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漢匈漠北之戰,出關14萬戰馬,回來不到3萬,漢軍到底戰死多少?

少卿之見


不請自來的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關於衛青霍去病遠征匈奴的漠北之戰,《漢書》跟《史記》的說法是不同的。

《史記》的說法是,漢兩將軍大出圍單于,所殺虜八九萬,而漢士卒物故亦數萬,漢馬死者十餘萬。

《漢書》的說法是,漢兩將大出圍單于,所殺虜八九萬,而漢士物故者亦萬數,漢馬死者十餘萬匹。

這裡面,戰馬的損失都一樣都是十多萬,一般認為是13萬。(兩軍之出塞,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而復入塞者不滿三萬匹)

但漢軍的損失就不一樣了,一個是數萬,也就是幾萬,一個是萬數,也就是數以記萬,一萬多到幾萬都有可能。

具體描述霍去病所部的損失時,《史記》說霍去病“師率減什三”,也就是損失了三成,1.5萬人。而《漢書》則說霍去病“師率減什二”,也就是損失了兩成,1萬人。

這到底是寫《史記》的司馬遷因為小JJ的問題而有小情緒,故意誇大漢軍損失,還是寫《漢書》的班固,刻意縮小漢軍損失?這就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了。

基本來看,這次衛青所部的五萬騎跟匈奴單于主力爆發了大會戰,而霍去病所部的五萬騎兵進行了更長途的千里奔襲,總損失2萬人是差不多的。只不過前者的戰鬥傷亡多一些,後者的非戰鬥減員可能多一些。

那麼,士兵損失了兩萬左右,戰馬的損失卻高出六倍多呢?

原因很簡單,戰馬這東西太容易損耗了。

首先,作為牲畜,他們會生病,吃了帶露水的草都可能拉肚子拉死。

其次,當時馬蹄鐵還沒有被髮明,戰馬長途奔襲很容易就跑禿了蹄子,只能殺了吃肉。

最後,馬受傷和人受傷的生還率也不同。人要傷了胳膊,不影響行軍,傷了腿還可以騎馬走。而馬只要傷了一條腿,也只能殺了吃肉了。因為你總不能讓一匹馬馱著這匹傷馬吧?

其實,大規模的千里遠征,戰馬損失巨大是很正常的。

比如拿破崙1812年遠征俄國時,曾從德意志和波蘭村莊徵集來150,000匹軍馬,結果還沒到莫斯科,這些軍馬就死得差不多了……

再比如更早的1252年9月,忽必烈與將領兀良合臺等率軍十萬人,迂迴數千裡,遠征大理。忽必烈在這次遠征中,光戰馬就損失了將近四十萬匹。“最諸軍亡失馬幾四十萬匹。”


冷兵器研究所


說到這裡,你還真的是冤枉了這批漢王朝的士兵了,並不是他們傷亡太多才導致14萬匹戰馬最後變得只剩下3萬,只是這些馬匹確實很難去維護。

為了這次戰爭,漢武帝準備了長達十年的時間,就是為了最後一擊能夠命中匈奴的心臟,所以我們去看一下他到底準備了多少東西,首先有10萬的騎兵,這就是突擊力量,這是這場戰爭絕對唱主角的主演,其次是14萬匹戰馬,這就是本文的主角,收到這14萬匹戰馬接下來會有詳細的說法,咱們先略過,不提在接下來就是幾十萬的不足用來運送糧草軍械。

好,我們言歸正傳,說到這14萬匹戰馬,這可不是普通的馬匹,這是漢武帝通過多年的良種培育優勝劣汰全國範圍內的大量徵集以後,所挑選出來的整個大漢王朝最優秀最有耐力,爆發力最強的14萬匹軍用戰馬。

為了能夠保證這些戰馬的戰鬥力,14萬匹戰馬從小開始就吃精飼料,當然我們一般來講把它稱作斤飼料汗王朝不懂這東西,漢王朝就是拿一些糧食將它混合成為了一種特殊的飼料,特意為給馬匹,所以說嗎,(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吃的比人吃的都好,那吃的東西所消耗的錢財比相同數量的人吃的東西消耗的錢財都多的多。

除此以外,在那個時代由於沒有馬掌大量的使用,所以當時的這14萬匹戰馬長途奔襲的時候是沒有辦法定馬場的,什麼意思?意思就是這些戰馬跑的時間長了,極有可能發生指甲的脫落或者是分裂,亦或者對馬匹的馬蹄子造成致命的不可逆的毀傷,而且戰馬所經歷的地區要麼就是戈壁荒漠,要麼就是巨大的草原,這些地方對於戰馬的耐力對於戰馬的馬蹄子的損傷更大。

這還不算正所謂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草原之上對於騎兵的使用得心應手,奇兵以其兵事業的戰略那更加得心狠毒辣,辣,對於你的戰馬沒有人會客氣,面對成群結隊的大漢戰馬,匈奴人肯定是以最歹毒的策略來迎接這一次浩劫一般的軍事攻擊。

