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劉羅鍋》實際上既不是宰相也不是羅鍋,這是真的嗎?

看鑑地理


《宰相劉羅鍋》電視劇曾熱播很長一段時間,眾所周知,描述的是清朝乾隆、嘉慶時期的朝中官員劉墉的歷史軼事,並將其以足智多謀、剛正清廉、幽默詼諧、心懷百姓、懲治貪汙、羅鍋宰相的形象呈現給觀眾。



但實際上,《宰相劉羅鍋》既不是宰相也不是羅鍋,這是不容改變的歷史事實。


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這段歷史,一探究竟。

一、“宰相”只是“尊稱”。

據說,人們叫劉墉宰相,是因為百姓知道他為官清廉,官又很大,但是具體大到什麼程度又弄不清楚,但是在當時老百姓心中,認為宰相這一官職是最大的,所以就叫他宰相了。

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這個官位大約始於東周,但是,早在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君權,就已廢除了宰相制度。


清朝仍沿用明朝的制度,由內閣大學士代行宰相的權力,所以清時期,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已無正式宰相名份了。雍正朝時,又設了軍機處,總攬軍國大計,內閣大學士從此變成了純粹的榮譽稱號、真正的擺設。

劉墉是乾隆十六年的進士,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工作性質上類似宰相,到了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閒置,成為軍機大臣。

既然連宰相都沒有,那劉墉是宰相之說當然是子虛烏有了。只是當時人們對劉墉的“尊稱”而已。


二、“羅鍋”僅是“愛稱”。

關於此稱呼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據民間傳說,因為劉墉個子很高,常年躬身讀書寫字,背看上去有點駝,因此產生了“劉羅鍋”的說法。

一次,劉墉在參加殿試時,乾隆皇帝還曾因此戲弄過他,讓他用“羅鍋”寫一首詩。沒想到劉墉毫不猶豫,張口就做了一首詩:背駝負乾坤,胸高滿經綸;一眼辨忠奸,單腿跳龍門;丹心扶社稷,塗腦謝皇恩;以貌取才者,豈是賢德人?乾隆皇帝聽後是又驚又嘆,當即點為狀元。

第二種說法。劉墉輔佐過乾隆和嘉慶兩任皇帝,這兩位皇帝的身高也就在1米7左右,如果劉墉在皇帝面前挺直腰板,就會比皇帝高出一節。所以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尊重、有禮貌,劉墉就只能在皇帝面前彎腰俯首,看上去就和羅鍋一樣。

為此,嘉慶皇帝還曾經戲稱他為劉坨子,劉羅鍋這個外號也就這麼傳開了。

所以,“羅鍋”只是乾隆皇帝和嘉慶皇帝對劉墉的“愛稱”。後來就成為清朝君臣與百姓對劉墉的“愛稱”了。


據說,曾在1958年,劉墉和劉統勳在逄戈莊的墓地被挖開,專家發現,劉墉小腿骨的長度,竟然有75釐米,這也就是說,劉墉的真實身高其實有1米9左右,並且從骨骼來看劉墉生前完全沒有駝背的跡象。

據此,說明劉墉是“宰相羅鍋”並不屬實,這個稱呼僅僅說明當時皇帝與臣民對他的喜愛和尊重。

不過,能夠成為帝王與百姓心中最敬仰的人物,擁有這樣的“尊稱”和“愛稱”,應被視為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和最佳褒獎,也無可厚非。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電視劇《宰相劉羅鍋》前幾年的熱播讓劉墉成了老百姓耳熟能詳的人物,流行媒體的作用確實是巨大的,不然的話劉墉不知道還要在故紙堆裡躺多少年。


劉墉有沒有當過宰相或者擔任過相當於宰相的職務,這得從古代朝廷政治中樞構成說起,宰相是一種制度,在這種制度下的最高長官是丞相。民間口口相傳,沒分得那麼認真,兩者混為一談也是正常默認的事。明朝朱元璋時在胡惟庸一案後,朱元璋從此取消了丞相這一職務,自己當勞動模範,包攬一切掌管六部。

他的子孫沒他那樣的幹勁,處理政務需要幫手,就慢慢形成了內閣制,明代中後期內閣大學士權力已經相當大了,在內閣中權力較大的首輔人們習慣稱之為宰相。



到了清代,繼承了一部分明代的制度,清朝任文華殿,武英殿,保和殿,文淵閣,體仁閣,東閣大學士就相當於內閣大學士,但清朝皇帝為了防止本朝的內閣像明代的那樣權力過大,採取了一些措施實際上架空了內閣。

譬如康熙喜歡和自己信任的大臣在南書房辦公,雍正皇帝更是設立了軍機處,成了皇帝的秘書班子,到後來發展成國家一切軍政要務的決策機構,儘管論權力比不上明代的首輔和以前的宰相。

