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陵縣值得一去的地方

古遺址

新石器時期古文化遺址2009年黃陵文物普查表明,黃陵縣境內共發現新石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90處,其中既有仰韶文化,又有龍山文化,均為居住遺址,面積149.96公頃,分佈在全縣十個鄉鎮。遺址範圍內到處可見磨製石器、骨器的碎片、夾砂泥質彩繪紅陶片、灰陶片、彩陶、灰坑、灰層等;可辨器物有石斧、石杵、石球、尖底瓶、缽、罐、杯、碾磨、盆、陶環等;陶器紋飾主要有粗繩紋、刻劃紋、圓點細紋、附加堆紋、墨紋、斜線紋、素面磨光、點紋、布紋等。這些遺址中有深淺不一、且又十分明顯的文化層次,對研究我國上古時期的文化源、生活起居、建築工藝等均有一定的價值。

商周秦漢時期居住遺址黃陵縣境內目前發現商周秦漢時期的居住建築遺址73處,面積74.54公頃。遍佈黃陵全縣十一個鄉鎮(街道辦)。

東晉時期城堡遺址東晉時期,黃陵境內發生多次戰爭,保留下4個古城堡,它是黃陵古代軍事重地的歷史見證。

和寧城遺址

位於黃陵縣城東南。東晉太元十二年(387年)前秦苻纂屯兵敷陸馮翊(今陝西高陵)太守蘭櫝帥眾自頻陽進入和寧,與苻纂合謀進攻長安。

赤沙城遺址位於黃陵縣城西七十里。為北魏在邊塞設立的駐兵之地。

彭沛轂堡遺址位於黃陵縣城西北40裡。《讀史方輿紀要》載:“彭沛轂,苻堅時盧水胡也,立堡於貳縣,附於苻登。東晉太元十二年(387年)為姚萇所敗,奔杏城,此其故堡。”

大蘇堡遺址位於黃陵縣城南。東晉時,姚秦戍守之處。義熙七年(411年)夏王赫連勃勃進逼杏城,秦將姚諍逃奔大蘇,即此。

古城遺址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始置上郡陽周縣以來,距今已有2200餘年,在此期間,這裡曾是縣、郡、州治的所在地,縣治先後三置二移二改、郡治一置一改、州治二置四改,同時在縣城內設置了兩個縣,從而形成了黃陵縣歷史上的六個城池。這些城池至今仍有遺蹟所存。

陽周古城城遺址現存兩段,長約5-10米,從遺址看,此城為方城,城牆夯築而成,夯土層6-16釐米不等,為黃陵縣最早的舊城遺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郡縣制度,於黃陵縣城西北四十里(黃陵縣倉村鄉倉村村)始置陽周縣,屬上郡管轄。西漢,因春秋時期這裡居住著白翟族部落,且境內有秦直道,故改名為翟道縣,隸左馮翊所管;王莽新朝時將翟道縣更名渙縣,又稱上陵畤,東漢光武帝建武年(25-55年)間撤銷,轄地併入祋栩(今陝西銅川耀縣);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年)復設翟道縣,北周天和年(566-571年)間撤銷縣制,轄地歸中部縣,治所杏城。從秦始置陽周縣至北周天和年間,此城兩度設置、兩次撤銷,共歷三百餘年。

長城古城又名貳縣,位於黃陵縣城西北30裡的隆坊鎮,為十六國時期前秦皇帝苻堅所建。東晉興寧三年(365年)苻堅征服了匈奴右賢王曹轂,分貳縣以西,以其子璽為輅川侯;貳縣以東,以其子寅為力川侯。東晉太元八年(383年)苻堅在淝水之戰大敗後,曾在這裡駐守。義熙五年(409年),後秦皇帝姚興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和擴大自己的疆域面積,與統管此地的夏國皇帝赫連勃勃在此大戰,結果大敗而歸。從苻堅於公元357年置縣以來,至唐代逐漸演變成了鄜坊節度使的養馬之地。民國時期,北門額曰:“鄂公遺蹟”,東門額曰:“汾陽舊治”,南門額曰:“平原廣澤”。唯西城圯。民國二十四年、三十三年分別進行了重修。此城南北長700米,東西寬370米,周長2140米,面積26公頃,東、南、北三座城門已被拆除,唯有西門尚存,且有西城牆約500米,東城牆約200米,上寬3米,底寬4.5米,保存基本完好是黃陵縣境內現存價值較高的,較為完整的古城牆。