衛青霍去病兩路進軍的途中還遇到過糧草不足的問題,若非在這途中吞掉了匈奴的一個大糧庫,並且補充了一部分的糧草,或許這一次軍事行動在半途就會演變成為一場大潰敗。

講道理,14萬匹戰馬最後能下下來3萬匹,已經算得上是一個不錯的數據了,當時那個時代,很多時候戰馬上戰場就意味著必死無疑的慘狀。

其實根據歷史上面的記載,這一次軍事行動漢王朝損失的軍隊人數大致是在4萬左右,還包括在這其中後勤運輸部隊的非戰鬥減員,總體來講,這一次行動是成功的,成功的將匈奴人北逐出了草原,由此開啟了草原一個新的時代,漢武帝所追求一生的決策北逐匈奴,在這一刻迎來了自己事業的一個巔峰。

當然也有酸這件事情的人,就比如說問答區裡面就有一個說因為損失太大,漢武帝鐵青著一張臉感覺很生氣。

唉,作為一個這麼有名的皇帝,也這麼小家子氣面對著自己部隊的大勝,最後竟然還能鐵青著一張臉,這個皇帝能夠在皇位上呆個兩天,我都覺得是一場奇蹟。

匈奴雖然很強悍,攻打匈奴消耗也很巨大,但是對於漢武帝來講這是一條不得不執行的國策,遊牧民族對於農耕文明的威脅性是肉眼可見的,不去對付遊牧民族,讓他們南下輕饒邊關的農耕部落的話,對於一個國家來講,這將陷入到一場集不安定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歷史時期裡面沒有和平談何發展?

漢文帝漢景帝是通過和親的手段來使匈奴人安定下來,但這並不是長久之計,更何況漢武帝的歷史時期遇到的匈奴首領伊志邪,也是一個雄心勃勃,妄圖逆襲中原文化的一個野心家,在他的威脅之下漢武帝如果不報警自己手中的利劍,恐怕漢王朝的江山,漢族的天下將會在此刻發生改變,縱觀整個世界,被外來民族侵入,然後毀滅的政權多的數不勝數,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長治久安,能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巔,能夠存在數千年而不倒,便是來自於這一場痛快人心的反擊戰,酸這件事情的人究竟是個什麼玩意兒?不好好想想嗎?


漩渦鳴人yy


漠北之戰,是發生在公元前119年,由當時的強大中原王朝漢朝對匈奴發動的一次旨在進行戰略決戰的戰略進攻。這次進攻漢朝集中了全國幾乎所有的馬匹,14萬匹,以及10萬精銳士兵和10萬民夫負責後勤。

對於這場戰役,漢武帝是勢在必得,他派出了當時他最為得力的頂級戰將:衛青和霍去病,各領5萬人馬,分兩路出擊匈奴。同時出擊匈奴的將領中,還有李廣、公孫敖等名將一時雲集,漢武帝的戰略意圖也很明顯就是希望能一舉滅亡匈奴,永除北部邊患。可以說為了這場大戰,漢武帝是不惜血本了。

衛青和霍去病作為此戰的主將,分別領兵從定襄、代郡出擊匈奴。此時匈奴王伊稚斜知道此次漢軍鋒芒正盛,當時的匈奴在連年與漢朝的作戰中損失慘重,不能與漢軍正面抗衡,於是率部遠徙更北的地方,一直到了漠北地區。

對於當時的漢軍來說,他們的主要目的就是找到匈奴的主力並與之決戰,而整個茫茫的蒙古高原,地域非常廣闊,在這樣的地方尋找一直躲藏的匈奴主力並非易事。出擊匈奴之後,對於衛青和霍去病來說,只能憑著他們的直覺去尋找匈奴主力,這就對統帥有了非常高的要求。

衛青帶領5萬精銳人馬北進了一千多里後,最終發現了匈奴人的主力,單于伊稚斜。此時的伊稚斜基本已是沒有退路,索性就帶著主力人馬在這裡候著衛青了,一場決戰不可避免。

衛青的戰術是一種步騎結合的戰術,他下令用“武剛車(戰車)”環繞組成陣型,防止匈奴騎兵的突襲,另一方面派出了5000騎兵正面衝擊匈奴人的陣地。伊稚斜帶領本部萬餘騎兵迎擊漢軍,雙方一場血腥的廝殺展開,一時塵土飛揚,遮天蔽日。雙方一直戰至黃昏,都死戰不退,此時颳起了一陣狂風,飛沙走石,兩軍將士都頓時看不清對面,衛青抓住了戰機,令左、右兩翼軍隊出擊,迅速包圍了匈奴大軍。伊稚斜戰至此時人數已經逐漸減少,眼見力戰不支,不得不率部突圍,最終逃出了戰場。兩軍一直激戰到了深夜,衛青才知道伊稚斜已經逃脫,即令輕騎兵連夜追趕,被圍困的匈奴部隊也四處突圍,最終避免了被漢軍全殲的命運。之後漢軍追擊伊稚斜200多里,伊稚斜卻早已不知去向。此戰漢軍殲滅匈奴19000多人,俘虜無數,一直打到了趙信城,毀城而還。

