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一个孩子要看几本书

养育一个孩子要看几本书

知音知乎知心姐姐 妇女之友居家必备

01

母婴界流传着一句话叫“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第一次当妈,小心翼翼战战兢兢,虔诚地捧着各种“育儿百科”“育儿圣经”, 生怕错过了什么,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到了第二胎,妈妈也都见过世面了,神经大条了不少,也不再那么care各类流行育儿书,母婴大V公号,媒体平台、三姑六婆、街坊邻里、月嫂保姆各路人马的说教,带起娃了更加得心应手,放飞自我。

养育孩子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到底是照书养,还是照经验养,还是放养?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造成的文化传统的断层,加之城市化和工业现代化进程,符合时代和本土的育儿体系,包括理论、人员配备、社会福利和公共设施等等,都几乎是刚刚起步,可是说是从零开始,没有可以完全借鉴和照搬的,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到底按照什么养娃,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现在咨询太发达,各类育儿理论太多,良莠不齐。而这些理论也并不成熟,时刻在变,比如在中国推崇了十几年的抗菌皂产品,使得中国老百姓用抗菌皂洗手洗衣的观念根深蒂固,不用抗菌皂就觉得不干净。而2016年美国FDA又宣布全面禁售抗菌皂,原因在于“消费者可能认为,抗菌皂更能阻止细菌繁殖和传播,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科学证据可以证明,它们比普通肥皂或者单纯水洗更有效果。”

由此,舒肤佳、利洁时旗下的滴露、蓝月亮、“贝亲”牌婴儿抗菌洗衣皂都在禁售行列。抗菌皂,不过是商家的一个噱头,甚至披着科学的外衣。然而科学也在不断发展进步,谁能说今天业界特别流行和推崇的观点,几年之后不会被认为是个噱头沦为笑谈?

养育一个孩子要看几本书

2016年10月,美国儿科学会修订了儿童电子荧屏时间指导意见,“将儿童接触电子屏幕的年龄限制从2岁降低到了1岁半;2~5 岁每天接触时间不超过 1小时。” 而在此之前,AAP则要求“2岁以下的宝宝完全不要接触电视电脑等产品;2~6岁则应限制在1~2小时以内。”

很明显,AAP也“放水”了。正如美国的评级机构也对不良资产“放水”最后导致次贷危机一样,被商业资本裹挟之下,AAP可能也很难做吧。

那么如果看的是2016年10月之前的美国AAP育儿百科,和看2016年以后的出版育儿百科的人,大概又要打起来了。

如今的母婴界流行的那些育儿观点、育儿书,言必AAP(美国儿科学会),动辄FDA,写篇育儿文章跟写论文似的搬出一大堆文献。今天一个样,明天又一个样,令人无所适从。总之,这肯定不是我要的育儿方式。

选择太多,等于没有选择。尽信书不如无书,还是在吸取中各方已经成熟有效的育儿经验的(经过多年实践检验的,突然流行地兴起地不算)基础上,根据孩子和家庭的实际需要来取舍。比如,为了避免给孩子看电子屏幕,我都尽量看纸质书,用点读笔。别说两岁以前了,我大学以前都没有手机、电脑呢,更别说pad了,现在还不照样用得6? 反倒是用了电脑之后视力从高中时的1.0的视力从不带眼镜迅速下降到零点几。听谁的?听自己的,你是最了解孩子和自己的人。在这个时代,一定要学会独立思考,亲身探索和追求。任何的随大流,代价都是很大的。包括我现在所说的,也请理性分析,适用再采纳。

02

市面上流行的育儿书,你们大概都知道的,比如《美国儿科协会育儿百科》《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定本育儿百科(日)》,父母修养类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窗边小豆豆》《正面管教》等等。有时间就看看,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没时间看不过来,影响也不大......因为养育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靠看几本流行育儿书就能搞定的。

现在看来,与其说是养育孩子,不如说是自己重新获得了一次提升完善自己的机会。自己提升了,孩子有样学样。口上说着完美的理论,实际生活中却并不这么认为,教育孩子要遵守秩序,人多了还是能插队就插队;读着"love & peace"的绘本,转身娃被欺负了,情不自禁冲他喊“打回去呀!”;起初觉得放养孩子好,让孩子玩得尽兴,转眼看见别人家孩子各种才艺技能,又成了疯狂报班考级一族,证书分数至上......知易行难。知行不一,言行矛盾,只会令孩子困惑。

我们并不是完美的家长,世上也没有完美的家长。孩子成长自有自己的路,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教育能做的很少。多从自身努力,知行合一,而不是把希望和安全感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教育的部分,能推荐的不多。有太多的书籍讲的都是术,但是有一本书,可能要颠覆你对教育的看法。已经在不同地方多次推荐过,南怀瑾的 《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南老博通古今、学贯中西,这本书不光适合家长,而是适合所有人。南老对于生命科学、对于教育都有着深刻的看法和远见卓识。