中部古城十六國時期後秦皇帝姚興分泥陽縣(縣治在銅川耀縣南),因為漢代渠搜中部都尉在故城設立,便在今黃陵縣城東南15裡的侯莊鄉故城村設置中部縣(黃陵縣城前身)。西魏文帝大統九年(543年)將中部縣治自故城移至杏城,郡治未變;北周建德元年(572年)改中部郡為內部郡,隋文帝開皇三年(483年)廢郡制,故城遂廢。該城自姚興設縣至廢郡,共歷180餘年。中部古城現存東北角約30米,版築而成,夯土層十分明顯。

杏城古城 位於黃陵縣城南的橋山鎮南城村西坪臺地上。《元和郡縣誌》載:“漢翟道,劉(裕)、石(勒)、苻(堅)、姚(萇)時,於今理南七里置城杏鎮”。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改鎮為東秦州,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改東秦州為北華州,孝莊帝永安元年(528年)分雍州(治所西安市長安縣)、北地郡(治郡銅川市耀縣)在杏城設立北雍州,改北華州為北雍州。西魏大統九年(543年)將中部縣治自故城遷至杏城;廢帝二年(553年)改北雍州為敷州,隋大業三年(607年)將敷城自杏城遷到五交城(洛川縣東南),內部縣(隋大業六年因避隋文帝之父楊忠的名諱,改中部縣為內部縣)治自杏城遷至上城(橋山鎮上城),杏城遂廢。此城相傳是漢朝大將韓胡在此以杏木搭柵成城以抗北狄入侵而得名,是古代軍事重鎮。從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至隋大業三年(607年)此城歷時300餘年,先後經歷戰爭30餘次,是古代兵家常爭之要地。杏城地勢平坦,東西長750米,南北寬380米,東西為溝壑、南靠山坡,北鄰南城村與橋山遙遙相望;現存城牆斷斷續續,總長約200米,夯土層厚約8-14釐米不等東西兩個城角樓殘土墩高約7米、寬2.5米;遺址內有大量泥質灰、紅陶片,建築用石、殘磚、瓦礫、筒瓦、罐等,文化層次十分明顯且有灰坑。

坊州古城位於黃陵縣橋山鎮上城橋山半山腰。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將內部縣治自杏城移至上城。唐武德二年(619年)七月,李淵分鄜州的內部、鄜城等縣設立坊州,並恢復中部縣名,改內部縣為中部縣,同時設立鄜坊節度使,治所中部縣城,嗣後歷經五代、北宋數朝,直至元至正六年(1268年)廢坊州,改州製為縣制,屬鄜州;明代憲宗成化三年(1470年),知縣劉潔自上城移建下城;隆慶六年(1572年)知縣衛汝霖奉檄築城三百一十丈,高增七尺,寬厚加一丈有餘;外環磚堵,分佈敵臺,構五門,樓高三丈,巍然壯麗;周隍覆以垣牆,樹柳萬株。崇禎二年(1629年)五月二十九日,農民起義軍李自成率萬人自合水、延安南北夾攻中部,攻破縣城。崇禎四年(1631年)知縣姚一麟重為修葺,多所營建,始築上城;後因上城地勢高且多風,又移於下城;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月二十三日李自成率十萬義軍再度攻打中部縣城,知縣朱新□負城頑抗力竭,城被義軍攻克。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知縣韓九鼎重修;坊州城至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城垣八百六十四丈七尺,高三丈,頂厚二丈,底厚三丈,磚垛高五尺,有六門,東門曰“固守”、西門曰“保障”、北門曰“拱辰”、 南門曰“迎薰”、小南門曰“橋山覽勝”,小西門曰“金明雄踞”,並築護城石堤二道。城周圍四里一百三十六步。該城自隋大業三年(607年)到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七月改中部縣為黃陵縣至今,一直為州,縣制所在地。坊州城北面高曠空闊,東西臨水,城垣呈長方形,依山勢而築,南低北高。現西南城牆,城門已毀,東北城僅餘500米,南北城牆300多米,有明顯夯土層。東北殘牆高6米,上寬1米,破壞嚴重,斷面牆夯層中間圓形柱窩清晰可見,由城南向城北觀望,城牆高聳,屹立雲端,氣勢雄偉古樸,是黃陵古城重要的歷史遺蹟。