東路的霍去病帶兵5萬追擊匈奴左賢王部,衛青屬於純騎兵戰術,一路上只帶領最為精銳的騎兵部隊不斷地追趕匈奴部隊,跋山涉水追擊了2000餘里最終在草原深處遭遇了左賢王的主力部隊,雙方大戰由此展開。由於漢軍個個都是精銳中的精銳,人人奮勇殺敵,左賢王很快就支持不住逃離了戰場,整個匈奴軍隊崩潰,漢軍此戰斬殺匈奴7萬餘人,俘虜了匈奴大臣章渠、屯頭王、韓王等重要官員,及相國、將軍等重臣83人,斬殺北車耋王,封狼居胥,之後一直殺到了瀚海才凱旋班師。

相比霍去病,衛青的戰績實在是有些可憐,打了半天也才消滅了19000多匈奴軍隊,而霍去病則是殲滅了7萬多匈奴軍隊,並且俘獲眾多,霍去病成為了漢軍中冉冉升起的新星。可惜的是不久之後霍去病便病逝,享年24歲。

此戰來說,漢軍出動了10萬精銳部隊,動員了14萬匹戰馬出征,最終回來的只有3萬戰馬,就歷史記載來說,漢軍中真正作戰戰死的多數應該在衛青那一路人馬。由於在行進途中李廣的一部軍隊大約1萬人沒有趕到戰場,當時與伊稚斜決戰的部隊很可能只有4萬人左右,而且雙方大戰了一天,基本是死傷各半的情況,最終伊稚斜寡不敵眾才撤退。而霍去病的一部則沒有衛青打的那麼激烈,基本遭遇到左賢王主力之後就是一邊倒的壓著對方打,最終把對方打的崩潰,斬殺人數達到了7萬多人,還俘虜了對方眾多重要人物,說明霍去病的那一戰是基本全殲了對手。反觀衛青,基本沒俘虜什麼對方的重要人物,而且匈奴人的主力沒有遭到太大的損失,很多都從戰場逃走,也說明衛青的作戰不是很順。

個人認為漢軍那次出征漠北,非戰鬥減員應該更多,主要從一些側面可以看出。主要是匈奴人在很多有水草的地方都放了毒藥,不少漢軍將士及戰馬吃了哪裡的水草都容易染病。後來霍去病在戰後2年,年僅24歲就患病去世也說明了問題。根據情況來說,衛青那一路因為作戰產生的傷亡應該在1萬人左右,而霍去病因為作戰產生的傷亡應該小於這個數字。至於14萬匹戰馬最終只有3萬回來,主要是在作戰的時候騎兵採取了換馬突襲的方式,導致很多馬匹不是累死就是走散,尤其是霍去病那一路,他採取的是純騎兵戰術,有時候一天就突進幾百裡,這個過程中他也不管多少人會掉隊,直接往前打,這個過程中掉隊的人和馬應該不會在少數。

同時漠北地區的氣候也會造成漢軍在那個地方容易染病,也造成了不少非戰鬥性的減員。

所以綜合來說,我認為真正作戰情況下,漢軍的傷亡應該小於2萬,但是因為匈奴人放毒以及氣候等原因,患上傷病的人應該不小於這個數字。當然沒有確切的歷史記載,一切也只是我的推測罷了。


老威觀史


士馬一共30萬左右,其中戰馬10萬匹,還有士兵和其他大牲畜,主要是役馬,可能還有一些牛,總共30萬,戰馬損失比較清楚,就是14萬匹回來3萬匹,其他不是特別清楚了,死亡士兵和役馬各是多少沒有明確記載,但是損失極為驚人,戰役跨度一年半,經過漠北之役以後,衛青霍去病再也沒有出征了吧,想來漢武大帝終於明白衛青霍去病是什麼水平了,這個損失到底多嚴重,許多人根本沒有概念,就知道大帝戰神亂喊,哈哈,就是薩爾滸之戰,明軍損失了2萬8000匹戰馬,士兵4.4萬,所以漠北之戰損失相當於4.5次薩爾滸。以前衛青霍去病能夠取得一定戰績,原因是漢軍經過了長期準備發動的先發制人的打擊,這個和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取得驚人戰績是一個道理的,漢軍只是需要遵循一定的戰術原則發動衝擊就能夠取得巨大戰績了,但是漠北一役,突然性消失了,匈奴也緩過勁來,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耐心的進行對抗,漢武大帝衛青霍去病業餘的水平暴露無遺,戰役期間,霍去病率領一萬精銳鐵騎出擊,經過一兩月吧!最多可能為2個月,結果損失了80%,匈奴比黴菌還膩害,志願軍在朝鮮戰場師級編制沒有出現2個月損失80%的事情!

