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零售业发展,看中国新零售趋势

从日本零售业发展,看中国新零售趋势

在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至2017年起,仅主要超市和百货就已经关店200余家。

不到40年的市场经济发展中,前有互联网、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行业的井喷式发展,后有新零售等新概念的落地实现。

新兴行业的蓬勃发展,经济的急速拉升带动着消费市场的变迁,消费者对消费观念的升级使得大量企业的转型迫在眉睫。

从日本零售业发展,看中国新零售趋势

中国当下抢占新街口的便利店业态,家居杂货行业的精彩纷呈,时不时还有掀起波澜的创业,以及开始成为流行词的柔性供应链,这些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都发生过。

1972 年,日本十元店连锁品牌大创生活馆创立。同年,东京有了第一家全家便利店。两年后,东京开了第一家 7-Eleven 便利店。享誉全球的“超级物种”无印良品、优衣库分别诞生于 1980 年和 1984 年。

从日本零售业发展,看中国新零售趋势

回顾日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其零售业具有以下四大趋势:

▲ 趋势一:本土化

日本社会受西方影响很深,但从 1970 年代开始大量本土品牌涌现,它们在与国际大牌的较量中胜出,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

▲ 趋势二:个人化

日本的消费单位从家庭变为个体,消费风格从追求一致到彰显自我,便利店兴起。

▲ 趋势三: “更好更便宜”

消费者对于商品的价值与价格判断力增强,供应链效率提升使得零售环节缩短,消费品的性价比增高。

▲ 趋势四: “小确幸”

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和感性诉求,慢慢转变成社会消费的主导性力量。

从日本零售业发展,看中国新零售趋势

新零售的最大机会:本土化

本土公司能够从销售渠道、供应链管理、产品风格中找到机会。现在,日本已经走过消费升级的窗口期,但在窗口期诞生的公司仍然有极大的影响力,并保持高速增长,它们的发展上限非常高。

本土化是新零售消费升级的过程中最大的机会

。日本在七八十年代经历了本土化品牌的崛起,我们相信中国也会出现,且这个时间窗口就在当下。

从日本零售业发展,看中国新零售趋势

瞄准单身人士的口袋:个人化

日本零售业第二个值得借鉴的点是个人化。

从1970年代起,日本社会个人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在日本1亿人口中有将近2000万人过着独居生活。

社会发展节奏越来越快,催生了少量、高频的个人化消费行为,这与当今中国一线城市的现状十分相似。

个人化的趋势促使很多新的消费模式诞生和发展——除了以全家和7-Eleven为代表的便利店业态迅速崛起,数量骤增的自动售卖机成为日本零售业极具代表的新型消费模式。

从日本零售业发展,看中国新零售趋势

自动售卖机之所以能成为日本“新零售”的霸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日本“新零售”的定义是“不需要人类的服务,也能解决用户的需求问题”,这与自动售卖机的优点完美匹配。

所以,在日本一些荒无人烟的高速公路上,也总能看到一两台自动售卖机,或许一年下来也卖不出去一罐饮料,但它的存在,是为了保障路过的汽车和行人,一旦有需求的时候,便能快速找到服务。

在日本的自动售卖机里,人们还能买到各式各样的商品,从最普遍的饮料到便餐,甚至是化妆品或香烟,种类十分丰富,而且许多便利店门口都会放几台自动售卖机,以此补充消费场景,方便顾客快速购买商品。

从日本零售业发展,看中国新零售趋势

小价钱买好产品,追求“小确幸”

1970 年代初,日本大型商品如家电等已基本普及,商品逐步趋于小型化,消费者渴望用小价钱买到即时愉悦。

此外,商品的精神属性增强:消费者开始看重商品的附加价值所带来的精神满足。

日本七八十年代消费领域中增长最快的品类是家居杂货,十年间大概增长了 10 倍。

无印良品、唐吉诃德都属于这个品类。家居杂货品类低价、不占地方,能给消费者带来“小确幸” 式的心理满足。一个小相框,一束花就会让家里变得很温馨,很有调性。

从日本零售业发展,看中国新零售趋势

对标中国市场,例如三只松鼠的品类定位是坚果,情感定位是萌、可爱。江小白的品类定位是白酒,情感定位是“生活很简单”。

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很多,一个产品不需要满足消费者所有的心理诉求,但必须能够击中某一点心理诉求才能发展得长远。回顾日本零售业的发展,不难发现其始终围绕着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而展开。

从日本零售业发展,看中国新零售趋势

无论是立足于本国国情打造本土化品牌,还是着眼于社会结构建设个人化消费场景,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需求,并不断优化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日本零售业有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也许下一个零售时代崛起的佼佼者,就在你我身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