昇平古城位於黃陵縣城西南約九十里的腰坪鄉石家村北約500米處。此城南鄰建莊川河,西靠峽谷,北依山麓,依山傍水,易守難攻,是唐天寶十二年(753年)宜群刺史羅奭分宜君縣西北部昇平等三鄉設立的。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年),楊宗保部下大將焦贊、孟良奉命在此城駐守,以防西夏入侵,宋熙寧元年(1068年)降縣為鎮,轄地併入宜君,1958年黃陵、宜君合縣後劃入黃陵縣至今。昇平城遺址面積約8.75公頃,城牆破壞嚴重,現存東城牆殘餘30多米,厚1米,夯築而成,夯土層6─15釐米不等。遺址內有殘缺的磚、瓦、罐、陶片等,現為耕地。

黃帝牧馬場位於黃陵縣城以西3.5公里的馬山村。

嫘祖養蠶織帛處位於黃帝東宮(橋山鎮周家畦村)西側。當時黃帝在這裡建立橋國後,一直住在東宮;黃帝的妻子嫘祖看到先民們沒有衣裳穿,便在東宮西側種值了很大一片桑園,發明了養蠶、織帛,並製作了衣服、帽子和鞋。使先民們免受寒凍之苦。所以後世號稱螺祖為“蠶神”。

倉頡造字處位於縣城東南2.5公里處的山溝裡;黃帝時期,人仍用結繩以記事,於是黃帝便命大臣倉頡造字,倉頡見“靈龜負書,丹甲青文……遂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紋)、鳥跡、山川、指掌而創文字”,便創造了象形文字,被號為“文字始祖”。

軒轅街位於黃陵縣城東南部,街道南北走向,長360米,街面寬6米,街道兩旁多為磚木結構單層民居,形式都與關中地區傳統民居風格相近,整個街道北高南低。石板鋪面,黃陵縣城舊貌在此尚依稀可見。這是黃陵古縣城留下的唯一一條舊街道。

近代革命遺址1931年至1935年3月,在黃陵建立了以小石崖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成為陝甘邊南區革命活動中心,先後在高窯子、林灣、小石崖等地建立了陝甘第三路遊擊總指揮部、陝甘邊南區革命委員會等。

陝甘邊區革命委員會辦事處遺址──高窯子位於黃陵縣西約70公里處的高窯子村。遺址座北面南,北靠山,南臨黃(陵)畛(上畛子)公路,東臨耕地,西約50米有房舍,現存土窯洞三孔。1934年4月,中共陝甘邊特區在薛家寨召開了陝甘邊區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了陝甘邊區革命委員會,後在高窯子設立了陝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和辦事處。負責開闢小石崖革命根據地。

紅軍游擊隊的小後方──上畛子位於黃陵縣城西90裡處的上畛子。1932年2月12日,謝子長根據中共陝西省委的指示,將反帝同盟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謝子長任總指揮。游擊隊成立後,迅速佔領了職田鎮,在陽坡頭殲敵五百名,震憾了西北地區。對此,陝西國民黨軍閥楊虎城急調敵特務團一營,警衛團一、二營集中於陝西旬邑縣;並調同州(銅川)的馮欽哉、陝北的井嶽秀合圍陝甘游擊隊。3月初,游擊隊在宜君艾蒿窪擊退敵一個營和地方民團的進攻,擺脫了敵人,經龍鬚溝、建莊、雙龍、小石崖於17日進入上畛子。1933年10月,照金根據地失守後,陝甘游擊隊臨時指揮部轉移到高窯子。從此,上畛子便成為紅軍游擊隊整訓、囤兵的小後方。

黃陵縣值得一去的地方

第三路游擊隊指揮部遺址──林灣位於黃陵縣城西北約75裡處。1933年10月,照金根據地失守,陝甘邊特委和紅軍臨時總指揮部在甘肅省合水縣包家寨召開聯席會後,決定在林灣建立第三路游擊隊指揮部,並確定了以小石崖為中心的第三路(塊)革命根據地,同時撤銷了在高窯子所設的紅軍臨時指揮部和辦事處,設立第三路游擊隊指揮部,使革命的紅旗從中部(黃陵)的地平線上升起,標誌著黃陵革命鬥爭從此走向了新的開端。遺址內現有土窯洞八孔,保存基本完好。