漠北之役以後,衛青被李敢揍了一頓,為什麼李敢會如此大膽呢?會在白虎堂一樣的軍機重地揍西漢排名第一的軍人呢?我估計是李敢看到了希望,除了為李廣報仇,也是明目張膽的向漢武帝表示,國舅爺是不行滴!大漢還得依仗咱們這些職業軍人,哈哈!漢武大帝知道這個事情以後,臉色鐵青,在霍去病面前罵了李敢一夥,但是沒有想好怎麼對付李敢,因為李敢確實還有利用價值!(其實霍去病就是漢武帝利用李敢捧出來的!)霍去病就是個小孩子咽不下這口氣,看到漢武帝極端厭惡李敢一夥,再加上嫉妒,就蓄意報復,就直接射殺了李敢,漢武帝一看事已至此也就大事化了,漢武帝也本來為了自己的權力籌劃除去李敢這樣的職業軍人,所以也就沒有處罰霍去病。


血山飛蟲


《史記》載,經過元朔五年(前124年)的河南(指河套以南)之戰與元狩二年(前121年)的河西之戰後,漢匈戰爭的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匈奴在兩次關鍵性的大戰役中均遭慘敗,右賢王部損失極大,渾邪王和休屠王基本全軍覆沒,匈奴對大漢西北邊境的巨大威脅被解除。

伊稚斜單于採納漢降將趙信(原來也是匈奴小王)的建議,被迫放棄漠南,將其精銳主力全部撤往遠離漢塞的漠北,企圖引誘漢軍深入荒寂苦寒的大漠,再伺機一舉圍殲之,因此匈奴騎兵並沒有停止對漢塞的襲擾。

盤踞匈奴東部的左賢王之軍隊,始終未遭漢軍致命打擊,實力依舊強勁。河西之戰結束後兩年,匈奴左部又兵分兩路,各自出動數萬驍騎,一舉突進漢境右北平、定襄二郡,殺掠千餘吏民後滿載擄獲退出漢塞。

漢武帝策劃發動河南、河西之役,原計劃只是奪回河套平原以南、以西這兩處戰略要地,再給予劫掠成性的匈奴人一定的打擊教訓後,使其不敢輕易騷擾漢家北境的安寧,並沒有深入大漠尋找匈奴主力決戰、直搗匈奴王庭的意圖。漢武帝和大臣們認為匈奴人世代遊牧,逐水草而居,行蹤不定,很難徹底將其制服,只要將其打痛,不再連年南下襲擾即可,漢軍沒必要窮追不捨,將其徹底殲滅。但匈奴主力雖然遷往漠北,但匈奴騎兵仍然南下侵擾,邊塞烽火併未熄滅,反擊匈奴的戰爭只能繼續進行下去。

元狩四年(前119年),經精心策劃與周密部署 ,漢武帝調兵遣將、徵集戰馬,漢匈戰史上規模最大、也最殘酷的一次戰略性大決戰——漠北之戰緩緩拉開帷幕。

這一次大決戰,漢武帝不惜血本,從全國範圍內調集了十萬精銳鐵騎,負責後勤保障、轉運糧草輜重的步卒達到數十萬,又從民間徵集良馬數萬匹隨軍備用。

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分別出定襄、代郡攻擊匈奴。伊稚斜單于探聽到漢軍即將長途跋涉、大舉來攻的消息,立馬將老幼婦孺和牲畜財產都遷往更遠的北方,僅留精兵驍騎在漠北等待與漢軍決戰。

大將軍衛青率西路軍出定襄攻擊匈奴主力。大軍誓師出發前,老將李廣已年屆六十多,鬚髮皆白,但壯志未減,主動向武帝請纓要出塞奮擊匈奴。武帝認為“飛將”春秋已高,沒有批准,在李廣的一再請求下,武帝只好任其為前將軍,歸衛青統轄。衛青摯友、合騎侯公孫敖再度被起用,被任為中將軍,也歸衛青指揮。大軍出定襄不久,就從匈奴俘虜口中得知單于的駐地所在。衛青為使好友公孫敖有建立大功、恢復爵位的機會,他自己也有獨佔大功的企圖,於是命前將軍李廣與左將軍趙食其合兵一處,從東面迂迴到匈奴側翼掩護主力進攻,而自己則與公孫敖率漢軍主力從正面攻打伊稚斜單于。

李廣身經百戰,深知衛青用意,對他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反常佈置很是不滿,厲聲抗議道:“天子任我為前將軍,理應率領前鋒部隊正面出擊,為何讓我迂迴而東?況且我自出兵後一直與匈奴接戰,直到今天才有機會與單于對決。我願意為前鋒,誓與單于主力決一死戰”!

