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唐朝詩壇地位尷尬 李白一首打油詩道出了真相

杜甫在唐朝詩壇地位尷尬 李白一首打油詩道出了真相

如今談到中國古典詩歌,通常奉李白和杜甫為在尊,李杜並駕齊驅,為中國文學奉獻了無數的經典。可其實在唐朝,李白的杜甫在詩壇的地位卻完全不同。李白可謂是從唐朝一直到現在都受世人推崇,而杜甫的詩歌卻是在宋朝才漸漸受到人們重視的。

杜甫在唐朝詩壇地位尷尬 李白一首打油詩道出了真相

從歷史典籍來看,唐朝現存的詩歌選本收錄的杜甫詩歌寥寥,甚至直到中晚唐時代,社會上還沒出現文人對杜甫詩歌進行經典式解讀的現象,還沒有從杜甫作詩的意圖,到詩集編年、詩人與詩文年譜、年表等常規的解讀方式。彼時的杜甫,在詩壇的地位可見一斑。

直到宋代儒學復興重回統治地位,杜甫的詩歌才進一步顯赫。其高超的詩藝技法漸漸被人們發現,其忠君愛國的思想情懷有十分貼合儒家思想正統,於是,杜甫的詩歌漸漸走向了主流,直至到達古典詩歌的頂峰。

杜甫在唐朝詩壇地位尷尬 李白一首打油詩道出了真相

而從同時代的詩人詩作,也能側面反映杜甫當時的詩壇地位。杜甫一直奉李白為偶像,瘋狂為他贈詩,而李白回贈的數量卻寥寥,而且其中還有一首打油詩。而正是這首打油詩,十分形象的側面反映了杜甫當時落魄才子的形象。全詩如下:

戲贈杜甫

唐代:李白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杜甫在唐朝詩壇地位尷尬 李白一首打油詩道出了真相

至今記得,在飯顆山上遇到老朋友杜甫,頭上戴著竹笠日頭剛好是中午。請問老兄自從分別以後為何如此消瘦?恐怕都因為這一段歲月裡作詩太費辛苦。

此詩雖然情真意切,本意也是關係杜甫,怕他作詩勞累。但是字裡行間有一種大哥關照小弟的口氣,末句“作詩苦”更是雙關,一則說杜甫作詩幸苦勞累,二則體現出杜甫苦吟文字,終究落魄的形象。

李杜文章,光焰萬丈,雖然金子時常會被埋沒,但是最終總會發光的。不管從前杜甫的受重視程度怎樣,但他的文學成就和留給後世的文化瑰寶是不可磨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