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绝招:如何观察文物的“出土”特征(技术贴

经常有朋友发来一些“器物”的照片,希望知道真假。我也籍此得到更多学习的机会,并有几点体会,今就如何通过给“器物拍照”来学习辨伪,给大家做一点简要的说明。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拍照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活,拍照的前提是对器物用心地观察。之所以能拍到是因为看到,而只有理解才能看到。

拍照的时候,除了将文物的全貌清晰地拍下,还要尽可能把一些埋藏痕迹、加工痕迹等细节悉数拍下。下面就以几件博物馆的出土文物为例,略述如下:

1、青铜器——锈迹

高手绝招:如何观察文物的“出土”特征(技术贴/入门篇)

这件青铜器,名曰“铙”。是古代的乐器,从形制和纹饰上,可以判定为商朝,时代距今超过3000年。从这件文物的细部可以看出锈蚀的痕迹,斑驳很自然,有岁月感!

高手绝招:如何观察文物的“出土”特征(技术贴/入门篇)

高手绝招:如何观察文物的“出土”特征(技术贴/入门篇)

2、高古玉——质变

高手绝招:如何观察文物的“出土”特征(技术贴/入门篇)

这件玉器,从形制看,是良渚时期的玉琮。距今4000年以上。细部观察,有像蜂窝一样朽蚀,乃至剥落。这是玉器入土太久,引起质变的典型特征。

高手绝招:如何观察文物的“出土”特征(技术贴/入门篇)

3、玉器——沁色

高手绝招:如何观察文物的“出土”特征(技术贴/入门篇)

这件玉杯,学名为“尊”。从形制看,明代上下,算来也有五六百年。器表有很多像红棕色的小斑点,属于典型的入土形成的沁色。

高手绝招:如何观察文物的“出土”特征(技术贴/入门篇)

换一个角度观察,小红点多呈斜向分布于玉杯的内壁,由此可推断,此为“掏膛”的加工痕迹受沁。上部口沿、下部靠近圈足处还有两条明显的线状沁痕,可推测为使用过程中磕碰产生绺裂,入土后受沁。

4、釉陶器——釉面剥落

高手绝招:如何观察文物的“出土”特征(技术贴/入门篇)

这件器物从形制看,为典型的汉代遗物。学名叫“刻画扁耳釉陶鼎”。鼎身,腰围一周釉层单薄、釉面剥落均匀。鼎盖局部,玻璃釉十分明显,从玻璃釉下部剥落处可见粗糙的陶土胎质。

高手绝招:如何观察文物的“出土”特征(技术贴/入门篇)

5、瓷器——釉下土沁等

高手绝招:如何观察文物的“出土”特征(技术贴/入门篇)

这件写有“内府”的梅瓶,从形制看,为明早期左右。不用上手、不用看底,隔着玻璃观察细部,就可以发现很多内容。如:

高手绝招:如何观察文物的“出土”特征(技术贴/入门篇)

拉坯及接胎痕迹。

高手绝招:如何观察文物的“出土”特征(技术贴/入门篇)

烧制时釉面收缩形成的棕眼。

高手绝招:如何观察文物的“出土”特征(技术贴/入门篇)

自然开片及釉下土沁,典型的入土痕迹。

高手绝招:如何观察文物的“出土”特征(技术贴/入门篇)

靠近底部一小片釉面剥落。

综上,为什么我一开始总是说“从形制看”?看器形只能初看,并不能作为文物“出土”的证据。从细部观察入土痕迹才能作为判定文物是否为“出土”的证据。所以照片不仅仅要拍全貌,更要注重细节。

另,以上所举几例,都是比较典型的。换言之,简单的。故而作为入门篇给大家介绍。方向正确了,接下来就是日积月累,多泡博物馆,多看真品。相信不知不觉中,您“鉴宝”的眼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