陝甘邊革命、劉志丹游擊隊的最早根據地──小石崖位於黃陵縣城西約70裡處的神仙溝河和沮河交匯處的小石崖,處地偏僻、山戀起伏、溝深林密、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陝甘邊特委和邊區人民政府直接領導幫助下建立的,是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勳、黃子文等老一輩無產階段革命家工作、戰鬥過的地方。

摩崖石刻

銀洞溝造像

位於上畛子柳芽銀洞溝中的石崖上。窟內四壁約有1200餘尊摩崖雕刻小佛像,主佛坐仰蓮基上,殘高90釐米,兩邊二弟子高75釐米,造形逼真、清晰,形態豐滿,線條流暢,保存基本完好,屬宋代雕刻。

深水位石窟位於雙龍鎮深水位村西500米處的路旁,造像為一佛兩弟子,正面坐佛高1.1米,二弟子高0.85米,左右兩壁有線刻小佛像50尊,小佛像之間記題“邑生劉白自”、“邑生劉公且生”等十七字,風化嚴重,年代不清。

紫娥寺石窟位於黃陵縣城西南腰坪鄉潮塔村西北五華里的石崖上,該處現存石窟七個,分佈在長約250米的石崖壁上,其中最大窟為60平方米,其餘窟為20--30平方米不等,各窟造像組合均為一佛二弟子,共有石雕佛像16尊,泥塑佛像5尊。開鑿於金貞佑四年(1216年),明永樂十二年(1422年)、成化四年(1468年)、正德十年(1515年)均有重修,並有明宣德年泥塑“五世佛”,高1.7米至2.1米,保存基本完好。窟外群峰重疊,奇巖突兀,百鳥鳴翠,松濤環耳。有國內罕見的大片油松林和少見的飛禽走獸,綠廕庇日,空氣清新,有較好的開發利用價值。

梁家河摩崖造像位於黃陵縣城東北31公里的阿黨鎮梁家河村西南0.75公里處,造像有淺浮雕三層十一龕,一層三龕分別供奉著一佛二弟子;二層三龕分別為佛、涅磐、羅漢、天王;三層五龕分別為大象、供養人、羅漢佛,三層十一龕保存基本完好,鑿刻年代不詳。

五聖祠石刻位於上畛子林灣丁字溝8公里處路邊。造型別致,為樓閣式,全部為石刻,刀法流暢,花紋整齊清晰,動物造型逼真。

自然景觀

梨園古柏位於黃陵縣城西約5公里處的梨園村,古柏成林,樹齡約500年。

黃陵八景 原稱坊州八景,是上蒼和歷史賦予黃陵這塊軒轅黃帝發祥、安葬之地的特殊景觀,每處景點景緻奇特,別具風格,主要分佈在黃陵縣城周圍,其總述為:

橋山夜月聚風光,沮水秋風透體涼。

南谷黃花開晚節,北巖淨石耐寒霜。

龍灣曉霧迷長岸,鳳嶺春煙接暖崗。

漢武仙台遺世界,黃陵古柏茂穹蒼。

橋陵八景 黃帝陵,古稱橋陵,因陵墓位於陝西黃陵橋山而得名。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敬題“古軒轅黃帝橋陵”,乾隆41年(1776年)中部知縣董廷楷刻於石碑之上,位於陵墓之前。後因唐睿宗李旦陵在陝西蒲城的豐山,也稱橋陵,民國二十九年重修黃帝陵廟時,為了便於區分而改為黃帝陵;

民國四年(1915年)浙江人程壽筠任中部縣知事時,以橋陵為聖影,裝潢成冊。橋陵八景為:

(一)古碑,中書“橋山龍馭”,旁題“大明嘉靖丙申十月九日滇南唐錡書”,八景之一。

(二)大神龕,黃帝冕旒中坐,二侍者分立龕內,龕外四宰臣執笏立,二老二少。(原在軒轅廟大殿內正中,明洪武七年置。)