所以清朝官場中人認為,當了三殿三閣的大學士,只能稱作“中堂”,並不能稱宰相,一定要入職軍機處,才可能被稱作宰相,而軍機處領班大臣那才是名副其實的真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那劉墉的履歷表上有哪些任職經歷呢,他擔任過吏部尚書,工部尚書,督察院左都御史,體仁閣大學士,上書房總師傅,職務蠻多,名氣也不小,可是他從未進入過軍機處,也就是講劉墉從來沒有接觸過帝國的政治決策中樞。他入過內閣,當過體仁閣大學士,叫“劉中堂”是最恰當的。



還有他被稱作“羅鍋”的事,自古科考出身的人,不說一個個都要求瀟灑俊男,但基本體形必須具備的,劉墉是乾隆15年進士,如果真的駝背,恐怕連科考的機會都不會有的。

給劉墉加上“羅鍋”帽子的不是電視劇裡的乾隆皇帝,而是他兒子嘉慶皇帝,嘉慶當皇子的時候,劉做過他的老師,二人關係也比較好。嘉慶當皇帝時,劉已經是80多歲的人,背有些駝也是正常的,嘉慶皇帝曾經戲稱他“劉駝子”,皇帝金口玉言,這一稱呼就流傳開來,本來好好的不駝背的劉墉被傳成了天生一駝子。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劉墉現在之所以成為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完全歸功於“宰相劉羅鍋”的一炮走紅。其實,歷史上的劉墉沒那麼牛,電視劇裡的劉墉有其歷史上的影子,但大多是藝術再創作。


劉墉字崇如,號石庵。出生於官宦世家,書香門第。乾隆16年中進士,其前半生多在地方為官,做過知府、學政、巡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著實為地方辦了不少好事,被百姓譽為宋代包公。

乾隆47年,奉調入京,任右都御史,行走上書房。開始與當時紅得發紫的和珅共事,這時的劉墉絕不像電視劇所演那樣,與和珅鬥智鬥勇。而是委屈求全,甚至阿諛奉承。借用“清史稿”的話就是:委蛇期間,惟以滑稽閱容期間”。木秀於林風必折之,劉墉久在官場,深諳其道。他如此逢迎和珅,不過是明哲保身罷了。

乾隆48年後,劉墉官運亨通,先後出任直隸總督、禮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但在此期間,劉墉錯誤不斷,官聲漸不如從前,多次被皇帝責備:不肯真心做事,幹活懶散。所謂的大錯不犯,小錯不斷,這就是難得糊塗,這就是劉墉的圓滑之處。

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嘉慶4年,劉墉奉旨辦理和珅植黨營私,擅權納賄一案。他不畏權貴,秉公辦事,查明和珅橫徵暴斂,搜刮民脂,貪汙白銀等罪行20條,奏報朝廷,嘉慶隨即將和珅處死。

嘉慶9年,劉墉逝世於北京驢市衚衕家中,享年85歲。

劉墉最高職位是體仁閣大學士。在明朝與清初,大學士是個實權派,地位相當於宰相。不過,隨著雍正在朝廷設立軍機處後,大學士不在參與機要事物,從那時起,大學士成了有名無實虛銜,與宰相的權力差之千里。

劉墉是個大個子,由於長期讀書的緣故,背有些駝,被嘉慶戲稱劉駝子。

由此可知,劉墉既非宰相,又非羅鍋。所以,劉墉墓發現的秘密不是什麼秘密。劉墉所謂的宰相與羅鍋不過是民間一種誤傳罷了。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劉墉系山東人氏,他確實是由進京趕考及第而入朝為官的。他的故事多見於古裝戲《劉墉傳》。在戲中,他被說成是朝中三太子,下南京私訪判案,懲惡揚善。雖然把劉墉演的很正面,是個大清官,但其劇情內容包括服裝等各方面都是表現的面目全非,毫無吻合之處。而後拍攝的電視劇《宰相劉羅鍋》,則是讓觀眾看到了一個與戲曲舞臺上截然不同的劉墉,而且還是個駝背佬,這從某種程度上講及近是對劉墉的醜化。只是由於飾演劉墉的演員李保田把這個角色演的幽默風趣,顯得很搞笑,平添了不少喜劇色彩,因此他塑造的這一形象給觀眾留的印象很深刻。但是真實中的劉墉既不是“三太子”,也不是宰相,因為清朝本無宰相一職。就是明朝,也只是開始有,自胡惟庸被處置後,明太祖朱元璋就立了一制度,從此不準再設宰相職務。若再遠及前面,唐朝實行的是“三省分工”制,實際上也無宰相一職,宋朝雖有宰相,但若論實際職權與漢朝比起來還是要低的多。清朝是歷來一直都不設宰相的,它只有像軍機處、內務府什麼的一類機構,但劉墉顯然不在此列,他頂多相當於內閣大學士那樣的官職,身份也不低。至此我們說劉墉不是宰相,當然人家也不羅鍋,那純粹是電視劇中出於劇情搞笑的一種刻意安排。好在人家電視劇一開始就已申明“不是歷史”,所以我們也大可不必把劇中人物硬與實有的人物身上去聯繫,而只能把他作為一個藝術形象去理解了。以上僅個人觀點。謝謝!


