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人容易上当的《骗局》

接过诈骗电话吗?收过诈骗电邮吗?

之前接过不少电话,说什么在网上重覆订购所以要去操作提款机退款,实际上是诈骗集团要领光帐户里的钱。刚开始会问候他们全家大小再挂电话,现在已经懒得出声直接挂掉。他们难道不知道我是月光族吗?

第一次接到诈骗电话时,天真地去官网找电话号码打去报警,结果被口气一个比一个差的警察,从一个单位转到另一个单位再转回原单位再转到另一单位,我终于才恍然大悟,原来诈骗集团也包括⋯⋯

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人容易上当的《骗局》

媒体上还是不时出现大学教授或高官上当钱被盗领光光的新闻,令人惊觉原来会不会被骗和智商无关,或者说专业上的聪明和生活中的明智可能是两码子事。当然,真的上当的人还是少数,否则也不算新闻了;上当机率更大的,可能是被电子邮件欺骗,打开附档或点选连接后让电脑中木马程序。

现在学术界很流行的诈骗是收到邀请,要人投稿名不见经传的期刊或参加研讨会,然后索取天价刊登费和报名费,我每天都收到好几打学术诈骗信,不知是否真有人上当。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够聪明,绝对不会上当受骗,包括被骗上当的人。有时候,只要情节不太严重,因为怕丢脸不想让人知道,就会当作没发生过,我自己也会如此──至于被骗了啥?相信我,我不会告诉你的。

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人容易上当的《骗局》

《骗局:为什么聪明人容易上当?》

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人容易上当的《骗局》

真实事件比八点档更狗血

作家暨心理学家玛莉亚.柯妮可娃(Maria Konnikova)亲身寻访受害者的真实经验,重现了许多骗局原貌。在《骗局:为什么聪明人容易上当?》(The Confidence Game: Why We Fall for It….Every Time)中,有一个又一个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骗局故事,一章又一章感觉上是在看影集一样。有些情节实在离谱到让我不禁怀疑这本书是否就是个骗局,所以去查了数据,才发现一些真实事件比八点档更洒狗血。

在《骗局》中出现了电影《神鬼交锋》(Catch Me If You Can)主人翁艾巴内尔(Frank W. Abagnale,Jr.)和化身各种职业的传奇大骗子戴玛哈(Ferdinand Waldo Demara)等等诈欺犯。作为一本科普书,当然不是说完这些大骗子的故事就算了,而是要借一个又一个真实案例,找出骗局的模式,并借助心理学的分析,以科学方法揭露让人眼花撩乱的诈欺手法之运转机制。人有时候,比我们想像的还好骗。从中,我们可以见识到,许多自认不会上当的人,往往就是受害者,受害者变成加害者的也不在少数。

我们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有当过骗子,例如去跟亲朋戚友要好处时随意抛出承诺。然而,骗子才是心理学高手,他们洞察人性,利用人性中的各种弱点,当人处于情绪低潮、天性乐观或狂妄自大、心理防御力最弱而不自觉时,就会伺机趁虚而入,为每个受害者量身打造精巧骗局。

大骗子异常敏感、熟读人心,柯妮可娃指出,他们还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如自恋、心理变态和马基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所谓心理变态是极其冷漠缺乏同理心;而马基维利主义是指为达到自己目的,缺乏对常规道德的关心,而不惜在人际关系中使用欺诈和机会主义手段,审视和摆布别人。

例如灵媒、算命师似乎总能说到顾客心坎里,尤其人在异乡最感无助的时候,就一而再再而三任由灵媒、算命师摆布,乖乖把一张又一张钞票往他们的口袋里塞。宗教诈财,台湾人并不陌生,尤其在廿年前台湾钱淹脚目的年代。现在骗信徒能快速开悟然后贩售高价莲座佛牌的宗教骗徒,还是会有大把人迫不及待地买单。

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人容易上当的《骗局》

《神鬼交锋》(Catch Me If You Can)

庞氏骗局(Ponzi scheme)是颇常见的骗局,运作模式为参与者先付一笔钱投资,承诺会有高额收益。事实上,所谓的高额暴利来自后续的参加者,而非公司透过业务的获利。2008年金融海啸,马多夫(Bernard L. Madoff)就被捉到设下世纪庞氏骗局,令众多金融机构中招,涉款高达六百多亿美元,被判入狱一百五十年。

马多夫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是前那斯达克(NASDAQ)证券交易所的主席,马多夫对冲避险基金老板。马多夫骗局秘密进行长达廿年,上当的人遍布全世界,包括美国职棒大联盟纽约大都会队老板威尔彭(Jeff Wilpon),好莱坞导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A. Spielberg)等政商名流都是受害者;英国最大银行集团汇丰银行(HSBC Bank)、西班牙最大的桑坦德银行(Banco Santander)以及法国最大的巴黎银行(BNP Paribas),也深受其害。事件爆发后,更有许多惨赔资本的基金经理人陆续自杀。

新时代骗局工具:网络

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提供诈骗集团另一项利器──网际网络。高达三分之一的骗局透过网络进行,未来恐怕会更多,网络让诈骗集团能够隐身,又能快速溜走。《骗局》提到一个扑朔迷离的故事: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一位杰出的物理学教授保罗.法兰波顿(Paul Frampton),晚年在网上认识了自以为的真爱,飞到玻利维亚和阿根廷去见他未来的捷克老婆,结果因为身上藏有大量毒品而被逮捕。

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人容易上当的《骗局》

「庞氏骗局」称谓源自美国一名意大利移民Charles Ponzi

虽然说大学名教授贩毒的动机令人怀疑,他提出自己被骗的故事也不是不合理,他和神秘捷克女郎的通信确实提到毒品,但他说那是纯开玩笑,搞得检察官和法官都很乱。在被关期间,他可能太无聊吧,居然还能发表论文呢。

有不少骗局,其实是愿者上钩,因为如果自己不真心相信,会发生认知失调,例如如果神棍的预言不准,信徒往往会自己找理由脑补。或者一堆邪教教主宣示,末日在某年某月某日会到来,结果过了那天大家还活得好好的,信徒反而会自己编故事说教主法力无边,把末日推迟了等等,然后更坚定地感恩教主、赞叹教主。

《骗局》是本很有趣的书,读这本书其实就是要认识自己的人性弱点,但是我怀疑这本书对解决社会上的骗局是否真的有效,因为会轻易上当的人,恐怕不会觉得他们有必要读这本书吧──反正他们相信自己永远不会被骗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