衛青見李廣有抗命的意思,竟然讓行軍長史直接把軍令送到李廣軍營。俗話說:官大一級壓死人。事已至此,再無迴旋餘地,李廣只得憤然下令拔營,與趙食其左軍一起往東奔去。

衛青率漢軍主力向北行進了一千餘里後,突然見前方煙塵蔽日、人喊馬嘶,原來是伊稚斜單于親率匈奴精兵正在前方嚴陣以待。衛青戎馬一生,經歷過無數惡戰,他臨危不亂,下令用“武剛車(戰車)”環繞為陣,以防匈奴鐵騎突擊;一面派五千騎兵正面衝擊匈奴陣地。伊稚斜單于出動萬騎迎擊漢軍。兩軍騎士拼死廝殺,互有傷亡,但皆寧死不退,戰至黃昏,忽然颳起一陣怪風,飛沙走石,滿目灰霾,兩軍將士對面皆不能看清。衛青乘機命左、右翼漢軍迅速出擊,將匈奴人團團包圍在營地中。伊稚斜單于見漢軍人多勢眾,且甲冑鮮明,兵強馬壯,有些怯戰,不敢再拖延,於是率數百親信將士、衛兵乘黃昏從西北方向突出重圍,落荒而逃。此時,兩軍仍在激戰,直到深夜,衛青才知道單于已經遁逃的消息,疾令輕騎連夜銜枚急追, 他自己主動率大軍撤出戰團,隨後尾追單于,被圍困的匈奴軍隊乘機四散而逃,避免了被全殲的命運。

天亮後,漢軍已馳奔追擊兩百餘里,但單于還是逃得不知去向。自漢軍出塞以來,共擊斃俘虜匈奴軍一萬九千餘人,擄獲無數,一直推進到闐顏山(今外蒙杭愛山)以南,焚燬了趙信城,然後高奏凱歌,班師而還。

但李廣、趙食其的漢軍在東道的戰事進展可就沒那麼順利了。東道路途曲折難行,而且沿途氣候惡劣、水槽稀少,大軍艱難跋涉,又沒有嚮導引路,終於在茫茫荒原上迷失了道路。直到衛青率漢軍主力從闐顏山班師南返之後,李廣、趙食其才與衛青在漠南會師。衛青或許心懷愧意,特地派軍使攜帶糧食和美酒前去慰問李廣,並催促他儘快到大將軍幕府彙報迷路詳情,還暗示李廣將責任全部推到部將的身上,李廣一向磊落,斷然拒絕這樣不光彩的齷齪勾當,堅定地表示:校尉何罪之有?是我自己迷了路,身為東路主將,我願意承擔一切責任。軍使回去覆命後,李廣感慨而悲憤的對多年隨自己出生入死的部下們說:“我少年從軍,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從不曾落於諸將之後,如今隨大將軍征伐匈奴單于,卻不幸迷了路,這或許就是天意吧!我已年過六十,難道還要忍受那些刀筆吏的凌辱嗎”!話音剛落,他憤然揮劍自刎,一代名將、 令匈奴人畏之如虎的“飛將軍”李廣就這樣含冤負屈而死。右將軍趙食其獨自被逮捕下獄,受審後被貶為庶人。

東路軍的統帥是驃騎將軍霍去病,他率五萬騎兵出代郡攻伐匈奴左賢王部。霍去病所選的都是勇猛剽悍的年輕勇士,而且他不設副將,只以李廣之子、年青校尉李敢和匈奴降將復陸支為大校,代為副將,使軍隊指揮權高度集中,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提高作戰效率。

霍去病軍出代郡後,命令將士只攜帶若干作戰物資,輕裝前進,窮大漠,涉流沙,跋涉兩千餘里,在草原深處與左賢王的軍隊遭遇。漢軍人人奮勇,個個爭先,經數次血戰,左賢王不支潰逃,漢軍斬首俘獲七萬餘人 ,俘虜單于親信大臣章渠,以及屯頭王、韓王等三貴胄,相國、將軍等重臣八十三人,陣斬北車耆王,封狼居胥山(其地不詳),祭拜姑衍山(今外蒙烏蘭巴托以南),長驅直入至瀚海(有學者說是今貝加爾湖)後班師凱旋。

漠北之戰,衛青率軍深入大漠千餘里,擊潰伊稚斜單于之主力,可是因他心懷偏私,導致將帥失和,遂使伊稚斜單于乘亂逃脫,將軍李廣迷路誤期自殺,趙食其下獄,功過相抵,因此衛青沒有任何封賞,其麾下眾將無一人被封侯賜爵。和舅舅衛青比,少年將軍霍去病戰績更為輝煌,他深入大漠兩千餘里,斬獲七萬餘人,戰果是衛青的好幾倍,俘虜匈奴左賢王的叔父、諸王、重臣近百人,還繳獲了他的祭天金人,可謂居功至偉。武帝大喜,封霍去病食邑五千八百戶,特置大司馬一職,任衛、霍同列大司馬,部將李敢、復陸支等多人封侯,還下令驃騎將軍與大將軍平級,爵祿一樣。

此後,衛青威望大不如前 ,風光不再,而後起之秀霍去病則榮寵日盛,如日中天,衛青的許多部下紛紛去趨附霍去病,想到他那兒去謀求官爵,昔日熙熙攘攘的大將軍府前頓顯冷落。

漠北大決戰,漢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大勝,從根本上扭轉了百餘年來匈奴騎兵對大漢邊境的嚴重威脅,以及對中原農業區的巨大破壞,漢軍疲於防守的被動窘境也被一舉打破,開始轉守為攻,牢牢地掌握了戰爭主動權。