(三)一碑露立群柏中,隸書“漢武仙台”四字。

(四)柏側一亭中(祭亭),豎大石碑,隸書“古軒轅黃帝橋陵”七字,題“陝西巡撫畢沅謹書”二十餘字,左題“大清乾隆歲次丙申知中部縣事董廷楷立石”十八字。碑左小碑,亦書“橋山龍馭”四字。

(五)兩柏間一廡,中列碑無數,殆歷代崇祭享時所立者。(碑亭)

(六)居前一碑,揹負巨石,石旁大柏一,碑題“軒轅廟四千年古柏”八字,旁題程君名銜。(黃帝手植柏)

(七)群小柏中一巨柏,較前微小,題字同。

(八)廡側一巨柏,不甚高而濃陰鬱鬱,其上書“漢武帝徵朔方還掛甲於此樹”。(漢武掛甲柏)

隸書末題詞:“橋陵八景,載在志乘,恐及就湮沒,逐景攝影,隸書刊後,以資保存”。

山峰

橋山因在山上向東西分別遙望,沮水好似從山底穿過,且高而銳,故名橋山。位於陝西黃陵縣城北部,總面積387公頃,海拔高度1021米,黃帝陵墓所在點為977.8米,陵墓前有兩支脈,向東南延伸的是黃陵縣城,向西北延伸者為鳳嶺。山腳下東面有軒轅廟,山下有沮水自西北向東南環繞,有“玉帶(沮河)繞金城(黃陵城)”之稱。橋山四周群山環抱,滿山古柏參天,山巔黃帝陵所在地環境幽雅、肅穆莊嚴、是華夏始祖陵寢古老的象徵。橋山是我國最大的古柏群,古柏面積89.2公頃,共有古柏83000餘株,古柏鬱鬱蔥蔥,密密層層,是黃土高原上一座四季常青的綠島,是我國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完整的一部龍文化教科書。

黃陵縣值得一去的地方

黃陵縣值得一去的地方

黃陵縣值得一去的地方

印臺山位於黃陵縣城東500米處,與橋山遙遙相對,互為屏障。印臺山山勢較橋山陡峭,山上多林木,潺潺沮水從腳下流過,與橋山隔印池相望,互相烘托,互為景觀。傳說是黃帝時期放置大印的地方。

西山位於黃陵縣城西南一里處,為縣城諸山之總嶺,方六七十里,大山巨壑、林木茂密、石洞深潛。其一支向東曰南山(位於黃陵縣城以南而得名),一支向南形似馬鞍,故名馬鞍山,一支向西形似虎尾,故名虎尾山。

玉仙山位於黃陵縣城西五里,為橋山支脈,因過去有仙人常來往並居住在山止,故名。

鳳凰山位於黃陵縣城東一里的陽畦村,因其形似鳳凰而得名。

鳳嶺是連接橋山向西延伸的一支山脈,因其山形似向北觀望,還依然能看到鳳嶺的鳳凰形狀:鳳頭是石山村,鳳身為橋山,滿山翠柏是鳳羽;鳳尾則是伸往西北部的孟家塬村,鳳凰約左翅為東灣,右翅為黃陵縣城。因此,當地民間流傳的歌謠中說道:

黃帝葬在鳳凰腰,鳳凰下臥水前繞。

一翅展開黃陵縣,一翅展盤成東灣。

鳳頭就是石山村,鳳尾拖至孟家塬。

仰龍山位於黃陵縣城西12裡,因其山形似龍且龍頭朝著橋山黃帝陵方向仰望而得名。

石堂山位於黃陵縣城西北七十里處,又名翟道山。傳說周穆王姬滿派兵征伐西邊的犬戎族時,曾在此山駐守練兵。

蝣蜒嶺在黃陵縣城西一百華里之外,由沮源關(沮水發源地)西下,北與富縣分界,為黃陵縣境內最長的一個大嶺。

水景

官莊飛瀑位於黃陵縣城以東3.5公里的官莊村附近。多雨之季,山澗溪流匯聚而下,形成黃土高原少有的飛瀑奇觀。

侯莊湫位於黃陵縣城東南約13公里的侯莊鄉侯莊村南側的峽谷之中。

黃陵縣值得一去的地方

黃陵縣值得一去的地方

賈塬湫位於黃陵縣城東南約15公里的侯莊鄉賈塬村西側的峽谷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