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騾子最終沒有被大量普及作爲戰馬,根本原因是什麼?

鳶飛九天2018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就好像網上一直有人會問,哈士奇看起來像狼一樣,個頭也是挺高大的,長得也不錯,為什麼沒有當做警犬培養呢?很多約定俗成的規則是前輩經歷了許多次實踐傳遞下來的,哈士奇不能作為警犬明顯就是因為他“二”、服從性差,而騾子在戰場上發揮衝鋒陷陣的作用是為什麼呢?

首先,長得沒有馬帥。在人們心目中,騾子就是用來做農活的,而且老實好欺負,沒有馬的那種驕傲情緒。騾子和馬放在一起,視覺效果上一目瞭然,當然是馬更高大一些。騾子身上多少都會帶著驢子的神經質基因,往戰場上一站那感覺別提有多寒摻。就算你的軍隊再怎麼整齊劃一,騾子長耳朵一豎嘴巴一歪,整個隊伍的高級感就沒有了,活脫脫變成剛從地裡拉過來的民兵團。如果你想別出心裁想要將敵軍逗樂然後乘機突襲的話,你可以嘗試一下用騾子代替馬上陣。

其次,就要看反應能力、耐力和性格了。我們知道馬在作戰之時的反應能力真的是超級快的,畢竟戰爭面前一分一秒都是生命。好的馬匹不僅僅追得快撤得快,還能持續奔跑超過5個小時。在這點上來說,騾子真的不容易達到這樣的要求。另外在面對危機狀況之時,騾子相比於馬更加容易受驚,情緒不穩定如何能夠效忠主人呢?

最後,騾子也有優點,戰場並不適合它。俗話說得好,銅驢,鐵騾,紙糊的馬。馬雖然適合上戰場,但是它們都太過於嬌氣,而驢子和騾子就更加吃苦耐勞一些,只要有一把草就能堅強得活下去,不一定偏要穀物。在戰爭之中,驢子和騾子並非沒有功勞,它們擔任著運送糧草和傷員的後勤任務,同樣是軍人的好幫手。

之前說過,將馬作為衝鋒陷陣的幫手,是因為長期戰鬥實踐而得來的經驗。驢子和騾子不能當坐騎,那麼在歷史上,有沒有過利用驢或者騾子作戰的案例呢?的確也有。

中國隋朝時候,朔州總管楊義臣曾驅趕毛驢虛張聲勢迷惑敵人。公元915年,後梁將領劉尋駐紮在洹水(今河北大名縣西)與晉軍作戰。他為了抽出兵力開赴晉陽而不被城外晉軍發現,就利用毛驢溫馴的特點,在毛驢背上捆了草人,在草人肩上插著旗子,訓練毛驢馱著草人在城牆上來回走個不停。城下晉軍只看到旗子來回走動,看不見旗子下面的草人和毛驢,以為劉尋的軍隊正在守城,殊不知劉軍已悄悄撤走。兩天後晉軍才發現真相。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毛驢因為一直在後方默默運送戰爭物資,意大利人感念他們的攻陷,在羅馬為它們建造了一座紀念碑,造型是一頭驢託著炮筒。同樣為毛驢的後方貢獻建造紀念碑的還有美國和瑞士。在中國陝北,也有專為為毛驢寫的歌謠,歌頌他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之中為我們做的貢獻——馱糧的毛驢啊,也搖著它的長耳朵……

至於騾子嘛,看來真的是默默無聞,很少有記載了。

以上


木劍溫不勝


在古代戰爭中,騎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騎兵的重要目的就是用速度和衝擊力摧毀敵人的防線,給後邊的步兵進攻做好鋪墊。另外,騎兵適合遠距離長途奔襲打擊敵人,可以進退自如,機動性、靈活性非常強。

從這個層面來分析,供騎兵乘坐的運輸工具必須具備以下特徵,才符合作戰要求。

其一,體型龐大而壯實,力量充足,能給敵人起到心裡震懾。

人們常說的一個成語是“人高馬大”,從這一點看,在馬、騾、驢三種動物中,馬具有天然優勢。不論是我國的伊犁馬,三河馬,蒙古馬,還是土庫曼斯坦的汗血寶馬,西亞的阿拉伯馬,德國的漢諾威馬,都是體型龐大、身體壯實的優良戰馬。

除過蒙古馬體型稍微較小外,其它戰馬可以說是龐然大物,身高超過1米5,昂起頭來,會超過2米,體長往往超過3米,一蹄子下去,若踩到要害部位,完全能踩死一個人或一頭羊。


驢、騾等動物跟馬比起來,根本沒有這些優勢,體型龐大的戰馬不要說飛奔起來,僅僅往那裡一站,對敵人就能起到震懾作用。

其二,具有速度優勢,在機動性、靈活性和耐力方面都要突出。騾子在這些方面根本比不上馬。

在追求速戰速決的戰爭中,馬可以把自身優勢發揮到極致。有些品種優良的馬,如汗血寶馬,不但速度高,並且耐力極好,完全能長途跋涉,有日行千里的優點。據測試,汗血寶馬最高時速可以達到200公里每小時,可以連續奔跑5小時以上,跑完1000米僅需70秒左右,騾、驢等動物累死也做不到這些。

