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不 为 无 用 之 事 · 何 以 遣 有 涯 之 生

刺绣

家语

+

古人观念中,九与一是两个最大的数。一二不能尽,就以三为多;三不能尽,就以九为极多。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农历九月九日,又一年重阳。“重阳”二字的原始意其实特别简单——《周易》以阳爻为九,两个阳爻相叠,自然就是“重阳”。

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古人认为两九相重,故为重阳,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而现在,九为单数者大又与敬老、老人合意,故重阳也被称为敬老节。

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登高临远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而重阳登高也成为中国诗画中的一个永恒题材。

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饮菊花茶

西汉人刘歆《西京杂记》有载“每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茶,令人长寿”。

人们庆祝节日的方式是亲朋好友欢聚一堂,赏菊的凑个热闹,喝菊茶的尝个清欢,饮菊酒的掏心窝子说些心里话,

对于岁月的流逝不以新火试新茶,还得诗酒趁年华。

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吃重阳糕

除了饮酒、赏菊、登高外,吃重阳糕也是重阳习俗。因“糕”与“高”字同音,也是步步登高的意思。

到了宋朝,人们过重阳节时,除了要互相馈送重阳糕外,对于重阳糕的装扮也多有讲究。

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据《梦梁录》记载,重阳节人们把米粉用糖水和匀,做成米糕,上笼蒸熟,出笼后,在顶上插一面小旗帜,端着给邻居家送过去。

当然,除插旗外,重阳糕还有别的装扮,南宋三大将领之一的张俊重阳节送给宋高宗的糕点就是把它们扎成假山和盆景的样子。

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代以后,重阳节逐渐成为文人雅士聚会,绘画、吟诗的日子。出现了大量吟咏重阳节的诗词,以及以重阳节为题材的绘画。

其中最广为人传颂的千古名句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清代 石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图

清初画家石涛也以此诗为引创作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图一画。画中两位友人席地而坐,面对着窗外的园子,远处的高山,喝着酒聊着家常,回忆着远方的亲人。

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日闲居寄登高数子

(唐)钱起

初服栖穷巷,重阳忆旧游。

门闲谢病日,心醉授衣秋。

酒尽寒花笑,庭空暝雀愁。

今朝落帽客,几处管弦留。

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龙应台在《目送》中说道:“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父母就是那个站在小路一端,看着你逐渐走向远方的人。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始终会有那么一双关注的眼睛,在默默注视着你。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重阳节是向老人表达感恩的节日,让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在父母、在长辈的身上,给予他们多一些关爱。纵然有万千个理由,也请让他们温暖的日子多一些,让自己被牵挂的日子长一些。

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