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初中课本的《晋祠》,感受华夏之光山西的厚重

走进初中课本的《晋祠》,感受华夏之光山西的厚重

”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城。而不来晋阳城,不要说来山西“这里晋阳就是说的太原。

说道晋祠的历史,还要从”桐叶封弟“说起。挺有意思的故事。西周初年,太子姬诵年幼,在周公姬旦的扶助下做了国君,史称周成王。有一天,姬诵和弟弟叔虞一起在宫中玩耍。姬诵随手捡起了一片落在地上的桐叶,把它剪成玉圭形, 送给了叔虞,并且对他说:“这个玉圭是我送给你的,我要封你到唐国去做诸侯。”史官们听后,把这件事件告诉了周公。周公见到姬诵,问道:“你要分封叔虞 吗?”姬诵说:“怎么会呢?那是我跟弟弟说着玩的。”周公却认真地说:“天子无戏言啊!”
后来,姬诵只得选择吉日,把叔虞正式封为唐国的诸侯,史称唐叔虞。因为境内有晋水,便改国号为“晋”。后世为了祭奠唐叔虞,修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晋祠”。

走进初中课本的《晋祠》,感受华夏之光山西的厚重

直至封国灭亡一直称为晋。唐叔虞初封时爵位是“候”。据说五代年间,后晋高祖石敬塘于天福六年(公元941年)追封唐叔虞为“兴安王”,晋祠又被称为“兴安王庙”。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庙宇始称“晋(汾)王祠”。

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已无从稽考,不过,根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记载:“昔智伯遏晋水灌晋阳,其川上朔,后人蓄以为沼。沼西枕山际水,有唐叔虞祠。”唐叔虞祠即今晋祠,由此可知晋祠早在北魏之前已经有了。
史书记载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对晋祠均有修建和扩建。其中唐太宗亲临晋祠,留下著名的《晋祠之铭并序》大碑一通;宋初进行了为期五年的扩建,并刻碑以记,仍名晋王祠;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晋祠曾一度改名为“惠远祠”;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在圣母殿南侧建水母楼,又恢复晋王祠之名。
走进初中课本的《晋祠》,感受华夏之光山西的厚重

晋祠大门内有铁铸狮子一对(忘记了他的具体摆放位置)。狮子蹲踞于底座上,身躯近乎直立,雄狮张着嘴,前爪中把弄着一只球;母狮怀里在哺育着一只幼狮。这对狮子,上个世纪八十年长辈到晋祠参观后曾对我讲过,雄狮口中有一铁球,在狮口中自由转动,但绝对不能从狮口中拿出来。现在雄狮仍然张着嘴但口中已无铁球。
走进初中课本的《晋祠》,感受华夏之光山西的厚重
沿中轴线迎面是水镜台,始建于明朝,它坐东朝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是一座戏台。台上东部为重檐歇山顶,檐间悬挂“三晋名泉”匾额,楹柱挂“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楹联,门两侧各有一巨大圆窗,外形绝像小时动画片《孙悟空大闹天宫》中猴子变出那座庙。东部演戏时用为后幕。台上西部为勾连搭单檐卷棚顶,台中悬《水镜台》匾额,面向圣母殿,三面开敞,演戏时为前台。据说为扩音台下埋有八口大瓮。水镜台旁有一株古槐据说植于唐代,仍枝繁叶茂,英姿勃发,像在戏台旁支起一个天然凉棚。
走进初中课本的《晋祠》,感受华夏之光山西的厚重
从水镜台正西转北,有一条水渠,相传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为了攻取赵襄子的采地,引晋水灌晋阳而开凿,故名“智伯渠”。后人在旧渠的基础上加以修浚,成为灌溉田地的水渠。
走进初中课本的《晋祠》,感受华夏之光山西的厚重
智伯渠北岸与水镜台侧面相对的是文昌宫。坐北朝南,内有七贤祠,供奉豫让、李白、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于谦和王琼。这七位,前六人虽不深知多少有点了解;王琼是明代兵部尚书,没有前六位那样的名气,大概因为是晋祠人,被列入七贤的吧。文昌宫当然是供奉文昌帝君。

