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南京」古都南京遍地有「馬」~來!馬羣找馬

中國人喜歡馬,馬到成功、千軍萬馬、青梅竹馬、龍馬精神、金戈鐵馬、天馬行空、萬馬奔騰、一馬平川、一馬當先……成語中許多都和馬有關。這種四足、面長、善跑的動物,在遠古時代就被人類馴服,成為人類生產、運輸、戰爭的夥伴和戰友。

古都南京,遍地有“馬”,譬如城東馬群。

「發現南京」古都南京遍地有“馬”~來!馬群找馬

圖片來源於《週末》報2018年8/9期

「發現南京」古都南京遍地有“馬”~來!馬群找馬

萬“馬”奔騰

據南京地名網,除了“馬路”一類表示“道路”含義的地名,南京市含有“馬”的地名共計近200個,單是主城區範圍內,馬地名就多得難以一一羅列,比較有名氣的有:馬道街、馬臺街、馬群、走馬巷、馬家圩、馬府橋、馬營、馬巷,不太為人所知的還有馬芳苑、馬巷路、馬子山、跑馬巷、拴馬巷、馬面頭、五馬街、小澗馬、馬家崗……這些馬地名中,有不少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南京時留下的,而其中最集中的就是東郊馬群一帶的馬地名。

「發現南京」古都南京遍地有“馬”~來!馬群找馬

曾有歷史學家認為,宋被元所滅,軍事上的一個原因,就是失去了養馬地,大部分軍用馬匹只能靠進口,導致處於被動地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自然要吸取前人教訓,牢牢抓住馬——這項重要的戰略物資。

根據史料記載,明初幾十年,朱元璋和他的兒子朱棣,都重視“馬政”,朱元璋曾諭:自古以來,能得天下者,莫不以馬政為重。

「發現南京」古都南京遍地有“馬”~來!馬群找馬

▲圖為重視“馬政”的朱元璋

「發現南京」古都南京遍地有“馬”~來!馬群找馬

馬政是啥?

我國古代官方馬匹管理制度,簡稱馬政,始於商,興於漢,成於唐,盛於明。據《明史》“馬政”一節中記載:朱元璋在內閣中設立了兩個管理官民牧馬的機構:

一為“苑馬寺”,專管“宮廷輿馬”的日常事務;一為“太僕寺”,專門掌管官民牧馬之政。上述兩個部門所屬的基層,還委任有圉長和群長等牧馬小頭目。朱元璋在南京和江淮一帶大行養馬,把明代養馬業推向了高峰。

「發現南京」古都南京遍地有“馬”~來!馬群找馬

▲圖為《明史》,曾有記載“馬政”一節

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由“太僕寺”在南京城東附近設立管理該地區牧馬的機構,牧養戰馬和皇家御馬。當時的法令規定:江南鄉民十戶養一匹;江北鄉民五戶養一匹。那時,對官牧還有一條律令:有兒馬(公馬)一匹,騍馬(母馬)四匹為一群,委置牧夫一人,馬數達到五群,設群長一人。“馬群”這一地名就這麼出現了。

今天的“馬群”是棲霞區一個街道,面積近18平方公里,北接仙林,位於全區的最南端。從地圖上可以看出,馬群夾在紫金山,以及東南方的龍王山、銅山、台山等一片丘陵之間,是城郊少有的可以策馬奔馳的平地。

「發現南京」古都南京遍地有“馬”~來!馬群找馬

▲“馬群”北接仙林,位於全區的最南端

城東的馬

從馬群及附近的歷史遺蹟來看,當年明朝牧馬的規模是相當大的,放牧馬匹的數量多,牧馬業務分工細。《白下瑣言》卷四記:“明初牧馬皆在外廓門以內,如麒麟門至觀音門一帶地方。”

當時養馬講究按毛色分養,各個區域也直白地根據所養的馬的特點來命名,如今環繞紫金山周圍,分佈的青馬村、黃馬村、紅馬村(現在的上下五旗村),白馬村、黑馬村(現在的黑墨營)都是當年的牧馬場。如果說那時南京周邊盡是養馬場,這種說法一點也不為過。

