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重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不 為 無 用 之 事 · 何 以 遣 有 涯 之 生

刺繡

家語

+

古人觀念中,九與一是兩個最大的數。一二不能盡,就以三為多;三不能盡,就以九為極多。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農曆九月九日,又一年重陽。“重陽”二字的原始意其實特別簡單——《周易》以陽爻為九,兩個陽爻相疊,自然就是“重陽”。

重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重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重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重陽,農曆九月初九,古人認為兩九相重,故為重陽,是個值得慶祝的日子,而現在,九為單數者大又與敬老、老人合意,故重陽也被稱為敬老節。

重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重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登高臨遠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而重陽登高也成為中國詩畫中的一個永恆題材。

重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重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飲菊花茶

西漢人劉歆《西京雜記》有載“每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茶,令人長壽”。

人們慶祝節日的方式是親朋好友歡聚一堂,賞菊的湊個熱鬧,喝菊茶的嚐個清歡,飲菊酒的掏心窩子說些心裡話,

對於歲月的流逝不以新火試新茶,還得詩酒趁年華。

重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重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吃重陽糕

除了飲酒、賞菊、登高外,吃重陽糕也是重陽習俗。因“糕”與“高”字同音,也是步步登高的意思。

到了宋朝,人們過重陽節時,除了要互相饋送重陽糕外,對於重陽糕的裝扮也多有講究。

重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重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據《夢梁錄》記載,重陽節人們把米粉用糖水和勻,做成米糕,上籠蒸熟,出籠後,在頂上插一面小旗幟,端著給鄰居家送過去。

當然,除插旗外,重陽糕還有別的裝扮,南宋三大將領之一的張俊重陽節送給宋高宗的糕點就是把它們紮成假山和盆景的樣子。

重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唐代以後,重陽節逐漸成為文人雅士聚會,繪畫、吟詩的日子。出現了大量吟詠重陽節的詩詞,以及以重陽節為題材的繪畫。

其中最廣為人傳頌的千古名句有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清代 石濤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意圖

清初畫家石濤也以此詩為引創作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意圖一畫。畫中兩位友人席地而坐,面對著窗外的園子,遠處的高山,喝著酒聊著家常,回憶著遠方的親人。

重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重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九日閒居寄登高數子

(唐)錢起

初服棲窮巷,重陽憶舊遊。

門閒謝病日,心醉授衣秋。

酒盡寒花笑,庭空暝雀愁。

今朝落帽客,幾處管絃留。

重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重陽席上賦白菊

(唐)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重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龍應臺在《目送》中說道:“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重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父母就是那個站在小路一端,看著你逐漸走向遠方的人。在你的成長過程中,始終會有那麼一雙關注的眼睛,在默默注視著你。

古人說百善孝為先,重陽節是向老人表達感恩的節日,讓我們花更多的時間在父母、在長輩的身上,給予他們多一些關愛。縱然有萬千個理由,也請讓他們溫暖的日子多一些,讓自己被牽掛的日子長一些。

重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