漠北之戰,漢軍雖然大獲全勝,但自身的損失也相當嚴重,史載,共有數萬將士浴血沙場,英勇戰死在大漠疆場上,也就是說十萬大軍只有不到一半人能活著回塞 ;衛青、霍去病兩軍出塞時共有馬十四萬匹,回來後只剩不足三萬匹。文獻記載,與漢軍的嚴重的人員、物資損失比,匈奴人的損失更為慘烈,伊稚斜單于主力與左賢王的軍隊傷亡慘重,死傷、被俘共九萬餘人,牲畜、財產的巨大損失更是難以統計,之後,匈奴日益衰落,正如賈誼所說:“胡人不敢南下牧馬,士不敢彎弓抱怨”,漢軍的強大戰力,迫使其再度向更遙遠的極北、極西之地遠遁,大漠以南再無王庭。

漢軍乘勢進取,佔據了朔方以西、張掖、居延間的廣袤土地,保障了河西之地(河西走廊)的安全。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匈奴騎兵再也無力大規模南侵,漢匈間的戰爭主要發生在西域(今新疆、中亞),漠南再無大的戰事。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剽竊必究】

參考書目:《史記》


鐵馬冰河wu


對於漠北之戰漢、匈兩方的各自傷亡情況,司馬遷先生在《史記》當中是有明確記載的:漢軍共傷亡將近兩萬人,匈奴共傷亡將近九萬多人。然而從題目中可以看出,14萬匹戰馬曾經出關,但是倖存而歸的戰馬卻不到3萬匹,難道《史記》等歷代史書對於此次戰役漢軍的真實傷亡有一定的隱瞞,亦或是內在的隱情?這個問題其實在我看來有這種觀點:漠北之戰損失11萬戰馬,並不代表漢軍共傷亡11萬人次。在有些人看來,“一馬一人”似乎更為符合當時的局勢,但這只不過是我們的一種偏向錯誤的看法。漢軍傷亡將近兩萬人的說法確實符合史實,憑藉“看馬進而看人”的依據是不客觀的。


公元前119年,漢、匈漠北之戰爆發,此次戰役可以稱得上是漢軍最遠距離作戰的一次最大規模戰役。漠北戰役之前,漢軍曾與匈奴發生了幾次戰役,在經過漠南、河西等戰役後,絕大部分匈奴已經被迫遷徙至漠北。遠遷漠北的殘留匈奴卻依然不斷侵擾著漢朝北部邊境,面對如此情況,漢武帝堅決秉持著“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宗旨,以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統領5萬騎兵出關應戰,此次北伐目的就是徹底將匈奴殘留勢力清除(眾所周知,經漠北之戰後,分裂之後的南匈奴逐漸歸附了漢朝,而北匈奴便懾於強漢的實力不斷向西遷徙,直至匈奴帝國在歐洲的建立和滅亡)


其一:漠北一役,北匈盡遁,漠南再無王庭

①第一階段:衛青部隊幸出塞外後,衛青便果斷地採取了“合圍單于”的政策。衛青同“飛將軍”李廣等人率領兵馬一路向北行至千餘里,直擊匈奴陣營。匈奴見到突如其來的漢軍,一時之間便心生膽怯、聞風喪膽,慌張之下的匈奴軍隊丟了陣地、亂了腳步,便開始了四處竄逃。顏山之戰,衛青率領五千騎兵共殲滅匈奴一萬五千人。


②第二階段:霍去病同校尉李敢率軍出塞外後,霍去病便採取了直取匈奴的方法。他只選擇了攜帶少量的糧草淄重和一萬騎兵,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突然襲擊直取了匈奴老巢。此次霍去病北伐,共殲敵7萬多人,打出了“漢軍無敵”的神話。霍去病“封狼居胥”,也使得其一戰成名。


其二:馬匹數量並不代表漢軍數量

《史記》記載:漢軍出塞馬匹14萬,入塞馬匹3萬。雖然出塞、入塞馬匹數量出入如此之大,但是並不代表漢軍的人數傷亡亦為如此。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分析一下:①每卒雙馬:漢朝騎兵編制是每名士兵兩匹戰馬,經過長途跋涉、戰爭激烈等艱難過程之後,大量馬匹便就直接累死當場。②水土不服:漠北之戰是漢軍最遠距離的一次作戰,漢軍同戰馬一併深入漠北,在水土不服、環境陌生的情況下,戰馬亦會出現正常死亡。③匈奴因素:在漢軍行軍途中,戰馬難免會就地飲水,其實匈奴早就在漢軍北上的沿途水源下了毒藥,如此因素也會導致馬匹減少。


尚武菌


我是歷史伶俜者,你來問我來答。

漠北之戰,衛青和霍去病各領5萬騎兵,漢軍傷亡應該在兩到三萬餘人,殲滅匈奴9萬餘人,此役之後,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此次戰役是漢朝對匈奴發起的一次最大規模、距離最遠的、最艱鉅的一次戰役,戰略目的是包圍消滅匈奴主力,使其無力再侵擾漢朝北部邊境。



河西戰役和漠南戰役後,在漢武帝的連續打擊下,匈奴內部也發生了矛盾,渾邪王率部歸順了漢朝,被安置在黃河以南塞外一帶,被稱為五屬國。長期被匈奴作為南下基地的河西地區也漸漸發展成為穩定發展的農業區,基本掃除了西部匈奴勢力。