據統計,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三月,應天府(南京)所屬的上元、江寧、句容、溧水四縣就養馬6651匹;江北及滁州太僕寺所轄的牧群有馬17385匹

。苜蓿園是當時種植牧草苜蓿的地方;位於棲霞區的草場村是堆放軍馬草料場的地方;吳家墩傳明代此處有兩大土墩,駐軍經常在此遛馬訓練,名武家墩,後吳姓在墩邊建村,改稱今名。

「發現南京」古都南京遍地有“馬”~來!馬群找馬

▲圖為南京麒麟門,明朝牧馬規模相當大的地方

因著朱元璋定的政策,當時南京馬群到處是一群一群的馬,很快就出現了馬集、馬村、馬塘、馬場等地名。而也因為馬政的執行,朱元璋為其百萬大軍獲得了充足的精良馬匹,很快平定了兩廣、雲貴、川藏和長城內外的邊遠地區,成就了大明的一統江山。就連康熙也在數百年後忍不住提筆寫了“治隆唐宋”的碑文,為朱元璋點贊。

“神馬都是浮雲”,馬群與馬有關的地名中曾經紅極一時的是一條“神馬路”。

「發現南京」古都南京遍地有“馬”~來!馬群找馬

▲圖為南京的“神馬路”

當時網友編了一組有趣的對話。

問:請問這裡是什麼路?

答:這裡是神馬路。

問:什麼路?

答:對,神馬路。

問:到底是什麼路啊?

答:就是神馬路啊!

如此可以無限循環數小時……

這條並不寬闊的道路,位於棲霞區馬群大道東,北起青馬路,南至金馬路,全長約兩公里,在馬群街道科技園內,道路兩側多以廠房為主。根據南京地名網,神馬路是2006年4月命名的,是在東郊開發中,新修的一條馬路。

「發現南京」古都南京遍地有“馬”~來!馬群找馬

▲2006年4月命名的“神馬路”

上馬與止馬

朱元璋看重馬,可也不是讓馬在南京城裡隨便亂跑的,有這麼兩個地名,就是給馬“上規矩”。

下馬坊位於南京中山門外,在南京農業大學衛崗校區北門附近,而這裡其實就是明孝陵的入口處。600多年前,下馬坊東側曾有一處軍事機構,當年這裡有幾千名精銳士兵駐紮在此,他們的職責就是保衛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寢,所以其地位並不亞於京城內的皇家衛隊,這支部隊的番號就叫“孝陵衛”,孝陵衛後來作為地名一直留存了下來。

下馬坊設於洪武26年(1393年),這是一座兩柱沖天式的石雕牌坊,額上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個大字,用以警示此處是皇家禁地,文武各級官員到此必須下馬步行,以示對太祖皇帝陵寢的尊崇和保持陵區的肅穆,違者以“大不敬”論處。

「發現南京」古都南京遍地有“馬”~來!馬群找馬

▲圖為明朝時期古老的下馬坊一角

止馬營則離得有點遠,位於朝天宮西南,東起莫愁路,西至張公橋,以朝天宮的下馬碑“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而得名。現在還留有東止馬營、西止馬營和止馬村等地名。明洪武時期,朝天宮是朝廷舉行國家大典前貴族大臣演練禮儀的場所。其西側“道貫古今”牌坊前有一石碑,

碑上刻有“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十二字,這種碑在古代俗稱“下馬碑”、“止馬碑”。

當時文武百官來到這裡,都必須早早下馬步行,以示崇敬。清朝後期,這裡又是江寧府文廟和府學所在,是祭祀“聖人”孔子的地方,官員至此,也得下馬步行。當時的附近居民就稱此地為“止馬行”,後來就漸漸訛傳為“止馬營”。

遠去在歷史塵囂中的馬蹄聲,伴隨著種種與馬有關的地名和故事,都留下了古都南京的威嚴與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