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保護——專家觀點: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必須立足於秦嶺

秦嶺,是中華文明誕生的搖籃和重要發祥地,被尊為“華夏龍脈”。

秦嶺北麓是關中大地不可替代的綠色生態屏障,關中沃野、歷朝古都無不得益於其綠色生態護佑和山水稟賦滋養。對於大西安來說,從傳統農業經濟到都市旅遊經濟,秦嶺北麓已成為不可多得的重要板塊,以後更將成為大西安現代都市生態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秦嶺北麓的保護建設對於大西安的可持續發展,乃至對於關中地區的發展全局都具有多重意義。

秦嶺保護——專家觀點: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必須立足於秦嶺

秦嶺保護——專家觀點: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必須立足於秦嶺

21世紀是生態文明的世紀,生態環境保護成為我國發展的基本國策。黨的十八大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黨的十九大針對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陝西的生態環境保護,不僅關係自身的發展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而且關係全國生態環境大格局”。未來十年,生態環境保護將是影響我國經濟轉型、產業調整的關鍵因素。

秦嶺保護——專家觀點: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必須立足於秦嶺

當前,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是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支撐。在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背景下,秦嶺北麓必須牢牢抓住機遇,制定科學的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係,實現“生態彰顯,綠色高效,城鄉共享,人地和諧”的願景。當前尤其要高度重視並切實加強以下幾方面工作:

守護生態本源 合理區劃生態功能

秦嶺保護——專家觀點: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必須立足於秦嶺

古人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應對自然環境變化的對策便是順其自然。大西安生態建設便應當充分尊重自然環境的變遷,發掘“生態之源”並予以保護,才能保障人們在享受現代生活便捷的同時,不失優越的生活環境。生態功能區劃是生態環境保護與利用的前提和基礎,應當結合生態因子和影響因素系統分析並綜合確定生態功能區劃方案,並對這些生態功能區應運用“3S”技術嚴格監控管制,作好生態管控分區措施,處理好城市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關係,防止城市發展的無序蔓延蠶食生態空間,以維護生態安全、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發展。

嚴格保護生態基底 優化城鄉生態空間格局

秦嶺保護——專家觀點: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必須立足於秦嶺

基於完整的城鄉生態空間基底,各類生態要素在生態流動通道的組織下交匯,並形成一定規模的生態要素匯聚點,該類生態區域具有顯著的生態特徵,如敏感性、脆弱性與複雜性,但同時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潛質。因此,針對秦嶺北麓範圍內城鄉空間生態要素匯集點,圍繞森林公園、濱水溼地、永久性基本農田、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等各類自然、人文、歷史的保護空間,劃定秦嶺北麓的生態保護紅線,確立建設生態保育體系,處理好自然生態空間和人為活動空間的邊界關係,並適當擴大生態空間的規模,促進生態要素之間的協調優化,做好美麗國土設計,使城市與自然相融、相匯,進一步形成多元化、網絡化的生態要素體系,優化城鄉生態空間格局。

完善規劃體系 加強重點資源保護

秦嶺保護——專家觀點: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必須立足於秦嶺

認真貫徹並嚴格執行《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大秦嶺西安段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等法規,抓緊制定並及時出臺相關法規的實施細則,在秦嶺保護總體規劃的框架下,根據不同區域的生態功能區及功能保護和管理要求,編制和完善各類專項規劃,從制度、技術、管理等多個層面切實保障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及大西安國家級生態宜居城市建設。遵循保護優先、積極治理、因害設防的原則,加大區域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力度,結合已實施或規劃實施的生態治理工程,切實加強各類自然資源、人文資源、旅遊資源的保護。

堅持多規融合 促進協調發展

秦嶺保護——專家觀點: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必須立足於秦嶺

在生態功能合理區劃的基礎上,加強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文化遺產保護、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等“多規銜接”乃至“多規合一”,有效保障生態區域和城鄉區域的高效融合發展,確保“多規”中確定的保護性空間、開發邊界、生態保護紅線等重要空間參數一致,並在統一的空間信息平臺上建立控制線體系,以實現優化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空間佈局、有效配置土地資源、提高政府空間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標。

完善綠色空間體系 發展綠色生態經濟

秦嶺保護——專家觀點: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必須立足於秦嶺

以風道、河流等自然生態脈絡為依託,重點梳理生態廊道、城鄉綠道、交通走廊等線性綠色空間,有效延伸並強化秦嶺北麓和城市空間的生態關聯和生態滲透,並有機鏈接“山”與“城”之間的歷史文化脈絡和社會經濟脈絡。深入地貫徹綠色生態的理念,不應該單純停留在建設綠色空間,更要使城市建設“生態化”,經濟發展“生態化”。秦嶺北麓生態建設應當進一步提升生態空間的綜合價值,加快秦嶺保護區傳統產業綠色化,全力打造低碳化、高附加值、高技術的綠色產業體系, 建設集休閒觀光、科技示範、農業生產、城鄉統籌和生態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新型都市現代農業示範區。

秦嶺保護——專家觀點: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必須立足於秦嶺

同時,發揮秦嶺生態、文化、休閒旅遊資源優勢,整合保護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和歷史文化遺蹟等旅遊資源,建成良性的生態旅遊體系,不斷提升秦嶺北麓的品牌價值。通過適當點狀佈置文化、旅遊及生態農業類等生態產業項目,與生態要素匯集點相融合,形成“生態之濟”的效果,使得生態空間具有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雙重價值。

生態保護設施綠色智能化 提高生態環境監管水平

秦嶺保護——專家觀點: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必須立足於秦嶺

在秦嶺北麓基礎設施規劃建設中完善科研、監測、宣傳教育等設施,推廣綠色建材,注重可再生能源等新技術的應用,利用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實現秦嶺數據處理、公共信息服務、資源環境監測、災害防控預警等多項功能的數字化,為秦嶺生態保護、減災防災方法、手段和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加強重要領域與重點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監管力度,實現生態環境監管現代化,不斷提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管理水平。

秦嶺保護——專家觀點: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必須立足於秦嶺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我們應當提倡有利於秦嶺北麓生態環境和生態平衡的“健康增長”,要合理高效地利用自然資源,加快推進生態經濟產業的發展步伐,使經濟增長和自然生態系統保護齊頭並進,相得益彰。

(作者張沛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陝西省決策諮詢委員會/西安市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李贏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博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