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篇 有與無,我們學著去切換

〈本文516字〉

第6篇 有與無,我們學著去切換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慾,以觀其妙;有欲,以觀其繳。

名,是一種實體形態,可以用語言來表達,可以從不同角度來觀察。無名、與有名,我們需要辨識的是事情、物質、世界的本質,而不被表象所迷惑。就猶如孫悟空識別白骨精,無論她怎麼變化形態,都能辨識出她的本質。

欲,是一種學識、思想見地。有欲與無慾,是說看待事情、物質、世界,要從兩方面去考慮,其一,放空自己的學識,讓自己保持虛空,就事論事來看待;其二,帶著自己的學識去觀察事物。尤其我們與家長、孩子交流,需要來回跳轉自己的角色、來回切換這個有與無的狀態。

舉個例子吧。

一個自律性很強的孩子,最近迷上了微信小程序的遊戲,一有時間,那雙可愛的小手就觸摸到了那個分配給她的手機,也就不顧一切地沉醉與其中。

家長此時觀察到的表象是什麼?是孩子的沉迷於小遊戲,但切換無名狀態,孩子果真如此嗎?放空自己,來觀察孩子對待她的學業,孩子是不是自己惦記著做作業?作業中的準確率是不是較從前有所降低?是不是有自己的時間規劃?然後再帶上自己的學識去分辨孩子的這些狀況,孩子究竟是為了一時的開心?還是為了逃避某件事?抑或是找到了什麼精神寄託?又或者是出於對某種規則權威的逆反、對抗?等等

所以說,這個有與無,我們家長需要學著去切換,而我們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學會並精於應用去切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