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戰死的五大名將,你覺得哪位死的最悽慘?

今天我們說的是,歷史上戰死的五大名將。

第五位、趙括

趙括其實是個不錯的將領,只是可惜碰到了比他更有才華 經驗的白起而已。《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歷史上戰死的五大名將,你覺得哪位死的最悽慘?

可見,直到趙括戰死時,趙軍仍舊能夠保持有四十萬的主力,趙括顯然不是紙上談兵之輩。而長平之戰差一點兒成為武安君白起的滑鐵盧。武安君在隨後的邯鄲之戰中拒絕出任指揮官,指出“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傷亡過半,國內空……”秦軍“傷亡過半”,這是趙括的殺敵成果。

而從趙括整個長平之戰的戰役指揮來看,首先他想盡快決戰的方針是符合趙國國情的,因為如果再繼續拖下去,先被拖垮的將是趙國而不是秦國,這是當時最現實的情況。長痛等死不如絕地一擊!並且趙括所有計策似乎和白起如出一轍,都希望以偏師迂迴,之後進行包抄合圍,只是趙軍實力稍弱,並未成功,而趙括在大軍遭到合圍之時,仍然能夠讓已經斷糧的趙軍四十六天內保持旺盛戰鬥力,始終突圍作戰,這也不是一個庸才可以做到的。說到這兒,我是想起著名作家孫皓暉,在《大秦帝國》中白起對趙括的評價:假以時日,此人必是秦軍大敵。說了歸齊還是那句老話,戰爭打的就是綜合國力,而不應簡單寄託於一個絕世名家的一己之力,亦或是某個智計百出的絕代天才,發展才是硬道理。

歷史上戰死的五大名將,你覺得哪位死的最悽慘?

大多數時候,事物的成敗並非是單單一人能左右的,天時地利人和,戰爭也是。只不過成王敗寇,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第四位、張郃

太和五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詔命張郃統領眾將到略陽迎擊,諸葛亮退守祁山,張郃追到木門谷,與蜀軍交戰,飛來的箭矢射中了張郃右膝,張郃陣亡。《三國志》的記載: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魏國命司馬懿統帥魏軍西路軍團迎戰,諸葛亮長期與魏軍對峙,最後因糧草不濟而撤退,張郃親自率領部隊追趕,結果在木門道中了蜀軍埋伏,右膝中箭而死。

歷史上戰死的五大名將,你覺得哪位死的最悽慘?

司馬懿是軍事謀略家,他知道諸葛亮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撤退時必然有所防備,但他為什麼還要命令張郃前去追擊呢?一般認為,這是司馬懿的“借刀殺人”之計,就是想借諸葛亮之手殺掉張郃。《三國志·張郃傳》當中並沒有記載張郃的死與司馬懿有關,但是《魏略》的記載中確實是有的,應該說,牽扯到司馬懿的失誤、責任問題,《三國志》是不敢有貶損的文字出現的,而這次戰爭統帥又的確是司馬懿,所以,司馬懿對於張郃的死應該是有責任的。

第三位、張須陀

張須陀死在滎陽之戰,李密“伏兵千餘人”這點小小的力量衝出來後,強大的張須陀兩萬精兵竟然出人意料地發生了“兵敗”的現象?張須陀是隋朝有名的猛將,十分陰險狡猾,王薄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就是被他鎮壓下去的。張須陀竟然無法扭轉這種局面,直至自己“戰死”呢?

歷史上戰死的五大名將,你覺得哪位死的最悽慘?

李密的伏兵衝出來後,對於李密和翟讓等的合圍,他立即打破包圍閃電般地衝了出去,並準備整頓隊伍給對方以狠狠的打擊。但令人吃驚的是,大部隊竟然沒有跟著他一起衝出包圍。他來不及多想,一提韁繩,躍馬又殺入了敵陣。然而,對於他不顧生死,力竭聲嘶地來來往往救援和召喚部下,往日十分忠順的部下此時不僅異常冷漠,而且紛紛趁機逃跑,甚至連最親信的將領也不見了蹤影。終於明白了,軍心已去,再也無法挽回這樣的局面。於是長嘆一聲,下馬戰死。與其說是李密殺死了張須陀,不如說是“軍心”殺死了張須陀。倘若不是整個部隊已軍心渙散,張須陀還能像大戰裴長才那樣整合兵馬再戰,那麼慘敗的很可能就是李密和翟讓。

到了大業十二年,特別是調滎陽作戰以後,軍心更加不穩。李密伏兵的出現,並不能給這支強悍的部隊造成多大威脅,但卻給早已無心作戰的兵士們一個“眾皆敗散”——也就是大家開小差的機會和藉口。張須陀正是看清了這一點,才會絕望地悲嘆並下馬戰死。

歷史上戰死的五大名將,你覺得哪位死的最悽慘?

第二位、楊再興

楊家槍非同小可,北宋山後楊老令公、楊六郎等為時已久,槍法失傳,不去說他;南宋名將楊再興,學的也是家傳楊家槍法,當年楊再興憑一杆鐵槍,率領三百宋兵在小商橋大戰金兵四萬,奮力殺死敵兵二千餘名,刺殺萬戶長撒八孛堇、千戶長、百戶長一百餘人,其時金兵箭來如雨,他身上每中一枝敵箭,便隨手摺斷箭桿再戰,最後馬陷泥中,這才力戰殉國。金兵焚燒他的屍身,竟燒出鐵箭頭二升有餘。這一仗殺得金兵又敬又怕,楊家槍法威震中原。

楊再興,南宋抗金名將。他原是曹成的部將,後歸於岳飛軍中,成為岳飛帳前的頭號猛將部將,跟隨岳飛抗擊金軍。宋金兩軍交戰,楊再興單騎獨馬衝入金軍之中,準備活捉完顏宗弼,然而因為金軍太過勇猛,最終只殺了數百金人而歸。後來楊再興在小商橋遭遇金軍大部隊,雖然他殺死金軍士兵二千多人以及金軍將領萬戶撒八孛堇、千戶一百人。最後仍然因為金軍人數眾多,寡不敵眾,最後萬箭穿心而死。死後,將其屍體焚燒。就這樣,一位名將化作黃土。

第一位、項羽

項羽的偉大在於他最後關頭變得異常清醒。他的貴族氣質使他表現得十分優雅: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弟子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他以高明的藉口拒絕了渡江的期求。他甚至將跟隨自己征戰5年、日行千里的烏騅馬贈給了這位亭長。古籍上沒有記載那匹千里馬的下落,想必它和烏江亭長一樣,在此後的漫漫長夜裡,默默地回憶著逝去的崢嶸歲月,直到終老。

歷史上戰死的五大名將,你覺得哪位死的最悽慘?

項羽最後自刎於烏江,死時僅30歲。他臨終前曾這樣悲愴地呼喊:“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這句話就像古詩中的興法,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嘆之詞。重要的不是前一句,而是後一句。英雄至死也不願輕責自己,這便是項羽在歷史進程中的自我定位和審視,但卻給後人留下諸多感慨。唐代詩人杜牧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作者為失敗的英雄惋惜,令人頷首。然而,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在縱觀項羽施政用人等做法後,認為他的失敗是歷史必然。他評道:“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還是南宋詞人李清照略顯公道,她詠道:“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中國傳統文化向不以失敗論英雄。鏟滅暴秦的西楚霸王畢竟千古一人,餘子誰堪共酒杯?成王敗寇此乃大謬矣!

戰鬥到最後一刻,項羽人生的最後一句話:今日,我雖戰死,卻還是西楚霸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