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川山里娃开启清华之路

7月23日下午,栾川一高考生孙宜林从邮递员的手里接到了来自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当通知书被缓缓打开,3D雕刻的清华“二校门”伫立而起,30多个纸艺部件、上百个拼插结构,经过激光雕刻、裁剪、拼插等纯手工制作而成的“二校门”大气磅礴。

“终于盼来了录取通知书,还是‘3D’的,太漂亮了!”拿着录取通知书,孙宜林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栾川山里娃开启清华之路

“我可以去清华上大学,太高兴了!”孙宜林手捧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高兴的不得了。

19岁的孙宜林,是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大王庙村人,他的父母亲都是农民,靠种地养猪、干零活养活一家人。

栾川山里娃开启清华之路

孙宜林知道自己马上就要离开父母了,每天只要在家就帮父母干活,农活、喂猪他都很精通。

栾川山里娃开启清华之路

孙宜林的家在栾川县潭头镇大王庙村,这里四面环山,万树葱绿,一条大河绕村而过,贫困的家境使孙宜林从小就很独立,家里地里种的春玉米熟了,早饭后孙宜林和父亲一起下地一块收玉米。

栾川山里娃开启清华之路

栾川山里娃开启清华之路

宜林的外公72岁,2006年突发性脑梗塞,如今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外公年轻的时候是教师,从小就教育他学会做人做事,尊老爱幼,孙宜林对长辈非常孝顺,只要在家就给外公洗脚。

栾川山里娃开启清华之路

他每天都会和父亲一起下地干农活,和父亲一起说说话聊聊天。

孙宜林的父母亲都是农民,靠种地养猪、干零活养活一家人,妹妹今年12岁,学习成绩也很优秀,开学后上初一。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孙宜林知道自己马上就要离开父母了,他每天都会和父亲一起下地干农活,和父亲一起说说话聊聊天。

栾川山里娃开启清华之路

“父母经常教育我,读书是最容易的出路。看着他们的辛勤付出,我只有用成绩来报答他们。”孙宜林说。

从初中开始,孙宜林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自己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每天早上5:30起床,诵读英语,并温习前一天学习的内容,到了晚上还要整理出这一天里的学习笔记,并预习第二天的功课。在这样寒来暑往的勤奋中,2015年,孙宜林以中考606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栾川一高。

进入一高后,紧张的学习氛围影响着孙宜林。“大家都在刻苦学习,课堂上,我一刻也不敢分神,生怕漏掉老师讲的重要内容。课间休息的时间,我都用来“消化”上节课讲过的知识。”

“他刚来的时候,成绩并不是很好。但是他很努力,很专注,能听进去老师的建议,用努力拼搏换来了成功。”孙宜林的班主任冉北介绍说。

“清华大学是我的梦想,当时真恨不得每天24小时都用来学习。英语是我的弱项,为了不拖后腿,我就赶在晚上下自习之后挤时间来背学英语。每天多抽出一个小时来学习,有时瞌睡得不行,连笔都拿不稳,都是常有的事。”孙宜林笑着说。

付出终有回报。高考前,孙宜林顺利通过“清华自强计划”笔试和面试。高考结束后,孙宜林以710分(含加分)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土木类专业录取。

栾川山里娃开启清华之路

离开学还有一段时间,孙宜林喜欢和朋友一起聚聚。“现在就想好好和朋友庆祝庆祝,还有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无比期待。”对于大学生活,孙宜林心中十分期待。

“清华的学生们肯定都是‘学霸’。自己一定会在这个精英云集的校园继续加油努力。将来希望自己成为一名设计师,用手中的笔创造美好未来。

另据了解,除了孙宜林同学考上清华大学之外,2018年他所在的栾川一高的同学还分别考上了很多重点大学。

今天,孙宜林就要启程去清华了,他一个人独自离开家乡,北上求学,即将登上开往北京的列车。

栾川山里娃开启清华之路

众所周知,河南是考生大省,历来都是考生最多的省份,但是重点大学却几乎没有,整个河南省只有郑州大学一所211大学,对于河南的孩子们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可想而知,他们要付出多少难以想象的汗水。2018年河南省考生人数达98.38万人,是河北省48.6万人的2倍。

加油,河南的孩子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