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点真相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在父母和老师面前“两幅面孔”?

4点真相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在父母和老师面前“两幅面孔”?

对家里的熊孩子来说,现在谁说话最好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都不是,答案只有一个:学校/幼儿园里的老师。

夸张一点说,老师的话简直就是“圣旨”,孩子不仅会听,而且还会不折不扣地执行。而父母说的话就像空气,孩子很少听。

生活中,这样“两面派”的孩子其实并不少见。搞得很多父母都要这样吓唬孩子:你要是再不听话,我就告诉你们王老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鲜明的对比?老师们靠什么获得了孩子们的敬畏?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社会心理学中有个理论叫“群体动力学”,主要观点是,个体的行为是由个性特征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4点真相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在父母和老师面前“两幅面孔”?

在上面这幅图中,一个孩子的行为是由他自带的人格和所处的环境共同作用产生的。

而人格与环境也是会相互影响,一个人所在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同伴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都会在他人格形成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总是喜欢融入跟自己类似的群体。这个图告诉我们,环境是影响孩子行为表现的关键因素。

4点真相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在父母和老师面前“两幅面孔”?

给孩子树立明确的规定1

按时到校、见到老师要问好、不能动手打架等类似的规矩有不少。

有了这么一套规矩,老师面对班上几十个孩子才不会慌,才能掌控局面,保证一切井井有条。再反观绝大部分家庭,哪有这么明确的规矩?

现在大家都一起回想下,你能清晰明确地说出家里的3条规矩吗?家里有成文的规矩吗?估计很多人一条都说不出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庭应该制定一些简单、必要的规定,让幼儿从小在有规律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学会自我控制。

立家规,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 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力所能及。

② 循序渐进,不要一下子太多,幼儿记不住。

③ 标准一致,不可朝令夕改,让幼儿无所适从。

④ 坚持不懈,使幼儿习惯成自然。

⑤ 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好榜样。

4点真相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在父母和老师面前“两幅面孔”?

给孩子兑现明确的奖惩2

光有规矩远远是不够的,因为仅仅写在纸上的规矩都是空话,只有真正付诸实施的才叫规矩。在学校里,规矩的实施就是奖惩。

从幼儿园开始,就有让我们又爱又恨的小红花。表现得更好,除了累积更多小红花,还能升级变成大红花,最后还能拿到那飘着香气的真红花。

这些红花不仅奖励给你,而且最重要的是:昭告全班,让你那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

其他一切奖励也都是这朵小红花的升级:表现好可以拿到奖状,可以领到奖品,还可以站在全校学生面前讲自己的光荣事迹。

只要表现好,学校里的规矩一定会兑现。老师不会轻易许诺,只要许诺后一定会兑现。

4点真相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在父母和老师面前“两幅面孔”?

可反观很多父母呢?很多时候都是轻易许诺、从不兑现。

最小的事:你快点吃饭,吃完这一口就让你看电视。结果,没有。

大点的事:你快点写作业,写完了可以下去玩了。结果,没有。

更大的事:你好好学习,如果考试进步了就给你买IPAD。结果,没有。

这至少带来了两个问题:其一,很多许诺是不应该的,孩子做一些事是必须的,不应该许诺给奖励。其二,随便许诺后却不兑现,一点点蚕食了孩子对你的信任和尊重。

日积月累后,你再说什么话,孩子都不会相信了,这一点都不奇怪。兑现奖励只是一个方面,而兑现惩罚则更为重要。

在学校/幼儿园里,孩子在某方面犯了错,老师会及时对照规矩给出“惩罚”。同样来反观父母对孩子,很多规矩下的惩罚措施都是摆设。

孩子没按照求做,哭闹耍赖,只要闹腾得厉害一点,大多数家长都会心软屈服。别说惩罚了,反倒变成孩子要挟父母了。

长此以往,父母口中所谓的规矩,哪还有半毛钱作用?逢人还抱怨:我们给孩子立规矩了呀,可就是不管用啊。真是这样吗?

4点真相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在父母和老师面前“两幅面孔”?

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3

老师给孩子们传递的都是积极正面的形象,要求孩子做到的事,老师会身先士卒;而父母很多时候却把自己当成了局外人,只要求孩子如何,却从不要求自己。

要求孩子不能迟到,老师就会提前先到。很多值班老师和校长/园长,往往都提前很多就到学校/幼儿园门口等着孩子。

要求孩子不带零食,老师也能做到,不仅如此幼师还不能当着孩子们面吃东西。再看看很多家长的日常:

要求孩子不玩游戏不玩手机,结果呢?

自己成天拿着手机不放。就连吃饭时,都忍不住要摸几下。这样怎么能阻止孩子玩手机?

要求孩子不看电视,结果呢?

孩子写作业时,自己在客厅里看电视。还开怀大笑。这样怎么能让孩子安心学习?

要求孩子认真写作业、求进步,结果呢?

自己对工作毫不上心、天天倒数。这样怎么能让孩子从你身上获得正能量?

老师给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至少是以身作则的示范。所以老师在指出孩子错误的时候,孩子愿意听,就因为孩子知道老师做得好。

家长没有给孩子树榜样,反倒是反面典型。你再去要求孩子,孩子有足够的心理优势反驳你:你自己都做不到,还来要求我?

有人可能要说了:为什么有的老师却管不了自家孩子呢?当然是因为:老师在学校、幼儿园里是老师,严格按照规矩来办事,所以能管好班上几十个孩子。

可回到家里呢,老师的身份就变成了父母,TA的行为也变成了普通父母的行为。没有坚持自己作为老师时的那些做法,管不住自家一个孩子也就不奇怪了。

4点真相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在父母和老师面前“两幅面孔”?

如何让孩子保持同“一副面孔”4

孩子学习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来源于成就感。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行为自律、高成就动机的人,就会更容易表现出合理安排时间、斗志昂扬这类的行为。

孩子学习上的成就感大多来自于学校——作业的进步受到老师表扬的孩子往往更愿意投入写作业。

在家里也同样可以——父母紧盯着孩子作业的时候,别忘了多多给予孩子成就感,当孩子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后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这样孩子尝到了“甜头”,才发自内心地愿意去付出行动。

4点真相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在父母和老师面前“两幅面孔”?

如果孩子内在有了学习动力,外在养成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学习就会更轻松。同时,如果父母能够做到这四点就会更省心。

1、父母可以为孩子营造环境

希望孩子安心学习,那么父母就不要一下班回家就打开电视;希望孩子多多看书,父母也要捧起自己喜欢的读物看一看。

周六日的时候还可以组织孩子和小伙伴一起在家里或者去图书馆写作业。在这种氛围之下,孩子很难不受到感染投入其中哦。

2、父母要懂时间管理,帮孩子做规划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是没有”自律/主动“的概念的,更不清楚如何为自己安排,家长就应该帮助孩子做时间规划并且监督执行,

3、父母坚定的要求是关键。

从小开始,必须写完作业在看电视或者出去玩,这应该是家中的铁律。曾经有家长采取过这样的办法:每天规定孩子写完作业的时间,到了以后就不许再写,第二天直接交给老师。

赶工或者未完成的作业自然会受到批评,当孩子因为自己的拖延吃到“苦头”,后面自然会“自觉”了。

4点真相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在父母和老师面前“两幅面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永久的老师。同时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师,父母也应该为了孩子改变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和孩子一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