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一个“贾”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生在一个“贾”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生在一个“贾”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爷爷贾玉波是新中国第一代文物修复专家,爸爸、伯伯、叔叔都是各大博物馆的青铜器修复专家,堂姐在修复纺织品,表哥在修复古书画……贾树就出身于这样一个传承了三代人的文物修复之家。作为第三代人中唯一从事青铜器修复的,贾树已经在国家博物馆修了7年,但觉得自己仍然是一个初学者。

生在一个“贾”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贾树的工作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靠近北京南四环,和位于天安门广场、终年人来人往的国家博物馆不同,这里很安静。如果想买一瓶可乐,去最近的小卖部来回需要40分钟;直到去年,附近才开了一家商店,但在一站公交之外。

生在一个“贾”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贾树

2010年,23岁的贾树大学毕业,进入中心器物修复室工作,“刚来的时候,全是老师傅,年轻人算上我一共俩,还都是男的”,从此和他打交道的都是“国之重器”。

在贾树的记忆中,父亲每年都会买博物馆年票,从小带着他把北京的博物馆逛了个遍。生在“文物修复之家”,父亲对他多少有些“继承家业”的期待。但贾树上学时候的爱好是摄影,后来大学念了新闻专业,梦想是当一名记者。

生在一个“贾”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从大一开始,四年中,贾树去了很多家媒体实习,发表了不少稿子和照片,“特别有自豪感”。本科毕业后,原本计划出国留学,然而,这一年,国家博物馆公开招聘青铜器修复师,而上一次招聘还是十几年前。思前想后,贾树还是走上了父辈的路。2010年,修复室来了两个年轻人,迎接他们的是6位五六十岁的老师傅。

生在一个“贾”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尽管家学渊源,但毕竟从未系统学习,初来乍到的贾树,先当了3个月的“旁观者”。“老师傅干活儿,我连搭把手都不敢,顶多帮忙递个工具。接触的东西全是国宝级文物,万一碰坏了,都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生在一个“贾”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生在一个“贾”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师傅教年轻人,不用特地上课,在日常工作中就会随时传授几十年的经验。比如,拿文物必须用双手;有两个“耳朵”的器物不能提“耳朵”,要抱“肚子”;把文物递给另一个人时,必须说出声“我松手了”,对方必须回答“好”,然后才能松手;别人工作台上的东西,可以看,绝对不能碰……

生在一个“贾”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学了3个月,贾树心里终于有些底了,参与的第一项任务是复制后母戊鼎。这件出土于安阳殷墟的国宝,重达830多公斤,又高又大,室内放不下,复制工作就在保护中心的后院进行。那一年,贾树穿着白背心,晒着“日光浴”,给后母戊鼎复制品做旧。

生在一个“贾”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贾树介绍,青铜器的做旧堪称“肉眼3D打印”——原件哪里有锈,复制品就要在同样位置做一模一样的,一件后母戊鼎,光做旧就花了半年。做旧的方法是用小牙刷粘上矿物色和虫胶漆片的混合物,一点一点地弹到青铜器上,这样做出来的锈是颗粒状,十分自然。

生在一个“贾”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这种做旧方法是爷爷的上一代人在刷牙时得到启发发明的——发现衣服上粘的沫子的颗粒形状特别像青铜器的锈。”贾树说,“时代变了,手艺还在延续。不过现在修复还要结合科技检测,修复人员还得会电脑制图、科学记录、制作档案……”

生在一个“贾”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做完后母戊鼎的复制,贾树修复的第一件真正的文物,是一个商周时期的青铜花觚。这件花觚被前人修过,但只是草率地打了个“补丁”,时间一久,补上去的铜片就和原物有了色差。贾树要把旧“补丁”拆下来,重新补上一块铜片并做旧。

生在一个“贾”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每一件文物都要根据损坏情况制定相应修复方案,没有标准,只有原则。有的裂缝可以用胶水补,有的缺损就要用锡和铜焊接。补上的东西都能拆,不给文物本体造成破坏。”贾树说,“文物修复不是流水线式的,一件文物交到我手里,就由我负责到底。如果我真的修不好,我会直说,绝对不能把文物当试验品。”

生在一个“贾”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贾树的工作台上,摆满了锉刀、锯子、刀片、榔头……乍一看像一个修车铺。他笑着说:“这行没有专业工具,好用就行。我按照老师傅的吩咐去买过牙科工具,几乎所有修牙的都能用在修青铜器上。有的牙科工具特别细,能伸到牙缝里,用来抠青铜器的锈特别合适。”

生在一个“贾”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爷爷贾玉波是那个年代的有心人,在琉璃厂的古玩店工作时,修复青铜器无数,但修好一件就会被老板卖掉一件,于是他把珍贵的青铜器拍照留存。贾树“继承”了爷爷的习惯,也喜欢记录——经手的青铜器哪里有铭文、哪里坏了、每天修了什么……工作以来,贾树修了100件左右,连文带图,记了满满3个大本子。

生在一个“贾”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会修一辈子青铜器吗?贾树想了想说:“年纪大了可能会干不动,但应该一辈子都会和文物打交道吧。”现在,修复室连贾树在内有6个年轻人,再过两三年,老师傅们将全部退休,青铜器修复的事业将交到这群年轻人手中。

生在一个“贾”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修了7年青铜器,贾树也从大男孩变成了一个3岁孩子的父亲。女儿还不懂父亲每天在干什么,但知道,父亲手里的东西都是“宝贝”。女儿不到1岁时,贾树就带着她去看国家博物馆陈列的后母戊鼎——家族几代人都为它付出过心血。

生在一个“贾”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生在一个“贾”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贾文忠先生工作旧照

这个场景在贾家一直重复着,小时候的贾树或贾文忠,也曾这般懵懂地打量父辈手里的“宝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