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溼是從這些地方侵入人體!學會五條「三字經」, 驅寒祛溼很簡單


在致病的風、寒、暑、溼、燥、火這“六**邪氣”中,中醫最怕溼邪。寒、熱都好辦,寒則溫之,熱則寒之;有風咱就驅風,有燥咱就潤燥,有暑咱就清暑。用燥溼的方法,十有**會傷了津液,溼邪還是除不去,所以中醫裡除了燥溼,還有利溼、化溼、滲溼等對付溼邪的方法,溼是最容易滲透的。

寒溼是從這些地方侵入人體!學會五條“三字經”, 驅寒祛溼很簡單

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溼氣遇寒則成為寒溼,溼氣遇熱則成為溼熱,溼氣遇風則成為風溼,溼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 為什麼現代人的病那麼複雜,那麼難治?因為他們體內有溼,體外的邪氣總是和體內的溼氣裡應外合,糾纏不清!

寒氣溼氣竟都從這個地方進入的

“溼”氣的感覺怎麼樣? 當身體“寒”氣越來越重時,身體慢慢更容易進入“溼”氣,一個身體“溼”氣重的人,就象下雨天穿了一件淋過雨的衣服,感覺身體重與不舒服; 特別注意:寒溼氣容易進入我們身體的5個主要通道是:

寒溼是從這些地方侵入人體!學會五條“三字經”, 驅寒祛溼很簡單

(1)肩頸部的“大椎**”:正坐低頭,該**位於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

(2)前胸的“膻中**”:在體前正中線,兩**連線之中點。

(3)肚臍部位的“神闕**”:位於臍中部,臍**。

(4)腰部的“命門**”:位於第二、三腰椎棘突間。

寒溼是從這些地方侵入人體!學會五條“三字經”, 驅寒祛溼很簡單

(5)腳底的“湧泉**”:在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蹠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

學會五條“三字經”,驅寒祛溼很簡單!

在日常生活中採取一些措施,防止寒邪**人體。

一、順時令。多吃時令蔬果,如**、蘿蔔、白菜等。一日三餐要有規律,早餐重營養,午餐要吃好、吃飽,晚餐宜清淡、易於消化。

寒溼是從這些地方侵入人體!學會五條“三字經”, 驅寒祛溼很簡單

二、曬太陽。午後太陽當頭之時,曬20分鐘左右,讓陽光溫煦頭頂中心的百會**,可起到通暢全身經脈、養腦補陽的作用。傍晚時分則可以背對陽光曬後背,最好是邊曬邊拍打**,有助調理五臟氣血。

三、邁開腿。“動則生陽”,陽氣足,寒溼就容易排出。秋冬季節可以選擇天氣暖和的時候到公園慢跑、散步、騎車等,最好每週3~5次、每次30~60分鐘。

寒溼是從這些地方侵入人體!學會五條“三字經”, 驅寒祛溼很簡單

四、少熬夜。熬夜的人大都會有類似的感受:一到凌晨三四點鐘,就會手腳冰涼、渾身發冷、腦子不聽使喚,這其實就是熬夜內耗氣血,寒邪趁虛入侵人體,導致經絡阻塞的表現。

因此,夏季更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以防寒邪傷身。建議作息調整為“早臥晚起”,如果時間允許,躺到陽光照耀時再起床最好,可以躲避寒邪,避免陽氣受到擾動。

寒溼是從這些地方侵入人體!學會五條“三字經”, 驅寒祛溼很簡單

五、多喝水。想要去除體內溼氣,就要多喝水。白開水、淡茶水,都是很好的選擇,可以排毒祛溼,一身輕鬆。

淡茶水首推烏草根梔子茶,用火麻仁、梔子、人參、冬瓜、薏苡仁、藿香、砂仁、白扁豆、顯脈旋覆花(烏草根)等成分搭配在一起,全部碾碎,就可製成烏草根梔子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