”盛行,語不驚人死不休,千方百計吸引眼球;也讓“博出位”更多,只顧一點不及其餘,只講站隊不問是非。這背後,是失實的信息、失衡的觀點、失重的態度。當此之時,主流媒體以主流聲音傳播主流價值,正需要更好地用訴諸理性、訴諸思想的評論來參與公共討論。

輿論場眾聲喧譁,但人們更希望聽到那個確定的、權威的聲音。這就像火車站人聲鼎沸,但乘客們總是會認真聽站臺廣播的聲音。這些年,每當輿論場上出現爭論時,人們經常會問:“主流媒體怎麼看?”“主流媒體什麼時候發聲?”期待主流媒體的聲音,其實就是在期待主流價值的呈現,期待在信息流中找到觀點、找到思想,找到一種基礎的認識論、價值觀。

評論提供的是思想、彰顯的是價值。但面對言語紛呈的輿論生態,要提升主流聲音的影響力,還是要學會對話。全媒體時代的公共傳播,是多元主體在公共空間展開意見競爭,主流媒體需要基於多樣的意見來凝聚共識。否則,公眾要麼是“習慣性忽視”,生產再多也沒有用;要麼是“警惕性疏離”,傳得越廣越有反效果。這要用理性去說服,提供思想增量,比如,在討論順風車司機殺人案時,不僅看到安全漏洞,更思考“如何讓新經濟成為好經濟”;這也要用感性去說服,比如,用多樣的形式、貼近的語態,去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形成有效鏈接。

說到底,評論是說理的,但並不是為了說理而說理,而是為了讓大家都學會用說理的方式去想事情、看問題,是面向社會的一種“公共說理”。現在,算法推薦流行,信息平臺巨大,但算法和平臺不是要把人變成信息的接收器,更不能讓輿論場偏激極化、一地雞毛。只有讓主流聲音更多更好地進行公共說理,讓“評論思維”成為時代的基礎思維,才能塑造一個更加開闊敞亮的公共空間。

如果說媒體融合的根本在“內容+”,那麼評論的媒體融合之路,根本就在於“價值+”,是把主流價值融入新聞生產、融入社會生活,以思想優勢贏得話語優勢。這不是哪一個報紙或者媒體能夠完成的,而是需要手拿金話筒的主流媒體共同努力。而這,或許也正是一個把全國黨報的“楷體字”匯聚在一起的平臺的意義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