其三,各有各的優點,扮演社會角色有別。最初,人們培育騾子是作為幹活幫手來用的,而不是讓它衝鋒陷陣的。

出生在農村的人,對騾子的功用非常熟悉,騾子拉磨、駝重、耕田、拉車都是好把式。騾子由於是驢和馬雜交後的產物,具備了驢的任勞任怨和吃苦耐勞,又具備了馬的力量優勢,俗稱就是“勁大”,同時,騾子比較聽話,不像馬那樣難以馴服。騾子唯一缺點就是不能生育,壽命也比較短。

因此,自騾子誕生以來,人們一直把它當做幹活工具,而不是作戰工具。

但是,騾子在戰爭的作用同樣不小,尤其在後勤保障這一塊,騾子的作用相當大。用騾子運輸糧草、武器,有效補給前線作戰需求,騾子功不可沒。


鴻鵠迎罡


騾馬應該是人為選育的品種。這個品種的定位就是,運輸用的。

雜交品種一般情況下會出現。會繼承兩個物種的優點。

這就好比方說,拖拉機生產出來就是為了運輸和工地用的。而坦克做出來就是為了作戰用。

因為一種物種的選育,他們是有目的性的去選育的。


躺著看驢


說騾子沒有被大量普及成戰馬,然後組成騎兵部隊這個理論是對的。但是,在中國歷史上,確實有以騾子為坐騎的騎兵部隊。

一些80後應該記得,有一篇叫做李愬雪夜入蔡州的課文。

唐將李愬在暴風雪的夜晚,攻入蔡州城內,擒斬淮西軍閥吳元濟這一軍事奇蹟。

在吳元濟割據的淮西鎮,因為不出產戰馬。在淮西鎮的割據歷史上,出現過騾子部隊的事情。見《舊唐書》之《吳少誠傳》,割據淮西鎮的軍閥吳少誠發現自己的佔領區不產戰馬。就命令手下蒐集騾子,組成騾子騎兵。這也算是騎兵部隊的特例了。

但騾子為什麼不能成為騎兵部隊的選擇之一呢?筆者認為,就一點來說,騾子就必然被淘汰了。那就是騎兵需要的爆發力了。騎兵的衝擊速度可以說是非常快,這在戰場上是必要的。但騾子或者驢不具備這個特點。

中國有個寓言故事叫黔驢技窮。說的是把一頭驢子(還有說是騾子)放到了一個地方。老虎在觀察許久以後,發現驢子沒那麼可怕,就把驢子吃了。在故事中,並沒有說驢子為什麼不逃跑的原因。筆者認為,這大概就是驢子的缺點了。驢子雖然負重量比馬要多,耐久性比馬要良好,但驢子缺少那種快速跑得爆發力。

這一點其實被雜交的騾子也遺傳了。雖然騾子有驢子的負重量大的優點,但沒有馬的速度優勢,所以被淘汰是自然的了。

這一點還可以見賽馬比賽,跑馬場的馬,最看重的就是優種血統的繼承,那樣在比賽中,馬的爆發力就最強了。如果瞭解一些,就會發現,不僅要查一匹馬的父輩血統,甚至是查到馬的祖宗十八代都不誇張。就怕那匹馬是混血的騾子。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謝謝:

你說的對,古代自從有戰爭一來,就拋棄騾子,選擇坐騎為馬。

馬的性情剛烈,急速而且通靈人性。故使幾千年來馬是唯一的選擇。

騾子也叫馬騾,除了力量大優勢以外,都不符合交戰時作為坐騎的需要。


愚叟抱甕


騾子奔跑的速度,姿態,舒適度,穩定性都不如馬,不宜作為戰馬的另外原因還有兩點,第一,靈性,馴練後的馬能通人性,第二,馬與騾子的蹄子不同,老農講馬蹄有(申),過冰不滑,抓地牢固,而騾子不具備這一點。還有一說,古代軍用戰馬都選雄馬,不用雌馬。在馱物和拉車上比較,騾子優於馬的耐性。我姨夫跟陳再道當馬伕,在大別山時騾子失蹄從山上摔下去而死,證明了騾子蹄趾不如馬好。


時來運轉176794934


第一老百姓俗話“一命貨”

第二,騾子主要能力在力氣大,農村下地幹活的幹活。至於適不適合做戰馬這個就不一定了。

第三,騾子的氣場給人感覺比馬的要大很多,當然了我指的是常見的馬和騾子,類推,戰馬和站騾子也應該是一樣的,不過騾子的野性好像沒馬那麼大,可能是我遇到的馬和騾子不多,對我都沒有敵意,區別不明顯。


Honest私房菜


所謂的戰馬,就是用於在戰場上打戰的,它的重要性可能直接導致戰場的趨勢,不管是在追趕敵人還是擺脫敵人,一匹強勁有力的戰馬會讓它的主人更保障的達成目的。而騾子是馬跟驢的雜交後代,可以說它“完美”的遺傳了馬跟驢的特性,它既沒有馬的高大健碩的體型,卻有了驢的愚蠢腦袋。在各種性質對比下,人們不得不放棄對它的選擇。各位網友,你們怎麼看呢?


名鞋o屋


騾子是一般是公驢和母馬的後代,體型介於馬和驢之間,經濟性能卻不是兩者的平均,而是大大優於馬和驢。簡單地說就是吃的跟驢差不多,乾的跟馬差不多。性價比優秀的不得了!但是它有個最大的缺點是沒有繁殖能力。原因就是性染色體不配對。還有個性能上的缺陷就是騾子雖然力氣大,但是速度不行,這就是騾子不能作為戰馬的根本原因!沒有速度,如何做衝鋒陷陣的戰馬?只能用做畜力,以前在軍隊里拉車拉炮駝物資用的,從來不能用做騎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