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品荟|盐粒上蹦出的两大商帮

好品荟|盐粒上蹦出的两大商帮

明清时期,晋商和徽商先后崛起,并成为尽人皆知的著名商帮,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崛起与国家财政专卖政策变化密切相关。

晋商,最早崛起于明初。明代开国后,蒙古贵族纷纷逃离中原退避漠北,为防范元王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明王朝不得不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建起了九个要塞,大量驻军,称之为“九边”。为了解决边防要塞的军粮供应,明王朝以盐引为诱饵,实施“开中法”。

所谓开中,就是政府开出军需标(物资名称、运达地点),如标的物是粮食,商人可根据要求输军粮至边关指定地点,政府收到标的物后按公示的标准付给商人一定数量的盐引,称为中的。商人则凭盐引到政府指定盐场购盐,销售后获取购销差价,便是经营利润。盐是生活必需品,由政府垄断经营,成本低而售价高,商人介入销售必有厚利可图。明王朝的开中法始行于山西,继行于陕西、甘肃等边地。许多聪明的商人为了避免南粮北运的劳顿之苦,就在边疆地区雇工开荒种地,到了秋收时节再向政府交粮换取盐引。

这样一来,既开发了边疆,又繁荣了经济,更增加了国家粮食储备。由于山西位于“九边”之中段,且又地近包头一带的重要边塞,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聪明的山西商人抓住时机,捷足先登,迅速崛起,成了中国著名的商帮——晋商。

到了明代中期,由于蒙古贵族的入侵已成为历史,财政收入的迫切需要成了国家头等大事,于是朝廷调整政策,通过不断提高盐粮交换比例,加重纳米数量来提高财政收入。随着盐价的变更和盐场不能正常凭引给盐,商人中盐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影响。

弘治朝初年,边关狼烟四起,军费开支激增,几次下诏鼓励商人送粮换盐,却是应者寥寥。其根本原因是商人长途跋涉运粮、边地辛苦种粮,赚钱却越来越难,没有积极性了。明弘治五年,朝廷采纳了户部尚书叶淇的意见,干脆实行折色法,将本色(粮食)中盐变为纳折色(银两),通过提高以白银计价的引价来实现财政增收。让商人直接向财政部门交钱,然后凭交款获得的引票换取食盐贩卖,意味着商人只要有钱,就可以从政府换回盐来贩卖,用不着再像以前那样种粮运粮的折腾。此举既缩短了渠道,也简化了手续,还降低了成本,受到了商人的欢迎。

与此同时,商人直接以银两换取食盐,无须运粮至边塞,导致晋商地缘优势丧失。因为当时中国食盐主要产地在两淮,集散地又在扬州,由于徽州距离扬州不远,具有地缘优势,徽商也就迅速取代晋商成了从盐粒上崛起的另一个商帮。丧失营盐优势的晋商则在此后根据社会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地将资本投入金融业,创立了山西票号,曾一度执中国金融界牛耳,并首创中国在海外开办银行之先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