走进初中课本的《晋祠》,感受华夏之光山西的厚重
叔虞祠门前东侧有唐碑亭,唐碑亭因内有“贞观宝翰”匾又称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据介绍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
走进初中课本的《晋祠》,感受华夏之光山西的厚重
对越牌坊两侧对称建有钟楼和鼓楼,二楼形制相同:重檐十字脊,四面山花,宝珠火焰顶;建于高约四米的方形石砌台基上,角出螭首,色彩鲜艳。钟鼓楼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修。
走进初中课本的《晋祠》,感受华夏之光山西的厚重
献殿西圣母殿前有一方形水塘,塘上建一座造型独特的十字形桥梁。在古代圆的水塘称为池,方的叫沼。因沼中有鱼,所以取名鱼沼;鱼沼是晋水的第二泉源,水从沼出,流入八角莲池,然后汇入智伯渠。
走进初中课本的《晋祠》,感受华夏之光山西的厚重
桥建于鱼沼之上,东西向桥面平坦连接献殿与圣母殿,因两殿都建在台上,故桥面高出地面;南北二面引桥下斜至岸边。结构为水中立小八角石柱三十四根,石柱之上置斗拱,梁枋承托高架桥面。桥东西长19.6米,宽5米;南北长19.5米,宽3.3米,四面以桥连接,平面呈十字型,中间交叉处为6.5米见方的平台;大理石或汉白玉桥身桥面,四周有护栏可凭依。形如飞鸟垂翼,称为飞梁,故名“鱼沼飞梁”

走进初中课本的《晋祠》,感受华夏之光山西的厚重鱼沼飞梁西接圣母殿。圣母殿坐西朝东,平面近方形。殿高一十九米,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殿身四周建有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圣母殿》(立式)匾额挂于上下两檐间。大殿采用“减柱法”营造,内外共减柱一十六根,以廊柱的檐柱承托殿顶屋架,前廊和内殿十分宽敞。大殿正面八根檐柱上的木雕缠龙是宋式建筑现存孤品。

走进初中课本的《晋祠》,感受华夏之光山西的厚重殿内有宋代彩塑43尊。主像邑姜,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帔,是封建时代皇帝后宫统治者的形象。其余42尊塑像分立于圣母两旁。其中侍女像33尊,宦官像5尊,女官像4尊,均大如真人。这些人物,或奉梳妆洒扫,或侍饮食起居,或献音乐歌舞,或掌文印翰墨,造型各异,神态逼真,仿佛宋代后宫。殿内外共有楹联10副、匾额16块。圣母殿不许入内参观,站在门外除正中圣母像及采光较好处外,看不清楚。

走进初中课本的《晋祠》,感受华夏之光山西的厚重水母楼前(东)是难老泉亭。这里是晋水的主要源头,晋水发源于悬瓮山下的断层岩,经难老泉亭下石洞中流出。难老泉又称南海眼,水流常年不息,昼夜不舍,故古人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为名,称难老泉。泉水出口处砌一石井,深七米,径五米,周建栏栅,难老泉亭建于井口上。难老泉亭创建於北齐天保(公元550——559)年间,对角线直径八米左右,八角攒尖顶。亭内顶部悬有立匾《难老》横匾《晋阳第一泉》。

晋祠有几十座古建筑,其中有被文化部鉴定为三大国宝建筑的宋代建造的圣母殿、鱼沼飞梁,金代建造的献殿,堪称是一座古代建筑博物馆。走进初中课本的《晋祠》,感受华夏之光山西的厚重
晋祠是一个文化大融合的典范。这里不仅有王侯将相,儒、释、道庙宇、寺院、宫观,还有民间许多俗神。
晋祠是祭祀文化的样板,是以祖先、山川崇拜为主,儒、释、道及民间诸神为辅的完善的祭祀场所。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释迦牟尼、文昌帝君、关帝老爷、水神、水母、工匠祖师都在晋祠各居一隅,共享人间香火。
走进初中课本的《晋祠》,感受华夏之光山西的厚重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