而遠逃於漠北的伊稚斜單于並不死心,於公元前120年派遣兩路大軍襲擊右北平和定襄郡,殺傷漢民1000餘人。為了徹底消滅北部的匈奴勢力,經過兩年厲兵秣馬的準備,漢武帝出動十四萬騎兵,隨行步兵和民夫人員十萬,專門負責騎兵的後勤保障,由衛青和霍去病分兩東西路分別向漠北進軍。



衛青與單于本部交戰,匈奴單于見不敵於漢軍,率領數百騎逃走,因為李廣和趙食其迷路未能完成合圍,導致單于順利逃走。霍去病更是輕裝上陣,以一萬的損失殺敵七萬餘人,封狼居胥,禪於姑衍。



此役之後,匈奴遠遁漠北,而漢朝也損失很大,近期無力再對匈奴發起大規模進攻。


歷史伶俜者


我說下漠北戰役的歷史。

漢匈漠北戰役背景

公元前123年-公元前119年漢匈之間連續發了河南之戰、河西之戰等戰役。結果是匈奴失去了南下和東進的軍事基地,內部分裂。渾邪王投靠了漢帝國,這使得組織分散的匈奴各部落人心不穩,有分崩離析的趨勢。匈奴單于伊稚斜急於集結力量與漢軍主力決戰,好通過勝利提升士氣。這時翁候趙信建議:退居漠北,密切注意漢軍動向,以逸待勞擊敗漢軍。伊稚斜採用這條建議退居漠北,而漢武大帝則是要徹底平息匈奴帶來的邊患,漢軍繼續進軍漠北,開啟了漠北戰役。


雙方投入力量對比

漢十餘萬騎,以衛青、霍去病為首。後勤馬匹14萬匹,轉運夫(步兵和民夫)10萬人。

匈奴十餘萬騎,以伊稚斜、左賢王為首。主場作戰,後勤佔據優勢。

漠北戰役過程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分兵兩路進軍漠北。一路,以大將軍衛青為首,率前將軍李廣、後將軍曹襄、左將軍公孫賀、右將軍趙食其撥付5萬精騎、10萬步卒和民夫,出定襄;另一路以驃騎將軍霍去病為首,撥付5萬驃騎軍(敢戰敢於深入敵後的猛士),配備精良甲冑、良馬、精良的刀弩弓矛出代郡。



衛青軍團出定襄後得知伊稚斜並未遠去,就命李廣和趙食其率部包抄,自己率部向北疾行,結果在這場戰役中李廣和趙食其部迷路,衛青率部穿越沙漠,到達戈壁灘,在這裡發現匈奴主力。

朝陽初升,一望無垠的大草原上,暖洋洋的,兩軍徐徐向前,只見紅色的海洋和青色的海洋越靠越近,兩方人馬都精神抖擻躍躍欲試。

衛青讓步兵推著武剛車(武剛車,車身蒙上牛皮,前方開孔隙,捆上長矛伸出車外,車上立堅固的盾牌,弓箭手可以在車內通過射擊孔射箭)在陣前結陣。命5000騎向前衝鋒,伊稚斜派一萬騎向漢軍騎兵衝來,剛一接戰漢軍騎兵倒頭往回跑,匈奴騎兵緊追不捨,在離本陣100米時,漢軍騎兵分兩股往本部大陣兩側跑去,漢軍大陣這裡露出了獠牙,在騎兵衝鋒的時間裡,大陣前方佈滿了漢帝國改良過的床弩。匈奴騎兵朝大陣衝來,於是威力巨大的弩箭如雨一般的射去,匈奴人大片大片的死去。五千撤退的騎兵返回殺向匈奴騎兵,武剛車裡的弓弩手也不停的射殺匈奴人。

伊稚斜怒了,派出2萬騎兵殺向漢軍,衛青則命令2萬重騎兵迎擊上去。雙方從太陽初升殺到日暮,屍體堆積如上。這時風沙猛烈起來,吹得睜不開眼又人困馬乏,兩方都在堅持。衛青命令兩路騎兵包抄伊稚斜,中軍則用武剛車正面壓制。最後伊稚斜沒有堅持下來,敗退而去。

衛青命大軍追擊,直到窴顏山趙信城( 今蒙古國杭愛山南面)。這裡是匈奴人的補給基地,在這裡修整一日,補充大量糧草,剩餘的放火給燒了乾淨。

這一戰漢軍損失一萬九千餘人,匈奴損失和漢軍差不多,應該算是慘勝。

伊稚斜那個恨啊,本來跟左賢王約好過來助拳的,連個鬼影子都沒有,他不知道左賢王也有了大麻煩。

霍去病出代郡向北1000裡,沒有發現匈奴主力,他判斷應該是在舅舅衛青的行軍路線之上,他相信舅舅的能力可以對付。臨機決斷下,霍去病直接去找左賢王部的麻煩。於是左賢王剛集結人馬準備去支援伊稚斜,沒有一點防備的時候,大批漢軍精銳殺來,一下子措手不及,霍去病的驃騎軍是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匈奴人肝膽俱裂,一路逃跑。霍去病率部緊追,一直追到狼居胥山。是役霍去病損失一萬餘騎,消滅匈奴七萬多人,匈奴章渠王、比車耆王皆戰死,屯頭王、韓王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名匈奴貴族被俘虜,這就是封狼居胥的由來。