养育一个孩子要看几本书

随便摘录几条:

我在外国对自己中国的留学生讲,你们要了解世界政治,赶快去读春秋战国。现在的世界政治就是春秋战国的放大形势,在我看来几乎是一模一样。在欧美留学拿到博士、硕士学位回来,就想把某个国家文化体制用到中国,就想治国平天下,懂个什么?这叫“隔靴搔痒”,“药不对症”,可以说影子都没有,所以不读历史是不行的。

从八零年以后到现在,我看这二三十的发展,我们中国的社会太安定了,我们如果研究自己的历史,中国历史几千年来,从没有像这二三十年的太平日子。这是真的,我可以拿很多的证据告诉大家。这个太平时代,大家都很平安,可是大家变成给经济金融朦住了,走入一个精神状态,在古代的医学叫失心疯。

现在可以说有两个病态很严重,一个是过度依赖经济金融的心理病态,一个对科学迷信的心理病态

三十前全世界的人如果不懂英文就到碰壁、吃不开,但是三十年后,要是不懂中国文化、不懂中文,换你们吃不开。

教育的目的,不是教他知识,是把孩子天生遗传不好的个性转化,所以真正的教育不是只靠学校,而是家庭教育,父母最重要的是不可偏爱。孩子们有许多的个性,遗传自父母的优点很少,缺点特别多,大家仔细研究一下,拿孩子做镜子反照一下自己。有些孩子脾气特别大,有些孩子很忧郁,都是爸爸妈妈内在的遗传,孩子各种各样的心态跟父母都有关系。所以教育从家教开始,学校不过是帮忙一下。现在人的观念,把教育都寄託在学校,这是错误的。

正是鉴于这些思考,南老创办了旨在传承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的太湖大学堂。读到这本书的人,对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如何修行自身,相信都会有很大的启发。

养育一个孩子要看几本书

03

喂养上比较实用可看的书,精简下来,这几本应该够用了。

1. 《郑玉巧育儿经》婴儿版,全书都是字儿,纯干货,按月龄来看就可以,对月嫂的工作表现也是一个指导。这本书的优点就是接地气,符合中国国情。郑玉巧有着30多年的中国宝宝的育儿经验,本身是儿科和妇科的医生,二炮总医院的儿科主任。这是什么概念?去看看这种医院儿科乌泱乌泱多少人挤着挂不着号就应该知道这是什么样的娃都见过了。因此可用性很强,并且跟

现实中的医院说法能挂钩

2. 《实用程序育儿法》著名的EASY睡眠法,非常实用的培养宝宝睡觉习惯的好书,解决当宝宝哭的时候你到底是抱还是不抱的困扰,训练宝宝形成规律作息。其实《郑玉巧育儿经》里,对于每个月龄阶段的孩子的睡眠也有指导,只是内容分散在各个月龄里面。而《实用程序育儿法》对睡眠训练和如厕训练都写得很系统,实操性强,的确书如其名,相当实用。

3. 罗大伦:《让孩子不发烧、不咳嗽、不积食》《脾虚的孩子不长个,胃口差,爱感冒》

让新手妈妈能学到一些非常有用的育儿理念,调理好孩子的脾胃是有一个健康的体质的重要条件,而大部分家长遇到孩子生病不舒服,往往着重在退烧、消炎、抗病毒上努力,损伤脾胃功能和自身免疫力,往往效果不佳还容易转成咳嗽、哮喘、体质差易感冒的后遗症。

4. 羊爸爸 《家庭中医育儿手册》

5. 杨奕《福从足下生——宝宝按摩书》

三年多来娃的小感冒,湿疹、积食之类都是自己调理好的,没上过医院。罗大伦、羊爸爸、杨奶奶的这几本书功不可没。

最后推荐自己写的小册子《囤货手册》,一周岁以前的养育问题、要准备的各种母婴用品136种,有攻略有亲身使用经验,帮助妈妈们度过最难的产后第一年,看完以后心里更有底。一周岁以后的育儿经验,公众号上积累了100多个关键词问题并还在不断完善更新中,来自于自己在带娃过程中的多方面的不断搜集、实践、积累,总结出适合我们这一代爸爸妈妈的带娃方法和解决方案。育儿的路上,你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养育一个孩子要看几本书

觉得有用请随手帮忙转发!

如果你有什么关于孩子的问题,

也欢迎后台留言,我会尽力回复,

说不定还会专门写成文章与你分享和交流哦~

养育一个孩子要看几本书

这里主要分享我的一手育儿实践和经验

记录葫芦的成长和岁月的变迁

还有妈妈的修行和提升

更新不多,但保证干货

每篇都经过认真的考证和实践检验

因为这样才可以当作纪念啊!

茫茫人海找个靠谱的妈妈圈不容易

遇到了一定要好好珍惜

还等什么 关注加置顶呀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养育一个孩子要看几本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