快樂船伕


劉墉是罕見的官四代,不提牛人父親劉統勳,祖父劉棨就是從二品的四川布政使,曾祖劉必顯則是戶部廣西司員外郎。劉墉有心理陰影,來自於不可能超越的父親,自己守成則可;一輩子也沒幹過首輔,清朝更不設宰相。劉墉幹過最有權力的官位有吏部尚書、工部尚書、左都御使、直隸總督、湖南巡撫。

清代官員選拔講究身言書判,外形排第一位。劉墉的身高約一米九(1958年發掘陵墓時劉墉腿骨長達75釐米),乾隆皇帝不到一米七(溥傑一米五七,當時岳父見了,啊呀長的這麼高,抱定獨身的嵯峨浩一見傾心。),劉墉在皇帝面前彎了一輩子腰,辛勤工作了幾十年,老年後有點駝背而已,劉墉晚年時嘉慶(嘉慶元年劉墉75歲)叫過他劉駝子,羅鍋可能這麼來的。


笨四四


1:本來就不駝背啊。清朝制度是六根不全的不能做官。殘疾就會有損朝廷的臉面。劉墉可能是整天伏案,有點小小的水蛇腰,加之清朝面君並不是像電視劇那樣一堆人在殿裡的,而是等召,並且畢見的時候不得抬頭挺胸,仰面視君,須低頭看二鈕,看起來就更弓著身子子像羅鍋了。2清朝並沒有宰相制度,因此也沒有宰相。取而代之的是軍機大臣和內閣大學士


凝聚態費米子


也不知道什麼原因,現在清宮辮子戲滿屏熱播,各種美化、乃至純屬編造的戲說比比皆是。火爆一時的《宰相劉羅鍋》算是清宮戲的鼻祖之一了。

其實,“宰相劉羅鍋”,五個字錯了四個,劉墉既非宰相,也不是羅鍋。說劉墉不是宰相,是因為清朝根本沒有設有宰相一職,雖然大學士也被稱為相,但比之真正的宰相一職,權力差的很遠。



稱劉墉為劉羅鍋,則更是完全錯誤。劉墉的家族在清朝十分顯赫,劉墉也是通過科舉途徑考中進士,方進入朝堂做官。從隋朝隋文帝創辦科舉制度以來,對參加科舉的學生考察,從來不單單隻有才能一方面。


清朝科舉,有“身言書判”一關,其中“身”考察的就是身體和外貌。如果劉墉真的是羅鍋,那麼他連考試的資格都沒有,更遑論中進士了。因此,即使劉墉不是帥哥,也可稱得上五官端正,身體無缺陷。

當然,劉墉被稱為劉羅鍋,也有其原因,準確的說法,他的外號應該是“劉駝子”,這個是嘉慶帝叫出來的。當時的劉墉已經80多歲,再加上長期伏案辦公讀書,劉墉難免會駝背,因此被嘉慶帝稱為“駝子”。


鳶飛九天2018


感謝回答,首先需要說明的是中國視頻題材除國家性新聞發佈,記實,記錄等電視視頻不可更變,扭曲,題材變化以外,作為電視劇,沒有對題材記實還是偶像路線固定約束,更多的是博取觀眾眼球,提高收視率,加大商業價值,所以劇情及人物有所不同也很正常,比如同樣是張國立和王剛飾演的 [鐵齒銅牙紀曉嵐 ] ,距史學考證,紀曉嵐不僅帶有口痴,而且權利和和珅差的不是一點半點,這裡就不多舉例說明,總之電視劇情是可以美化,事實即便沒有根據也是可以的,不扭曲劇情就行,謝謝


安子說


這兩個細節牽扯到清朝的官制和八股取士的細則。

一是,宰相。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清朝沿明制設內閣大學士,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閒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由此,宰相說法是不成立的。

歷史上真實的劉墉:生於1719年,卒於 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勳長子。祖籍安徽碭山,出生于山東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在清代未進過軍機處,不可能官至宰相。

二是,“羅鍋”之說也不成立。清八股取士講究“身言書判”,身形與相貌非常重要。如果羅鍋是不可能考中進士的。有史料稱,他晚年做嘉慶帝老師,略微駝背,皇帝戲稱的,但君無戲言,也就叫下來了。而據考古挖掘,劉墉一表人才,玉樹臨風呢。


老照片


關於宰相劉羅鍋一題,簡答如下:一、明清除胡文庸外,均不設宰相,設大學士數人代行宰相事。民間、小說泛稱宰相。劉墉當然無宰相之名。

二、考古發現劉墉屍骨,身材高大,因此證明無羅鍋是不動腦子。羅鍋背並非骨節變形。即使真羅鍋也難從一節節脊骨中看出。很可能因個高而馱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