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屁大事|孩子,當受到暴力時,請你打回去!

前兩天,多米媽接到朋友的“求助電話”。

前段時間,這位朋友發現自己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兒子放學回家後臉上“掛彩”了。幾道長長的指甲劃痕,耳朵還被傷出了一個小小的豁口。

屁屁大事|孩子,當受到暴力時,請你打回去!

朋友表示:這就是校園暴力!之後夫妻倆怒氣衝衝地跑到家長群中討說法。

自從微信這個神奇的交流軟件出現並廣泛應用於各種群體後,“家長群”儼然成為了老師佈置作業“聖旨群”,以及家長恭維老師的“諂媚群”。

這回的“惡性事件”終於讓這對父母爆發,早就不滿這個名存實亡的“家長群”的他們,在群裡瘋狂的艾特了老師和傷人孩子的父母。

事情並沒有電視劇精彩,即使老師只是象徵性地自責並且默默地撇清責任地安撫了幾句,傷人孩子的父母卻態度極好,醫藥費營養費一個不落,還發了一長段自責的話,替自己的孩子道歉。

如此好的態度,朋友夫妻倆也不好太多較真,只是囑咐自己的兒子以後不要和那個傷人的孩子玩了。

然後沒過半個月,這位朋友的兒子又添新傷!這回孩子被撞掉了門牙!既心疼又憤怒地夫妻倆這回齊齊爆炸!詢問兒子為什麼不打回去。

兒子也是委屈的很,用漏風的牙齒,口齒不清地表示:“爸爸媽媽一直教育我不許打架的,我要是打回去就是壞學生了,而且我打不過他,他很厲害!其他同學也都不敢惹他!”

兒子的話給怒火中燒中的夫妻倆澆了一盆冷水,心裡又開始犯嘀咕:“究竟該不該讓孩子打回去?”

多米媽接到這個問題也是一愣。相信絕大多數家長都說過這樣的話:“在學校要和同學好好相處,不要打架!”

而面對孩子之間的“衝突”我們都會象徵性地選擇認為這只是孩子之間的打鬧,所以家長們的第一想法都是:“打回去顯得我們多沒有教養,我們要以理服人。最多不和他玩了,少接觸就好了。”

多米媽最開始也是這樣的想法,直到越來越多的校園暴力事件的出現,越來越多以血為代價的慘痛故事告訴我們,作為家長,當孩子受到暴力時,請告訴孩子:“不要懦弱,打回去!”

屁屁大事|孩子,當受到暴力時,請你打回去!

校園暴力不是近兩年才出現的,它自校園誕生之時就已經存在。

孤立,嘲諷,起外號。

蓄意通過語言、肢體、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

低齡化、群體性、反覆性是它的特點。

數據表明:

大約71%的孩子經歷過校園凌霸

大約25%的學齡孩子為長期受害者

大約30%的孩子牽涉嚴重欺凌事件,不是受害者就是被害者

數據的顯示是殘酷的。

在家長們認為充滿書卷氣的校園,竟然還有這樣恐怖的事情在角落中發生著,這次還能就這樣“算了”嗎?

我為什麼要告訴孩子“打回去”?

“打回去”不是對施暴人的以牙還牙,而是對孩子自己心理和身體的雙重保護!

半個月前發生的米脂縣砍人事件再次震驚教育界。

屁屁大事|孩子,當受到暴力時,請你打回去!

2018年4月27日18時10分許,陝西省榆林市米脂縣第三中學附近發生惡性事件,犯罪嫌疑人趙某某當時持匕首,在米脂三中校外距校門150米處由西向東,對放學逆向而行的學生行兇,連續刺傷19名學生,現場十分慘烈。

經初步審訊,犯罪嫌疑人交代其在米脂三中上學時受同學欺負,遂記恨學生,持匕首殺人。

一起由校園暴力引起的惡性報復砍人事件。當年的受害人成為了如今的施暴者。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心裡疏導非常重要。經調查,受到嚴重心理創傷的病人最終會走向兩個極端:要麼成為具有自殺傾向的抑鬱症患者,要麼成為趙某這樣的反社會型人格,最終實施報復性行為。

在日劇《非自然死亡》第七集中,受到校園暴力的學生試圖錯誤地用自己的死亡,“報復”施暴者。

屁屁大事|孩子,當受到暴力時,請你打回去!

而米脂縣行兇人趙某則是以血腥的方式來報復無關群體,完成心中自我扭曲的成就感。

這兩個結果都是我們不願看到的。

作為校園暴力的受害人,一味地忍讓只會換來無休止和變本加厲地凌辱。多少壓抑得不到疏導的心理問題最終讓受害的孩子走向了極端。

“打回去”是對校園暴力說“不”,是對施暴者的反抗,是貼給無休止暴力的禁止符!

告訴孩子,不要主動打人,但也不要忍受暴力。

電影《美國狙擊手》中,在男主角小的時候,看到弟弟被人欺負,毫不客氣地選擇了打回去。

父親告訴他:

世界上的人可分為三類:羊、狼和牧羊犬。

有些人認為邪惡是不存在的,當邪惡降臨時,他們不懂得保護自己,這些人屬於羊。

然後,掠食者出現了,他們使用暴力,掠奪弱者,這些人是狼。

還有一類人,他們擁有強大的攻擊力和保護羊群的天性,他們是稀有的、能和狼對抗的人,這類人是牧羊犬。

我們家裡不需要羊。

如果你變成狼,我會揍扁你。

我希望你們是牧羊犬,保護好自己。

屁屁大事|孩子,當受到暴力時,請你打回去!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李玫瑾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她曾經表示,家長應該從兩個方面教育孩子遠離校園暴力。

一是告訴自己的孩子不要欺負別人(不成為施暴者)

這是一個家教問題,越有力量越不能欺負別人,教導孩子正確運用自己的“力量”。

二是告訴孩子,不要讓別的孩子欺負自己(不成為受害者)

家長需要引導孩子進行正常的體育鍛煉,加強體魄,不要成為施暴人的目標。原因一是:一般校園暴力施暴者傾向於欺負“弱小”,原因二是:即使真的遇到校園暴力,也不至於沒有反抗的能力。

衝突是生命歷程中必然的體驗之一,是孩子生命張力的體現,孩子會在衝突中學會調節情緒、表達自己,學會更好地與別人相處,與世界相處。

希望你們都是牧羊犬,請保護好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