漠北戰役結果

在漢帝國的的打擊下匈奴遠遁,各部落開始分裂。而漢帝國,人員損失三萬多,馬匹損失十多萬匹(基本都是長途奔襲,高強度作戰非戰鬥損失),幾代人積蓄的財力消耗殆盡。


快意恩仇武大郎


漠北戰役漢軍出動戰鬥騎兵十萬人,總共損失兵力2.4萬人,回來了7.6萬人。後勤部隊出動了五十萬人,有大約5萬人因水土不服染病死於征伐途中,總共損失人口近十萬人。而匈奴方面,部隊戰死約7.2萬人,有大約9萬人死於被追殺的途中,約20萬人死於隨之而來的飢餓嚴寒。總共損失約40萬人。

漠北戰役雖然漢軍損失不少,但是卻也可以稱之為大勝!漢軍出兵總計約60萬人,這60萬人全部都是青壯年,他們身體強壯,戰鬥素質高,這是他們死傷少的主因。而匈奴方面由於是被動迎敵,他們軍中就有大量14~16歲臨時被徵募來的士兵。這些人肯定打不過漢軍的。

其次,因為這場戰場不是發動於漢軍本土,而是在匈奴腹地,這就使得漢朝老百姓不至於受到相應的戰爭破壞。匈奴方面則因在本土迎敵,他們的老百姓被迫捲入戰爭,這都是些老弱病殘,這些人不管是直接參加戰鬥還是戰場轉移都是累贅,這些人大量死於戰火。

第三,戰爭對經濟的破壞。漢軍深入敵後,直接摧毀了當地的物資生產能力。比如匈奴直接損失牛羊馬等牲畜約140萬頭,又有200多萬頭牲畜死於缺糧勞累,這是匈奴人大量餓死的主因。


優己


漢武帝劉徹將“大漢王朝”的版圖拓展到了有史以來最寬廣的區域!因為在劉徹統治的時期,他發動了無數的戰爭,他在位54年,有45年都有戰事,可見一斑!

在漢武帝的豐功偉績中,對匈奴的征服值得大書特書,畢竟他解決了自秦以來困擾中央政權的大難題,使領土增加,並且解決了邊疆多戰亂的問題!

其中,規模較大的決定性戰爭“漠北之戰”徹底使匈奴的力量再難成氣候,致使“漠南無王庭!”

那麼,漠北之戰,漢軍14萬戰馬,回來不到3萬,那麼戰死多少將士呢?

一、漢匈漠北之戰的前奏——河西之戰,河南之戰!

自從劉邦建立西漢以來,邊疆戰亂就不斷,畢竟邊疆有很多的少數民族,這些遊牧民族沒有被漢朝所統治,所以經常騷亂邊界的居民,燒殺搶掠是經常的事。

在劉邦時期,因為國家初定,對待匈奴只能採取懷柔的政策,就是進行和親。經過“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漢朝的國力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提升。

到了漢武帝時期,為了長久的解決北邊的邊患問題,大大小小的戰爭不斷。

從漢武帝初年的馬邑之戰開始,對匈奴的討伐大幕就拉開了。

其中著名的就是公元前127年的河南之戰和公元前121年的河西之戰。這兩次戰爭,為漠北之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漢匈的大決戰——漠北之戰!

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爆發,衛青和霍去病是兩大將領。

其中兩人各率領五萬騎兵分兩路尋找匈奴主力決戰,另外又派了數十萬的步兵保障和善後,共有十四萬的戰馬保證騎兵的戰鬥力。

衛青一部在漠北與匈奴單于相見,經過一番激鬥以後,殲滅匈奴將近兩萬人,獲得了勝利,而己方損失一萬多。

霍去病一部與匈奴左右賢王相遇,激戰以後,以一萬人的損失殲敵七萬多。

也就是說,漠北一戰,漢軍以損失兩萬多人的代價殲滅了匈奴九萬多人。

雖然說十幾萬的戰馬,只回來三萬,但是人員的傷亡遠遠沒有那麼大,畢竟戰馬的損耗要大於人員的傷亡。

三、餘威尚存,邊界安穩!

漠北一戰,使得匈奴元氣大傷,他們只得繼續向北遷徙,致使“漠南無王庭”。

而漢武帝去世以後,漢宣帝繼位本,公元前71年,在皇帝的授意下,漢朝派出了16萬騎兵,聯合烏孫的5萬騎兵,一起對匈奴進行了打擊,徹底取得了匈奴的勝利,消滅了來自匈奴的威脅。

總體來說,在漠北之戰中,漢軍以遠低於匈奴的代價取得了勝利,這一戰,也是名將霍去病的生涯頂點!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